在更年輕一些的時候,李霈瑜(大霈)對於步入家庭曾經有這麼樣的藍圖想像:25歲結婚,然後在卵子最健康的26~28歲之間,先後生下兩胎寶寶。雖然人生難免計劃趕不上變化,但同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插曲,已過而立之年還未能結婚生子的李霈瑜,在工作上主持了兩季親子節目《換個爸媽過幾天》,更在第二季中參與特別企劃,化身新手媽媽,和小五生郭昱謙一起度過3天時光。
李霈瑜化身新手媽媽,和小五生郭昱謙一起度過3天時光
特別企劃的開頭,李霈瑜滿是信心地對著鏡頭說:「我覺得自己可以同時勝任媽媽和朋友(兩個身份)。」之所以有這樣的期許,和她過去的成長經驗脫不了關係。從小到大,回到家的吃飯時間,都是李霈瑜分享一天生活的時刻,她可以劈里啪啦講個不停,念書的時候聊在學校跟同學之間的事,談戀愛之後就和家人說起跟另一半的相處。當然這樣的對話是互有來往的,爸爸會提到兒時很皮的闖禍趣事,媽媽則是樂於講述從前住過不同國家的經驗。
「我自己和家人有很多對話的機會,而且我們的溝通是很直接、誠實的,這是我最喜歡我家的地方。」也因如此,想跟孩子同時保持母子與朋友關係,對李霈瑜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但事後李霈瑜大方坦承,自己完全想得太簡單了。平時在家中與一隻狗和兩隻貓相伴,起初她想著有照顧毛小孩的經驗,和郭昱謙的相處應該也是類似的模式,「我發現執行起來根本不是這樣,昱謙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有敏感的時候,沒有辦法用指令的方式告訴他現在應該要做什麼。」當新手媽媽的3天裡,李霈瑜有疑惑,也有反省。
在某個夜晚,倆人騎腳踏車去逛夜市,停車時郭昱謙有著提醒李霈瑜把手機忘在車籃裡的細心一面,同時也對隨之而來的道謝與稱讚感到卻步。「我當下是有點錯愕的,原本以為我直接表達愛與關心的時候,昱謙可以全然地擁抱,結果發現好像有一道牆擋在那裡。」這讓李霈瑜既心疼又困惑,明明能察覺郭昱謙需要大人的陪伴,但實際行為又像株含羞草,哪怕只是釋出些許善意,他都會受寵若驚地蜷縮起來。
幾天相處下來,李霈瑜不禁懷疑:「我真的可以當媽媽嗎?」
照顧孩子像是面菱鏡,映照出家長的過去與現在
其實郭昱謙的某些反應,李霈瑜一點都不陌生。第一次碰面,郭昱謙小心翼翼地表達他想要有百分之百的陪伴,這不單單只需要李霈瑜陪在一旁就好,而是得放下手邊工作,花時間在兩人的相處上。曾經,年幼的李霈瑜也是如此沒有安全感,她三天兩頭問媽媽:「我最近乖不乖?」有時收到否定答案,她就會難過好幾天。幾個月前和媽媽聊天,才想起當年因為自己哭鬧不已,媽媽只好辭職回家照顧她,「我害我媽丟工作耶,結果她淡淡地說:『對啊,不然怎麼辦呢?』媽媽真的好偉大。」重提此事,李霈瑜忽然很想回去揍扁多年前的自己。
於是,李霈瑜彷彿在郭昱謙身上看到曾經的兒時身影,只是她笑說郭昱謙勇敢多了,還願意主動說出需求,「我小時候也不想要一個人,但我不敢直接跟我媽說。」小孩有時就像面鏡子,在照顧他們的同時,也映照出家長的過往,這點李霈瑜絕對有深刻體會。
不僅如此,這面鏡子還反射出李霈瑜當下的情緒起伏,包含在親子關係中容易出現、卻也要不得的「情緒勒索」。
身為母親,李霈瑜有個自動導航機制,希望能導正孩子的某些行為或想法,好讓他的成長過程能更為順遂,「這時候情緒勒索就出現了!」作為《換個爸媽過幾天》的節目主持人,情緒勒索是李霈瑜在所有參與家庭的案例裡,都會看到的相處模式;就像她特地帶著郭昱謙和友人家庭一起去打保齡球,卻讓彼此都陷入負面情緒,她也曾想過:「我這麼累還要安排你去打保齡球,我是為你好耶,你怎麼都感受不到?」這個念頭一浮現,李霈瑜心中警鈴大響,馬上意識到自己陷入情緒勒索的思維。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其實帶著很大的責備,孩子如果不接受的話,好像變得很不應該,我覺得再小再小的小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情緒。」李霈瑜想起節目中精神科醫師馬大元的提醒,這時候不要快速地丟出情緒,要給孩子更多說話的空間。「如果說這次特別企劃有什麼遺憾的地方,就是沒有更多時間可以讓我跟昱謙坐下來好好聊天。」李霈瑜其實知道,面對已經是五年級的孩子,彼此要建立的,是郭昱謙對自己的信任;這也是她的期盼,希望郭昱謙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遇到可以做為後盾的依靠。
喘口氣想想初衷,親子相處是不斷學習的旅程
說回自己身上,參與特別企劃後,李霈瑜既是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參與的媽媽,問她這兩個身份之間會有什麼樣的對話?李霈瑜大笑著回應:「大霈媽媽一定會說:『你沒有經歷過,你真的不懂!』」這樣的對話在攝影棚內反覆出現,當了三天的新手媽媽,李霈瑜更能體會父母自覺努力,但孩子好像感受不到的無力感。
也正因為對自身的了解,李霈瑜知道自己就是急性子又時常沒有耐心的個性,她希望大家都好,但如果她試著用愛來擁抱彼此,卻遭遇碰壁或不順遂,有時情緒就會忽然湧現,「所以棚內的我會對大霈媽媽說,要再有耐心一點,讓時間去煲這鍋粥。」對於如何當一位媽媽,李霈瑜還有很多練習空間。
當然總有人說,無論做了多少準備,實際成為父母還是另外一回事;這點李霈瑜欣然同意,但她也相信,「保持謙虛」能讓親子相處更為和諧,像是願意蹲下來或坐下來以孩子的視角跟他對話,讓彼此處在對等空間,並願意謙虛傾聽孩子的內心話,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指責,親子關係就會顯得緊密。
這陣子她把工作重心放在《換個爸媽過幾天》的節目上,即使在日常生活裡也時不時會想到這些家庭、想起親子間的不同對話,她反覆思考,如果自己不是主持人而真的是位媽媽,到底該怎麼面對這樣的身份。說來也巧,近期她進劇組拍戲,飾演的就是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媽媽角色,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尚未有機會實踐的親子相處心得,反倒先在演員的工作裡派上用場。
至於「換爸媽」的概念,也不是什麼「你為什麼不去當別人家小孩?」或是「別人的爸媽都比較好!」這類的氣話,而是給彼此喘息空間,趁此機會想想究竟要成為什麼樣的家長與小孩,畢竟與生小孩相比,後續的養育需要更多的時間、金錢與勇氣。
而在某天成為媽媽之前,李霈瑜也一直是家中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都還是不停在轉變,只是即使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親子相處必定是條不斷學習的旅程,「說到底,我們都只是想要變得更好而已啊!」李霈瑜用她開朗又平穩的語調,替自己在節目主持、拍戲詮釋和生活經驗裡體會的親子相處,溫柔地下了這句註解。
採訪撰稿/田育志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