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店對某些人來說,是生活必經的風景、是童年成長的記憶;即便沒去過雜貨店的人,也能透過電視或電影看過這個場景。無論如何,大家對雜貨店會有一致的空間想像:販售品項多又雜、樸質的店鋪陳設、充滿人情味和時光倒流的懷舊感。

「對你來說,雜貨店是什麼?」兒童情境喜劇《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導演李權洋讓兒童演員坐著面對攝影機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是一個很溫暖,又很多笑聲的地方。」飾演大可的演員胖球(陳寧樂),語調清晰地對鏡頭回答。這不是劇本裡的台詞,但既是角色的心聲,也是兒童演員本人對這個空間的理解,在真實與虛構之間,試圖抓住與兒童觀眾對話的密碼。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改編自兒童文學作家王宇清同名作品,講述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傑」搬到新環境後,在一家雜貨店逐漸找到情感羈絆的故事。李權洋坦言,讀完原著很感動,但想到改編成兒少劇,第一個頭痛的就是:現在的小朋友不一定了解雜貨店的概念,如何讓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重新被兒童觀眾認識?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呈現孩子在獨自成長的過程,如何找到家以外的情感羈絆。

原著改編大挑戰,參考澳洲《Little Lunch》找靈感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原著文風樸質動人,細膩地勾勒孤單的都市孩子,如何在雜貨店看見不同人生風景,用孩童的觀點探索雜貨店的世界,但這層層往下探索的故事韻味,轉譯成戲劇卻不見得達到同樣吸睛的效果。「原著的人文味道非常細,很難第一時間就告訴小朋友裡面有你喜歡的東西。」在討論改編的過程,李權洋發現,如果比照原著的故事線拍成劇情片,不見得能符合兒少觀眾的喜好和需求,需要在形式上做出更貼近兒少語言的改變。

李權洋在劇本顧問的建議下,參考許多國外的兒少節目,在看到澳洲的兒童情境喜劇《Little Lunch》(小午餐)讓他眼睛一亮,這部2015年播出的情境喜劇,改編自同名系列童書,每一集孩子們都會在學校的午餐或休息時間,對著鏡頭講述午餐或休息時發生的趣事。

「我慢慢理解,其實這個形式是最靠近小朋友的,這種類型的情境喜劇、偽紀錄片,有點像小朋友可以隨時跟旁邊拿攝影機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心事。」李權洋認為,《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原著動人之處,在於作者王宇清用兒童的觀點寫出他們的內心話,當情境喜劇讓小朋友直接用自己的話語講出來,反而更能呈現原著情感真摯的獨白。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以情境喜劇的形式,讓兒童演員對著鏡頭回答問題。

小朋友很直接,不喜歡就是創作者的失敗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不是李權洋導演的第一部兒少戲劇,他自編自導的短片《銅板少年》、《阿嬤的放屁車》都有跟兒童演員合作的經驗,去年上檔的兒少劇《百味小廚神—中元大餐》也收穫許多討論。他分析,台灣很多導演可以拍兒童,但大部分的作品是「以兒童為主題」,並非「以兒童為觀眾」,兩者最大的差別是以兒童為主題的故事,通常承載了大人回首兒時的遺憾與無奈,但大人感動的故事,小孩看了不一定會懂。

坐在一旁的原著作者王宇清,點頭認同李權洋的觀點,他坦言:「成人如果看不懂這個作品,可以說是因為藝術形式、沒有領受力,但孩子是很直接的,他們不喜歡,對我們做兒童文學的創作者來講,就是失敗。」

所以,王宇清很開心文本能以情境喜劇的形式被改編:「劇組一直請教我劇本有沒有偏離我想要的核心,但我的核心其實很間單,就是希望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劇組用情境喜劇抓到一個很棒的東西:兒童性,這也是我一直想要的,一定要真實表現孩子們的互動、他們的價值觀。」

原著作者王宇清認為,情境喜劇可以真實表現孩子們的互動,這也是原著的核心。

本土兒童文學出頭天!久未耕耘的兒童長篇小說露曙光

王宇清說,自己剛接到作品改編的邀約就火速答應,因為沒想過有天台灣可以將本土兒童文學作品改編成兒童劇:「我非常期待這件事發生!就算不是發生在我身上也很開心,因為台灣的兒童文學和兒童劇的發展,現在是有點遲滯的狀態。」

王宇清是兒童文學作家,也是研究兒童文學的學者,他指出,台灣很多進口童書,所以很自豪可以看到全世界優秀的作品,但久了會扼殺本土創作者的空間,因為出版社不需要孵育好的故事,可以直接花錢買到其他國家最暢銷的作品。加上台灣積極發展文字為主、插圖為輔的橋樑書,供學齡兒童從繪本進入文本的世界,久而久之,慢慢就沒有長篇小說發展的空間。

「所以這次的合作我很興奮,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需要文本的地方。繪本可以做成動畫,但我們還是需要長篇故事,被轉譯成有質感的影視作品。」王宇清認為,《什麼都沒有雜貨店》的改編,可以為台灣兒童文學市場帶來很大的鼓舞。

原著阿公變阿伯,朱頭皮用音樂與小孩搏感情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原著經營雜貨店的角色是阿旺阿公,改編成戲劇之後,變成形象嬉皮的旺伯。李權洋說,原著是雜貨店裡的一老一小接住來到新環境的小傑,在戲劇改編上,希望讓更多人一起成為小傑的羈絆,所以代表人生智慧的長輩角色就用更童心的方式呈現,他笑談:「在拍攝現場,旺伯就像雜貨店的第五個小孩。」

導演李權洋認為,朱頭皮飾演的角色旺伯就像雜貨店的第五個孩子。

不僅形象改變,原著的阿旺阿公用美食進入小朋友的世界,戲劇裡的旺伯就用音樂和孩子一起玩樂,也幽默地反轉大人就該會煮飯的刻板印象,煮了暗黑料理讓大夥吃到腹痛送醫。李權洋回憶,飾演旺伯的朱頭皮,在拍攝時可以自然的用音樂跟孩子們玩在一起,逗趣的表演也為整部劇更添歡樂元素,是劇中的靈魂人物。

原著代表人生智慧的阿旺阿公,在戲劇成為用音樂進入孩子世界的旺伯。

王宇清也樂見原著角色的新形象,除了性格更鮮明的阿樂和小傑,改編後加入大可、小可兩姐妹,多了戀愛的橋段讓作品更輕鬆,「有戀愛、有吵架和好,小孩的世界就是這樣,真是太棒了,我很感動。」

李權洋感性的說,其實這部戲的主角小傑就像童年的自己,剛升小學的時候爸媽沒有時間接他放學,他組了一個叫闖江湖的團隊,放學後在學校附近晃,但卻發現這在一些大人眼中是個問題:「有同學家長來教室找我,請我放學後不要去找他的小孩,因為他小孩要寫功課。其實我跟小傑很像,只是要找到一個可以逗留的地方。」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那間總是充滿笑聲和陪伴的雜貨店,彷彿李權洋對童年的回應:「那是成長必經的過程,你必須長大、建立家庭以外的羈絆,會找到一群朋友,找到外面的家。」

採訪撰文/宋家瑜
責任編輯/許容榕、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公視+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