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自己不完全是個聾人,也不完全是個聽人,就好像兩邊都不是人。」這是吳祉昊以素人演員身份,在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裡,扮演聾人吳昊倫(Alan)一角前,所面對的身份認同掙扎。
吳祉昊兩歲時因基因突變確診為弱聽,在助聽器的輔助下,依然能感知世界萬物的聲音,沒有錯過鋼琴的清脆,提琴的悠長,這些都是他嘗試過的樂器;小時候還弄丟過助聽器,只為能戴上耳機,聽到音樂。所以,他曾經不認為自己是聾人,直到高中,再到在《看我今天怎麼說》遇見吳昊倫。
遊走於聽人及聾人世界,經歷與角色不謀而合
他說,吳昊倫是他理想中的自己,性格更加樂觀,也更加自信。而高中於他是人生分水嶺,上高中以前,只要有助聽器的加持,就能毫無違和感地融入聽人的世界,「那段時間,是我人生最盡興的時候。」盡興兩個字,原來可以這樣悲傷,因為用耳朵盡興地聽,用嘴巴盡興地說,對高中以後、聽力狀況浮動的吳祉昊而言,變得有一些些奢侈,「聲音是讓我可以共情的能力。因為我覺得我能不能去理解人家很微妙的變化,或者是情緒,是透過聲音。有一些比較深沉的想法,我都是口說出來、聽回來的。所以如果我聽不到,那我很難再去表達更深的事情。我覺得我會變得內向。」


吳祉昊自小加入「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使他能靈活掌握口語和手語兩種表達方式。高中後聽力每況愈下,卻也是個契機,讓他從聽人生活圈,慢慢地更多接觸聾人世界,這樣遊走於兩端的經歷,和《看我今天怎麼說》裡的吳昊倫不謀而合。然而,在處理角色掙扎時,他一度不知道該怎麼演,「因為就像是,我自己都解決不到的事情,我又怎麼把它帶去電影裡面?後來拍完這個電影,我就好像重新認識了自己,把這些都釐清了。」
游學修在電影裡所扮演的葉子信說:「我以聾人為榮。」這句台詞深深擊中吳祉昊,「說實話我拍這個電影之前,我不懂為什麼聾人這麼強調他們自己的身份,因為我是拍了之後才確立的,但是拍之前,我處於一個比較迷茫的狀態。後來了解了整個東西,游學修那一句話是滿震撼的。」


人性中的「尖角效應」,造就不平等社會氛圍
片中許多情節之細膩,使吳祉昊感到似曾相似。比如吳昊倫對方素恩(鍾雪瑩 飾)說:「我知道妳聽不到我在說什麼,所以妳在傻笑。」尷尬的情境,是聾人及弱聽者的日常;傻笑並非敷衍,而是不願麻煩別人重述的窘態,只能一味傻笑掩飾,「很多時候就這麼過去了,但是人家跟我講完,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吳祉昊表示,現今香港社會對聾人及弱聽族群的刻板印象依然強烈:學歷低,從事低薪工作。而他究其根源,都是社會系統性問題,「教育方面,很大程度被限制了發展權利,像是聾校手語不怎麼樣,或是教的東西比主流學校慢,就沒有一個合適的渠道,或是全面透徹地吸收方法,導致聾人群體被社會邊緣化,可明明智力沒有問題。」因此,許多聾人如片中的素恩,被家人送進主流學校,只為獲得平等的教育資源,讓孩子變「正常」,但卻因不對等的環境氛圍,使他們格格不入,顯得「不正常」。


他自幼兒園到高中,都在「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中成長,「對我而言很重要的是,他們提供一個平等共融的環境。」然而,像素恩那般自小活在主流教育裡的聾人,就時常會感受到不友善的對待,「我覺得這是人性。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尖角效應』,它的意思就是在一個群體裡面,如果看到有一個人比較特別,或是言行有一點點奇怪,就很容易對他產生攻擊。這是人性。」
有一次,他回香港大學拍影片,校園裡熙來攘往,有一群人在教室外圍觀竊笑,笑到他忍無可忍,氣到發Threads公開嗆聲,「我就不懂!好不尊重人!我覺得要站出來,因為應該很多聾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我覺得他們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


手語只不過是另一種語言,不應與不正常畫等號
科技能否帶來平等?是《看我今天怎麼說》所探討的核心主題。然而不同於片中吳昊倫作為「耳蝸大使」的身份,吳祉昊的觀點截然相反,直到現在,他依然拒絕侵入式手術,「我為什麼要為了融入這個社會,改變我自己身體的某一個部分?」他認為科技畢竟是科技,無法完全替代人原本的耳蝸,可他也並非否定,純粹選擇不同,這又再次回應身份認同問題,「有人會說,我們這個電影妖魔化了人工耳蝸,但是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因為Alan就是一個超好的例子。也有人說Alan是中庸之道,但中庸之道也是一種選擇啊!」
兩歲發病後,媽媽就決定讓他接觸手語,「我媽媽想的是,手語只不過是一個語言,我多學一個語言沒什麼大不了的。」可在許多大人眼裡,手語卻像是凸顯「不正常」的符號,抑或是阻止孩子「變正常(說好口語)」的障礙,「我覺得學口語本來就要根據那個小朋友自身的聽力狀況、學習能力等等來定,那手語是不是應該要變成他唯一跟這個世界溝通的方法?」
電影上映後,他聽到許多聾人家屬的反饋,「他們說,我終於明白他們(聾人)的世界是怎麼樣了。」也有一名聾人,四十來歲,於映後分享,他的父母到今天依然認為他應該用口語,卻不明白他有多難,「他就說,他好想用這個電影叫醒他的父母。我覺得很震驚,他都活到四十多歲了,這麼長時間不被理解。」


目標成為法律人,放大電影的影響力
訪問前一天,吳祉昊剛剛拿到法律碩士班的錄取通知。大學本科雖讀資訊管理,但法律始終是他的第一志願,即使路途中困難重重,有些曲折,還繞道演了部電影,也沒有改變他的方向,「透過這個電影,也認識到我們其中一個手語指導胡歷恩。她以前是讀人權法,幫聾人做一些司法參與,所以我覺得,我正好對法律這個行業有興趣,那我為什麼不一起做?」
《看我今天怎麼說》讓他有機會直面自己,也刺激他想為聾人及弱聽族群多做點事情,比如建立一個能吸引年輕世代聾人的社群,「電影確實帶來一點影響,讓更多人理解,但我怕的是,它只是一個小浪潮,過了可能一年之後就沒有人記得。所以我在盡量地把這個影響力,把這個熱潮放大。」
註:尖角效應為一種認知偏差,看到某一人物或事物的負面狀態,從而傾向於否定其一切行為、觀點。
採訪撰文/蔡若君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