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影集《火神的眼淚》帶著觀眾深入了解了消防員工作的艱辛,他們每一個出生入死的值勤現場,都令人震撼不已。動人的故事與寫實的現實,不僅勇奪第57屆金鐘獎的「最具人氣戲劇節目獎」,更成功讓許多的觀眾與相關單位,正視並關注「消防員的職場安全」等議題。2025年,故事工廠將其改編成音樂劇,再度與觀眾相見,他們與瘋戲樂工作室合作,找來王希文作曲,為音樂劇量身打造28首歌,透過嶄新的詮釋方式,再度點燃你我心中的人性之光。
(以下有劇透請斟酌)
以林義陽之死為起點,揭開悲劇的層層面紗


《火神的眼淚》音樂劇以原作中的「林義陽之死」作為主軸,將劇場整體打造成當時的案發現場「Amuz One娛樂城」,讓觀眾能夠沉浸體驗,彷彿自己也身處在那場火災當中,並將原作共10集的篇幅,濃縮進時長165分鐘的音樂劇裡。
有別於原作在眾多事件堆疊後,最後才讓林義陽殉職,身兼音樂劇編劇及導演的黃致凱,在開場直接先將林義陽「賜死」,利用「Amuz One娛樂城」大火救災現場做為主軸,帶領觀眾抽絲剝繭,揭開林義陽死亡的真相,並將原作中提到的事件,例如「酒鬼濫用醫療資源、導致民眾來不及救援而死」、「過度擔心孩子傷勢的母親,要求救護車闖紅燈、導致車禍」等事件,穿插在其中,凸顯每一個細小、看似不起眼的事件,都可能成為影響人命關天的重大情節。


而劇中張志遠內心過不去的心魔「親哥之死」,以及「跳樓的女子」、「溺水的孩子」等,數度讓生命在他手中逝去,造成他患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各個事件,也被黃致凱以快而緊湊、卻不突兀的節奏,改編進音樂劇中。
事實上,在確定製作音樂劇時,相信許多觀眾都有著相同的期望,能夠「救回林義陽」,畢竟大家都喜歡「Happy Ending」,但黃致凱最終還是將他「賜死」,因為必須得用這樣的犧牲,才能喚醒眾人,重新思考這一連串微小、卻能夠動搖命運的選擇,那些原本應該改善的、無論是設備或是人力不足的問題,也才能持續得到重視。


用「火焰」意象打破寫實限制,點燃劇場想像力
然而,影集能仰賴真實場景與特效輔助,打造出震撼的火災場面;轉為音樂劇後,又該如何呈現?令人好奇。沒想到,開場的〈火燄之歌〉立刻顛覆了所有想像。
當身穿消防衣的打火英雄穿梭火場時,周圍便有13位身著紅衣、披著斗篷的「火焰歌隊」,象徵著無情的火焰、亦如影隨形。「火焰」是本劇的核心意象,負責本作編舞的張洪誠,將節奏、肢體動作與舞蹈的線條,與演員的身體融合、成為火焰的延伸,展現其狂暴與溫暖、毀滅與重生的雙重性。另一方面,也讓音樂劇能夠跳脫影集的寫實風格,回歸表演藝術以「人」為主體的本質,因此選擇以服裝與演員身體為工具,增加觀眾的想像力,以及舞台的整體張力。


以歌聲刻劃人性光影,讓悲傷與信念深植人心
這次的改編還有一大重點,就是將台詞「音樂化」,龐大的音樂要素,讓演員在顧及演技之餘,還考驗了他們的歌唱力。全劇透過23位演員協力,有時以合唱與和音,唱出如〈火燄之歌〉、〈分秒必爭〉等強而有力的歌曲;有時則有〈PTSD〉這般,唱出角色內心世界掙扎,一首首樂曲,讓故事隨著旋律,不只唱進觀眾耳裡,更深植人心。
其中,飾演「林義陽」的楊大正,不僅本職就是滅火器樂團的主唱,近年更多有影視及劇場的作品,2023年以《我願意》獲得金鐘獎戲劇節目男配角,展現了歌而優則演的實力。他時而用雄厚且充滿力量的歌聲,詮釋了林義陽的熱血、衝動與幹勁,時而以輕柔的嗓音,唱出了林義陽的溫柔暖心,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歌唱實力,展現出劇中角色的鐵漢柔情。楊大正用行動讓觀眾產生共感,理解林義陽的衝撞與犧牲看起來也許莽撞,但他喚醒的群體意識,是珍貴且有意義的。


無獨有偶,由方宥心飾演的同安分隊唯一女隊員「徐子伶」,雖有著不想輸給男性的好勝心,但內心深處也是蘊藏著女性溫暖細心的一面。童星出道、歌唱選秀出身的她,用堅定、清澈卻柔美的聲音,完美詮釋了徐子伶武裝的鎧甲下,其實還藏著一絲脆弱。實力堅強的方宥心,在子伶失去義陽時的那聲吶喊,以及閱讀義陽遺書時,唱出的〈人生的尾聲〉,都讓人感到撕心裂肺、格外沉痛。


圍繞著「義陽之死」,每一次的回顧轉場,則是透過由羅美玲飾演的林義陽母親,對於兒子殉職的真相,所提出的質疑。一個淚流不止的母親,一句句傷心欲絕的話語,透過羅美玲清澈且哀戚的歌聲演唱的〈追思會〉,讓悲痛感隨著音符與歌詞,滲入心裡,讓觀眾產生共鳴。
邱漢成與妻子的〈獨奏〉,唱出消防員內心的兩難


另一方面,「家庭」也是消防員的課題之一。本作中,當邱漢成(王為 飾)帶著消防弟兄,上山救援登山受困民眾時,他的妻子小穎(辰亞御 飾)帶著孩子去遊樂園玩耍,卻不慎與孩子走失,焦急著打電話找漢成求救,換來的卻是心灰意冷,一曲〈獨奏〉中的「這世界需要英雄,但能不能別是我老公」,唱出了每一位消防員身後,默默守候的妻子內心的擔憂,與受傷的聲音;同時,「每一條生命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我怎能見死不救?」也透露了消防員在工作與家庭中,兩難的困境。
三大佈景道具,逼真還原同安分隊救災現場


另一大看點,則是本作的佈景道具。為還原同安分隊出任務救護的過程,直接將改裝過的救護車搬上舞台,並透過白幕投影街景,增加視覺上的真實與速度感;以舞台上的燈桿結合掛繩、擔架,配合燈光及音效,做出直升機螺旋槳在上空盤旋的陰影,逼真呈現了消防員在山中救難、高空吊掛的場面;更在「Amuz One娛樂城」大火救災現場,從側幕推出雲梯救援。甚至在收音方面,都細緻的處理了消防員戴著面罩與不戴時的差異,一幕幕讓人彷彿身歷其境的震撼場面,非常用心且令人難忘。
在生死邊緣綻放幽默,凡人之姿撐起消防之魂
雖然劇情很緊張,甚至以「我只是凡人,卻要扮演神」這句歌詞,道盡了消防員身上無比沉重的重擔,但劇組還是致力於「不把內容嚴肅化」。事實上,消防員每天都要面對生死,因此樂天開朗幽默的個性,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這也是為何同安分局內的消防員們相處時,總是幹話一堆,例如拿著保險公司讓他們寫給家人的信,笑稱是「寫遺書」等,幽默的背後,其實滿滿辛酸。


此外,音樂劇中也加入了一些較為輕鬆、詼諧的橋段。例如〈SOP〉這首歌曲,調侃了體制中的標準作業流程,與現實狀況無法達成和諧的困境;又好比〈撨一下〉及〈台灣刁〉,則是間接諷刺了官商勾結、上級施壓不得不從的委屈,以及民眾惡意刁難、卻無可奈何的狀況。
以生命致敬生命,燃起不滅的信念之火


在首演前的星光試演場中,劇組邀請了117位消防員入場觀劇,在謝幕時,更以投影列出1952年至2024年所有因公殉職的消防員名單,意不在打悲情牌,而是要讓觀眾知道,日常生活的安穩平靜,是因為有這些為民眾出生入死的英雄在犧牲奉獻,也讓這些打火弟兄看見,他們的努力有目共睹、沒有白費。
改編過後的音樂劇版本,讓沒有看過原作、不清楚故事內容的觀眾,也能很快地投入其中,掌握幕前幕後所有人員,齊心想要傳達的訊息。如果有看過影集版的《火神的眼淚》,那麼進到劇場後,就能用另一種思維及聽覺、視覺,重新感受作品當時帶來的震撼,甚至感動加倍。黃致凱希望,每一位看完、走出劇場的觀眾,都能因為這齣劇,想起自己的熱情、找回原始的初衷。
撰文/張雅雯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
劇照/故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