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榆2013年以執導的公視學生劇展《神算》一鳴驚人,後來獲得國際平台 HBO 青睞,於2016年先後拍了《通靈少女》及續集《通靈少女2》,是當年台劇走上國際舞台的先行者,但陳和榆「通靈」之後再無作品問世,消聲匿跡長達八年,他經歷了什麼?公視學生劇展25週年之際,陳和榆從他的第一部作品《神算》說起,娓娓道來這些年他為何失去熱情,又為何決定重新出發?
《神算》問世只為交作業,聚焦通靈女孩的高中生活
聊起過去,陳和榆回憶湧現,熱情地分享起參展契機。「我第一部起用正規器材、專業劇組拍攝的劇情片是《神算》,當時是老師要求我們從新聞報紙的專欄中,挑選主題來創作,為了交作業才拍的作品。」在眾多的主題中,退休靈媒索非亞的訪談,激發他想以「靈媒少女一天的生活」為主軸創作,沒想到成果獲得老師讚賞,鼓勵他投報公視學生劇展。


可惜的是當時已過收件截止日期,但他沒有放棄,又等了一年再報名,才有了之後的《神算》的問世。陳和榆說:「其實回想起來,當時我真的沒有考慮太多,老師叫我報名、我就報名這樣,然後一切都非常地順利。」就連劇組的人力,也是靠人脈相接,找同學、曾經合作拍過案子的朋友,或是朋友再拉朋友,這樣慢慢地串聯組成。
陳和榆提到,那是個大家都很年輕、還在摸索跟挑戰的階段:「那時我們一直研究該如何脫離『新電影』的框架,想要做一個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看好萊塢、港片長大的我們,才有的風格。」他更進一步補充,當時的作品較走藝術氛圍,但他們想「專注說好一個故事」,一個更能夠貼近觀眾的故事,所以故事內容雖以神廟、通靈為主題,但更多著墨於就讀高中、還很青春年輕的「謝君雅」這個通靈女孩的生活故事,而非起乩問事的能力。
余佩真生動詮釋靈媒女孩,劇組以為她真看到鬼!


他也不諱言,這位白天是個單純的高中女孩,晚上卻搖身一變、成為宮廟中老練的靈媒,這般擁有極端身分的角色,該找誰來扮演,著實讓他們傷透腦筋,做了很多位演員試鏡也未果。後來透過朋友介紹余佩真來試鏡,驚為天人的表現,讓他印象深刻。「她真的做了很多功課,試鏡劇本上都是滿滿的筆記,然後呈現出來的氣質跟氛圍很特別,甚至讓我們覺得,她好像真的看得到鬼!」更笑稱「我們還以為她真的從小在宮廟長大。」


不只如此,在試戲過程中,余佩真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出完全不同於劇組預想的風格,並且成功地說服了他們,為此大改原本的風格走向。「我們一開始想做的是比較輕鬆、活潑的感覺,但她的演出讓我們相信,她就是『謝君雅』,也讓我們發現,原來這個故事可以這麼寫實,更讓人相信這個真實性。」這次的試鏡,也成為了奠定《神算》風格調性的關鍵,作品也在推出後獲得許多好評,陳和榆也因為這部作品,結識了當初給他靈感的索非亞。
《通靈少女》重新選角,郭書瑤試鏡讓眾人笑開懷


《神算》隨後得到HBO的青睞,以原本的靈媒女孩為核心,推出全新原創的作品,因此才有後來邁向國際的大作《通靈少女》。而為了這個「原創」二字,陳和榆坦言,當時跟投資方做了很多次辯論。「我們希望主要角色原班回歸,也讓他們看了佩真的試鏡影片,他們也感到很驚艷,但同時也擔心,原班人馬會難以凸顯兩部作品的差異。所以只好忍痛放棄,重新選角。」也因為余佩真的好演技已讓眾人信服,到了真要換角時,更讓劇組在重新試鏡的過程中,再度體會到這個角色的詮釋難度之高,不禁感嘆。
幸運的是,陳和榆再度透過友人引薦,介紹了「瑤瑤」郭書瑤來試鏡,「一開始我們都想說『怎麼可能』?!這個角色需要青春及老練並存,我們完全無法把她跟瑤瑤聯想在一起。」他回憶試鏡當時,瑤瑤素顏現身,熟記台詞並做足功課,表現亮眼且有說服力,「她甚至是唯一一個,在試鏡過程中讓大家大笑出聲的人。」


事後他與瑤瑤進一步對談,才發現更多專屬於她的魅力。「她雖然台語並不流利,也跟宮廟完全沒有關係,但因為從小就出社會工作、維持家計,擁有很多的社會歷練,加上底下還有弟妹需要照顧,讓她對人有多一份體諒跟同理心,讓我們覺得她有非常溫暖的一面,同時並存著青春的面向,跟她原本的形象差蠻多的。」這個發現讓劇組看到一道曙光,也找到了另一種與《神算》不同調性的說故事方式。
從學生導演邁向國際,無形壓力曾讓他不敢看自己的作品
《通靈少女》作為第一部深入探究宮廟文化、通靈現象的電視劇影集,不僅帶領觀眾了解其中的奧秘,更細膩的描繪了通靈女孩在校園生活與靈媒使命中的掙扎與成長,陳和榆成功地用故事及具現代節奏感的敘事風格,為自己打開知名度,也為台灣電視劇歷史寫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只是「成功」並沒有讓他因此沉浸在光環中,反而直言「有段時間不敢看作品」,更一度因此喪失拍片的熱情。「我當時再回去看劇時,一直發現缺點,覺得很多地方其實都還有改進的空間。」與此同時,他也感覺背後似乎有無形的壓力,催促著他得繼續拍出更多作品,「但其實連著兩部都是以『靈媒』為題的故事,我又不想一直都拍相同主題的影片,突然我就有點失去想要創作的熱情了。」這樣的疲乏與壓力,也成了他在《通靈少女2》後遲未推出新作的主因。


《神算》配樂曾溫暖的療癒網友,從他人回饋找到力量
沒想到,某次朋友無意間的故事分享,竟讓他興起重拾創作的想法。「我有個作配樂的朋友,平時會把作品放在網路上分享,某天他想說『反正也沒人看』,就把它全部撤掉,結果有個不認識的網友寄信給他,說自己有憂鬱症,也曾想過一了百了,但無意間逛到那個音樂網站,覺得很感動、很溫暖,靠著網站的音樂堅持下來了。」後來陳和榆才知道,那是《神算》的配樂,「我聽完這個故事的當晚,也去重溫了這些音樂,我真的邊聽邊流眼淚。」
陳和榆感性的說,他很驚訝原來自己的作品,能夠帶來這麼大的力量,並且透過這個故事、那段配樂,又想起了當時拍攝的過程,他們有多麼地努力、傾注多少的心血,雖然現在回頭看這部作品,還有許多青澀的地方,但它依然是個大家一起創作出來的結晶,直言「我被當時的自己療癒了」。
這件事也讓他體悟到,因為第一個作品太成功,反而變成他綁手綁腳的枷鎖,在這之後的空白期,他讓自己沉澱、重新找回平靜,隨著內心的雜音慢慢消散,才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下一步。他也開心的分享了好消息:「我算蠻幸運的,已經找到了想要創作的新主題,正在籌備中。」他寫的電影劇本《吸血鬼安啦》正準備進軍國際舞台,2024年在文策院舉辦的TCCF創意內容大會,一舉拿下「臺北國際影視大獎」,2025年在「富川國際奇幻影展」亞洲奇幻電影創投市場展,奪得「法國CNC大獎」。


學生最容易半途而廢,拍出有感的故事最重要
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陳和榆很感謝學生劇展,也很感謝教授在背後推他一把。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學生最容易遇到『半途而廢』或是『不知道去哪裡找我的觀眾』,但老實說,在沒有太多資源時,有個平台提供了資金及框架,讓你有一個理由去完成一個作品,而且保證會有人看到,這是個很棒的機會,也是個很好讓年輕創作者發聲的管道。」


同時他也站在評審的角度,強調:「不要去猜測評審喜歡什麼,這跟創作的本意完全背道而馳;也不要擔心題材重複性太高、不容易脫穎而出,其實只要故事夠成熟就可以了。像有些稍微成熟的創作者,可能剛好有議題、有關心的事情,甚至是對某件事很有感,這樣的力量就足夠他寫出一個值得信服的故事。」更加碼透露決勝關鍵:「你有沒有好好說這個故事,以及它是不是一個有感情的事,才是評審關注的重點。」
最後,陳和榆也表達了對學生劇展的期許與祝福。「我希望這裡成為孕育創作者的地方,成為他們的推手,而不是溫室。」他認為,讓創作者獨自承擔該有的風險也是成長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希望學生劇展能夠成為,容許創作者大膽去冒險、犯錯的空間,而我們則是強而有力的雙手,推著他們往前邁進。」期待未來能在新作中,再次感受到他故事中的力量與溫度。
撰文/張雅雯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