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北歌手》以「台灣第一才子」作家呂赫若為主角,劇中描述呂赫若的生平以及筆下的小說世界,讓觀眾能更貼近這段橫跨日治末期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時代故事。

謎樣小說家與真實人生交錯的迷人時代

著手籌備與拍攝《台北歌手》,是源自於客家電視台想要將客家作家的作品改編為戲劇,討論過程中,樓一安憶起二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自己,曾在陳映真所創辦的雜誌文章中,接觸到呂赫若的事蹟。「報導裡寫著呂赫若身為左派知識份子,不僅才華洋溢,又參與革命,連最後的死亡都是個謎,我很想要好好地說這個人的故事。」在確定以呂赫若的小說作為改編內容後,樓一安提出更大膽的想法,要將呂赫若的人生遭遇也揉進劇情中,於是與莫子儀一起完成了這份在真實世界與小說情節交錯的《台北歌手》劇本。

男主角莫子儀共同為《台北歌手》撰寫劇本,獲得第53屆金鐘獎的肯定,拿下戲劇節目編劇獎。(圖/客家電視提供)

撰寫劇本期間,除了呂赫若的小說與日記外,樓一安書桌上兩疊擺得比自己個頭還高的參考書目、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文件、呂赫若與蘇玉蘭的兒女訪談,都是劇本編寫的重要依據。「閱讀這些資料不僅僅只是在了解呂赫若這個人,也想從他身邊的這群朋友身上,試圖去描繪出當時的文人樣貌。」在樓一安眼中,《台北歌手》不僅僅是要講述呂赫若的故事,更是想呈現那個時代下的台灣氛圍。

從角色的矛盾中看見國家認同的意義

反覆閱讀呂赫若的作品與小說,樓一安在呂赫若身上看見錯綜複雜的「矛盾」。1946年時,呂赫若曾參加一系列座談,鼓舞家庭婦女活出自己的生活、活出女人本來的樣貌,但回到家裡,他卻是個會毆打妻子與小孩的家暴男子,這是他在個人層面上的矛盾。而經歷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來台,呂赫若一邊以日文寫書寫皇民小說,但字裡行間又透露他的大中國情懷;戰後開始學中文的呂赫若,是第一批歡迎國民黨來台的人,也是第一批為反抗國民黨而加入共產黨的人,這是呂赫若在日本與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國族矛盾。

即使是源自史實的改編,但樓一安明白,還是得在歷史當中找到與現在觀眾之間的連結;所以劇本內容有所調整,也有所保留。對於呂赫若筆下詮釋女性角色的方式,樓一安是有疑慮的,於是在劇本撰寫上,加入了現代思維,重新調整了女性人物的塑造;「面對不同政權的矛盾,不只是呂赫若、更是當時許多文人的集體寫照,這也跟現在的台灣在國家認同上的矛盾有些雷同。」至於在國族認同的矛盾感上,樓一安則盡量保留,希望藉此喚起觀眾的共鳴。

《台北歌手》藉由時代劇中的集體意識呈現,試圖引起當代觀眾對國家認同議題的共鳴。(圖/客家電視提供)

反思大時代轉變下的境遇與選擇

「其實要說到跟共產黨相關的故事,許多人第一反應都是皺眉頭的。」樓一安放緩語氣,細細地說道,呂赫若加入共產黨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但透過《台北歌手》,更希望觀眾能回到當時,去體會在時代的轉變下,包含呂赫若在內的知識份子,究竟有過什麼樣的遭遇?又做過什麼樣的努力與嘗試?才會有如此的選擇?樓一安說,這是時代劇的使命感,就像近期上檔的《斯卡羅》一樣,大家都很努力地要還原台灣曾經歷過的某個時代。

《台北歌手》訴說的不僅是呂赫若的故事,更是整個時代的故事。(圖/客家電視提供)

好奇地詢問,若有機會重來,會怎麼講述《台北歌手》這個故事,樓一安笑著說,或許內容還是沈重,依舊離觀眾有段距離,但劇情主旨卻不會改變,「我還是會用一樣的方式,去講述呂赫若的核心精神以及當時的時代氛圍,我不會為了討好觀眾,而放入一些不符合當時該有的思維或行為;這樣才不會辜負呂赫若、辜負他的妻小兒女、辜負蘇玉蘭,辜負那些人物與那個時代。」

《台北歌手》劇情穿梭在呂赫若的真實人生與小說情節,導演特別以舞台劇的劇中劇形式來呈現小說內容。(圖/客家電視提供)

文/田育志
責任編輯/朱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