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境節目製作門檻高且難度大,寫實的臨場感容易引起共鳴,因此近年來風靡亞洲各國,成為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流。《誰來晚餐》作為台灣實境節目的始祖,從第一集播出至今已邁入第14個年頭,每集記錄一個家庭,挖掘出家庭獨一無二的故事,並邀請他們的夢幻嘉賓到家裡共進晚餐,分享生活經驗、人生觀,是最寫實的真人實境秀。

《誰來晚餐》堪稱台灣實境節目始祖,開播至今已邁入第14個年頭

「這個節目沒有劇本,也不是演出,因為真實的人生比戲劇更戲劇。」製作人朱文慧笑著說。

《誰來晚餐》選材兼顧獨特性和普遍性,製作單位四處尋找特殊的人物和家庭,像是養鱷魚的人家、山林中的獵人、咬傷女警的議員,帶領觀眾走進各式人生。節目精彩之處是和觀眾產生共鳴,挖掘出家裡那本「最難唸的經」,而經典環節中重量級來賓的登場,呈現名人和粉絲的自然互動,更將觀眾的期待值拉到最大,讓整個節目有哭有笑,有驚喜,卻又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

實境節目選材需兼顧獨特性和普遍性,帶領觀眾體會不同家庭風貌並能引發共鳴

只有一台機和一位企編,讓素人卸下心房忽略鏡頭

觀眾看到的是短短一小時的節目,《誰來晚餐》背後卻投下巨量的時間成本。「以比例來說,通常我們在搜尋了20-30個家庭的資料後,和其中5個家庭預訪,最後可能只有1個家庭會拍成。」朱文慧表示,實境節目為了捕捉一刻畫面,往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有一集節目紀錄女同志的家庭,從這對女同志借精懷孕到寶寶出生,足足就拍了一年多;團隊也曾拍攝過船員家庭,哥哥和弟弟輪流出去跑船,幾個月才回家一次,製作單位也跟著用了一整年,慢慢熬製出一集滿載人生歷練精華的節目。

為了讓受訪家庭放下心防,在鏡頭前面呈現最真實自然的樣子,製作單位每次只會出動一位攝影師和一位企編,並事先和受訪家庭互動,讓家人們熟悉製作團隊,慢慢地忽略鏡頭。企編也會和受訪家庭深入的聊天,找出這個家庭的核心故事,引導受訪者自然的表達心聲。

製作團隊和受訪者像朋友般地互動,讓受訪家庭忽略鏡頭存在

「錦囊妙計」激發家庭火花,真情自然就會流露

既是「實境節目」,除了真實紀錄,還要講求節目效果;然而,拍攝一群沒有專業表演功力的素人,又沒有劇本,該如何誘發出具感染力的「爆點」?朱文慧說:「拍實境節目之所以有趣,就是很多狀況都是我們想不到的,像拍攝中突然遇到地震,有家人躲到桌子底下,或是在大掃除時,翻到前男友送的東西,這都出乎我們的預料。」

當然,不是每集節目都會有意外的彩蛋,若拍攝過程中一直達不到理想效果,製作單位也有一套「錦囊妙計」,像是:冰箱大突擊、做一頓飯給家人吃、介紹家人的私房小宇宙等,藉由設計好的活動當作媒介,激盪出受訪家庭有別以往的火花,真情,自然就會流露。

拍攝過程中,製作單位會運用一些活動幫助受訪家庭自然地展開對話。

朱文慧回憶,節目曾拍過一個家庭,媽媽因為前夫劈腿所以離婚,把女兒交給前夫撫養,她再婚後又生了孩子,一直覺得很虧欠大女兒,製作單位問她:「你如果覺得虧欠女兒,會想幫她做什麼?」媽媽說想幫女兒做一頓飯,於是,製作單位安排這對母女一起做飯,在做菜過程中,媽媽娓娓道出當年自己的無奈,女兒也向媽媽敞開心房,「當妳又生了弟弟時,我覺得妳不要我了……」母女哭成一團,一邊做菜一邊化解心結。

這集節目播出後獲得觀眾很大的迴響。「受訪家庭透過分享他們真實的故事,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史,過程中會有更深的體會,有相同經驗的觀眾也會因此獲得支持和療癒,這就是我們花費再多時間心血,都感到很值得的原因。」

讓生命成為進行式,分享就是助人

隨著節目已超過500集,《誰來晚餐》節目型態也不斷調整創新,每集探討的議題都力圖和時代接軌,藉由來賓和家人的對談,把「年輕人不婚不生,父母很煩心」、「兒子想變性、女兒想凍卵」等敏感話題都搬上檯面討論。另外,因應家庭關係越來越疏離,家庭成員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卻各過各的生活,製作單位也朝著「邀請全家人一起來共同做一件事」的方向努力,企圖找回家的連結,以及家人間各種對話的可能性。朱文慧表示,很少實境節目願意在家庭議題上深耕,把全部家庭成員、甚至家庭關係網都收攏在節目中,這也是《誰來晚餐》一路以來的堅持:說一個「家」的故事,分享就是助人。

《誰來晚餐》持續深耕家庭議題,讓家人之間找回對話的空間

動人的故事,誰不愛聽?好的實境節目不僅「說一個故事」,而且是說一個「正在發生的真實故事」,就像誰能想到《誰來晚餐》8年前拍攝一群創業賣便當兄弟和朋友,如今已成為知名Podcast主持人,並且打破節目紀錄,首次以受訪者變成神秘嘉賓身分,再次出現在節目中?《誰來晚餐》陪伴著觀眾一起成長,這些家庭的故事或許也是你的故事,節目裡的人物和情節之所以顯得真實,是因為他曾經存在你的生命裡,那是一種共享的人生況味,酸甜苦辣,你我都懂。

8年前的受訪家庭,一起賣便當的工作夥伴,受邀擔任第13季節目嘉賓

文/黎詩彥
責任編輯/朱予安

《誰來晚餐》公視+免費線上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