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我喝的這個氣泡水好像過期了。」項婕如無辜的眼神和著有淡淡甜味的笑容,就像她一路以來給人的印象一樣清新。而外界期待一個「清新」的演員該有的樣子,鏡頭前要保持永遠都不夠瘦的身材,發文也要無時無刻正面快樂,「我覺得在演藝圈你要記得自己的樣子是一件蠻難的事,因為你很容易被外面的聲音影響,你會不自覺的去符合大家對你的期待,因為你符合了之後就會有更多被認同的機會。」項婕如說,她曾經很迷失,因為她甚至不確定現在被喜歡的自己,到底是不是完整的自己。

「妳看,我要求很多。或許我要求全部:凡無盡降落的黑暗,以及逐步輕輕搖晃的行動。」德國詩人里爾克的詩句讓項婕如看見過去的自己,對她來說,生命不是只有一種形式,而是為了體驗更多的感受而存在,演藝圈的起起伏伏讓她看到了更多人性,所經歷的苦痛越多,她越是能找到自己需要修補的部份,也更能去調整自己給出的愛的品質。

人類會透過犧牲來達成目的,愛應該要是無條件付出

生命不該只有一種樣子,而角色也是,電影《愛的噩夢》不只讓項婕如第一次嘗到了入圍的滋味,更讓她展現了當演員以來,少有的陰鬱面向。「我覺得這個角色的狀態比較壓抑,她雖然沒有用眼淚逼你就範,但會讓人知道她現在很痛苦很難過,然後嘴巴上還說著我沒事,這樣就會讓對方感受到壓力。」項婕如飾演的角色白佳琪,在《愛的噩夢》中展現對男友(林柏宏 飾)的控制欲,定時拍照指定姿勢來確認男友動向,飲食和清潔習慣也都必須要同步,進而讓兩人的愛情逐漸失控。

「我不知道為什麼人類跟人類之間的感情,好像很常會想要透過犧牲來證明一些事情。」項婕如認為,白佳琪和男友為了維繫彼此的愛情所做的犧牲,充滿了目的性,讓兩人的關係不再純粹,就連最後白佳琪為了挽回男友,把自己好不容易捏破一萬次氣泡紙換來的願望也給了對方,那其實都是一種「控制」的隱喻,「透過願望得到的愛情,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在這個角色裡,項婕如演得如夢似幻,或許是iPhone小機型拍攝的關係,讓臨場感變得強烈;又或許是如她所說,理性腦和感性腦要不斷發揮作用,在導演的指示下,一邊要在台詞第二行精準地落下眼淚,一邊要把自己某個黑暗的部分放大再放大。

項婕如飾演的角色白佳琪,在《愛的噩夢》中展現對男友(林柏宏 飾)的控制欲

饒過自己,而不是求別人給一個道歉

雖然角色的情緒很濃,但項婕如離開白佳琪的速度卻也比想像中的還快,「我害怕有些情緒會上癮。當你沉浸在一個高低起伏的情緒週期裡面,你的身體或是你的大腦反應就會往你習慣的那個方向去。」有很多演員會說,自己走不出那個角色,大家就會覺得那是敬業的表現,是真正活成了那個角色,但項婕如認為,這其實對身心狀況其實並不好,因為這代表自己所承擔的情緒並沒有被釋放,可能會沉浸在一段創傷之中,無法往前走。

「如果承受不住了,就會忘記自己原本是怎樣的人。」項婕如說,情緒的反應就像健身一樣,在做某些動作的時候,身體會習慣用某部分的肌肉去發力,而人要不斷地去測試自己可以扛住多少壓力,再把它抒發掉,在這樣反覆地重新檢視過程中,就可以知道自己能承受住多少情緒。

項婕如回憶,2023年曾被爆出自己打人的假新聞,那時候就彷彿是一場情緒的大型壓力測試,讓她陷入了低潮,而不再對負面情緒上癮的方法,就是選擇「面對」,把整件事在社群媒體上「說出來」。當時她貼了一篇全黑的貼文表達心聲,發文前內心曾幾度煎熬,擔心這樣不夠正面的東西會影響大家對她的看法,「但是後來我發現,就算你是一個不夠完美的人,也無所謂,因為喜歡你的人就是會喜歡你。就算你把自己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還是有人願意去認同你或者去愛你。」

於是,在發了貼文之後,心情也出現了轉折,「我覺得這個事情裡面我學到的最大的東西就是饒過自己,反而不是要去求別人來給你一個道歉。」這件事傷害項婕如很深,從一開始的生氣、難過,到想要討回一個公道,最後決定把主導權拉回到自己身上,讓自己戒掉這個情緒的上癮。她笑著說,那時候的她會去公園「接地氣」,把鞋子脫掉採在草地或土壤上,甚至去「抱樹」,在吸收了這些「地氣」之後,身體的循環會變好,能量場也會變厚,曬曬太陽、早睡早起,久而久之也就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此刻的目標是輕盈學習,坦白才能展現內心真正想法

上癮的東西很難戒,就連情緒也是,項婕如一路走來要變得釋然同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壓抑成性的她,其實一直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就連拒絕別人的請求都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我覺得這可能跟我的原生家庭有關,入了這行後我會發現這裡有很多種人,有人就是永遠看起來很chill,可是有的人就是看起來心事重重,但他們都同樣在成長,我就會開始反思,我為什麼一定要選一個比較沉重的方式去經歷此刻的人生階段,我可不可以更輕鬆一點的去看待?」

每一年在生日前夕,項婕如都有一個小本本,記錄著自己的目標,曾經寫過想要擺脫他人眼光而寫下「活得自在」、因為工作太急躁忙碌而寫下「慢下來」,今年在生日前夕,她想寫下的是「輕盈地學習」。「以前我會覺得學習好像是必須經過痛苦,或是者是很辛苦的模式才可以學到東西。或許這些用力的付出,都是因為壓抑造成的結果,我想避免衝突,或者是察言觀色,所以在那個當下我做出的是我覺得比較好的選擇,但並不是一定是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我希望今年的自己,可以坦白一點。」她笑著說。

「妳尚未僵冷,還不遲,潛入妳漸增的深淵,靜靜洩漏生命之處。」里爾克詩句的最後,結尾在一個人生的慢車途中,她感受到這首詩給予的力量,提醒她必須帶著這一路上的善與惡、喜與悲,在認識這個世界不同樣貌的同時,繼續探究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哪怕只是一罐過期的氣泡水,簡單又好喝,就很好。

採訪撰文/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