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l』是我想要呈現的態度。它有很多面向,可是我覺得讓自己Chill一點是我目前活得比較舒服的方式。」喬瑟夫(ChillSeph)創造的角色就和他的名字一樣屬於Chill的冷感。從革命英雄、藍鑽講師到戀愛大夫,面無表情的臉部肌肉配上滿口胡扯的幹話,大概就是冷面笑將的最佳典範,好笑在哪呢?你總能從他的鬼扯中找到日常生活的共感。

戀愛大夫:「你這個叫做慢性擇偶選擇性視力喪失,學名叫做『目珠給蜆肉抹到』⋯⋯。這個疾病常常好發於12歲到80歲的女孩,常見的症狀會有:男友常常傳曖昧簡訊給別人,卻還一直原諒他;或是男友超級小氣,買個保險套也要AA制,但是要他AA制妳的衛生棉,他卻又不要。」這戳到多少人的痛點呀,可是怎麼會又痛又好笑。

喬瑟夫創造的角色,多以冷面配上滿口胡扯的幹話廣受網友歡迎。(圖片來源/IG@chillseph)

創作需要能被看見的舞台,能留下好的表演就很值得

喬瑟夫將放鬆的Chill態度貫徹到底,不管是表演風格、做事方式都很Chill,不過這次主持音樂競技綜藝節目《一起聽團吧》好像沒那麼Chill。

這個節目的呈現形式和過往他習慣的不同,有其特定流程,喬瑟夫錄完第一集回家後就知道要把所有東西背好,「就是讓自己有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然後學習到滿多經驗的。」喬瑟夫私下本就愛聽團,落日飛車、滅火器到最後都成了朋友,這次在節目上也接觸到許多小眾樂團,比如Tickle Tickle、DYB – Do Your Best,「Tickle Tickle有結合不同的風格,像第一集的演出結合舞台劇,因為我是演劇團出身的,會對那比較有共鳴一點,他們的風格也很台式,表演會讓人滿開心的;DYB – Do Your Best的風格有點鄰家男孩的感覺,邊唱邊搖,讓我想到以前有個歌手叫阿牛(陳慶祥)。」說到這喬瑟夫也開始唱起來: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大肚腩/你對我是否意興闌珊⋯⋯。

「我覺得不一定要拿到很好的名次,能留下一兩個出圈的舞台、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就很值得。」同樣身為創作者,喬瑟夫特別能感同身受,不管是繪畫、電影還是音樂,只要是藝術類圈子都很容易呈現M型化發展,好的大好,壞的極壞。所以有《一起聽團吧》這樣的平台,讓那些明明才華洋溢卻無處展現的樂團有機會被看見,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一起聽團吧》是喬瑟夫首次嘗試主持樂團選秀節目。

用作品說話,有流量不代表有人記得你

大部分人認識喬瑟夫,多是從《不要再取奇怪的餐點名稱了》系列影片開始,或是更早前的「布丁飲食」影片,皆以台灣人最感興趣的美食話題為出發點,用嘲諷的方式帶出那些習以為常卻又令人不解的社會現象。而憑系列影片爆紅,是在疫情尚且嚴重的2020年底,大家關在家裡,閒來沒事就靠廢片排解壓力。從那時起,提到搞笑YouTuber就會想到喬瑟夫。

爆紅影片之前,喬瑟夫也以原住民議題的《這社會需要一點種族歧視》單口喜劇收穫關注。雖然一直以來他對自己的定位都是「喜劇演員」,但社會上對網紅、YouTuber,總是存在刻板印象或負面觀感,喬瑟夫坦言,剛開始很不適應,總想和他們做區隔,「現在就還好,因為確實就是網紅啊!雖然這個詞有點狹隘,可是被叫網紅也不代表你不好,還是以作品說話。」

既然以網路平台作為呈現表演的媒介,那掌握「流量密碼」就成為其中關鍵。但這樣的創作心態,喬瑟夫認為是本末倒置了,「其實流量密碼非常簡單,像去參考國外的影片,原封不動直接照拍,然後你的確會有很好的流量,但沒有人知道你是誰。這件事對我來說不具太大意義,因為你沒有呈現自己的核心價值,或是自己的思想、文化,那影片有再多的讚,也沒人會記得你是誰。」喬瑟夫的創作根本,都是源於他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小事情,覺得有趣好玩,自己看著開心,那就去做。

喬瑟夫認為創作需呈現自身的核心價值、思想才能被觀眾記住。(圖片來源/IG@chillseph)

擔心爆紅後沒有「第二支」,陷入極端焦慮狀態

除了演舞台劇、表演單口相聲,喬瑟夫也嘗試試鏡電影演了小角色,經歷七年載浮載沉後終於漸漸獲得關注,但實際上有長達半年的時間,喬瑟夫根本無法嚐到甘甜,「超級焦慮。因為我清楚知道不能只往上踩一步,很多人都只踩了一步,然後他就不見了,所以你得踩兩步、踩三步。每個人都會有一支是可以被大家看見的,可是90%的人不會有第二支被大家看見,所以我知道第二支才是最重要的。」喬瑟夫回憶,那段時間像個瘋狂科學家,或是美國影集《大熊餐廳》(The Bear)裡堅持不懈要拿米其林三星的主廚,胡亂嘗試,像在亂做分子料理,企圖把鞋子變牛排,變不成自己先陣亡,好像一切都只為了「酷」,卻忘記做料理的初心是為了好吃。

「就真的非常痛苦。」後來喬瑟夫試著做一些簡單的東西,讓自己開心,有觀眾會說他不像以前那麼銳利,不像以前那麼突發奇想,或是那麼特別。「我覺得光是聽到觀眾說你變了,就代表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我的確是變了,我可以做很多不同、有趣的事。我不一定要這麼偏執,或是這麼獨樹一格。」

喬瑟夫依然是喬瑟夫,那個只為了開心、喜歡嘗試各種各樣事情的喬瑟夫,像是完全沒在理會流量只是覺得好玩的新角色「伊蒙·喬瑟夫」,或是寫在筆記列表裡想做的原住民兒童繪本,「人生有非常多可能性。應該是說,我還是會找到讓我自己開心或是舒服的事情去做。」

爆紅後陷入焦慮狀態半年,後來慢慢找回創作初心。(圖片來源/IG@chillseph)

喜劇演員只是一份工作而非夢想,台上台下兩極反差

雖為喜劇演員,但喬瑟夫並不喜歡「喜劇拯救我的生活」這樣冠冕堂皇的話。於他而言,這就是一份工作,而非夢想,「我覺得在表演的時候,或是在台上的時候,是另外一種孤獨的樣子。因為就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所以可以藉由孤獨的樣貌去獲得別的能量。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狡猾的事情。」

私底下的喬瑟夫,不像舞台上那樣外放,台上台下兩極反差。大家或許難以想像,小時候的喬瑟夫,是那種站在台上被大家眼巴巴地盯著,就會頭皮發麻的人,「國小有一個課叫做『說故事課』,我從來沒有上去講過。」而現在能夠站在舞台上被眾人關注著,或許起於年少時不知不覺被啟發的幽默感,「我整個生涯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好像是我可以比別人更早熟地去理解某些笑話的構成。然後這個幽默感又歸類於觀察到人與人之間的東西,才會有這種sense。我覺得sense是一種感知,是個滿有趣的詞。」

不喜歡被看著的感覺,直到現在依然存在。喬瑟夫走在路上總習慣低頭看,盡可能不與人對視,面對人群也不會主動攀談,除非是非常熟悉的人,或是有趣、頻率對的人,才能讓他自在地開啟話題,否則寧可默默在角落待著。實際上,他是MBTI測驗裡的 I 人,而且他超級 I。

私底下的喬瑟夫不像舞台上那般外放,但各種面向都是真實的他。(圖片來源/IG@chillseph)

另一個反差,則是喬瑟夫豐富的閱讀量,不是指網路上的廢片,而是扎扎實實的一本本書,「小時候看很多書,大概國高中以前。自己本身喜歡之外,因為作文寫得好被稱讚,會有成就感,所以就會看更多的書,然後去學習他們的寫作技巧。」起初,喬瑟夫原是要走文學創作,當時被朋友邀請寫劇本,讓他們拿去參加劇團徵選,因需要第三個角色,這才開啟了他的舞台路。

其實,自從幽默感被激發後,喬瑟夫就隱約有朝舞台走的想法,只是當時認為那不切實際,因為路很窄、錢難賺,所以一直沒有去做,可冥冥中還是被移到那個位置。不過,路確實很窄,錢確實難賺。回想那段入不敷出的七年,「真的很像潛在水裡憋氣的感覺。滿痛苦的,但還是想留下作品吧,然後的確做這件事情會讓我非常開心,還有每次表演的時候獲得的成就感。」

從文學創作走向舞台,像是冥冥中被推向的路。(圖片來源/IG@chillseph)

如今,終於不用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但名氣伴隨而來的代價可不少,爆紅的焦慮,觸及敏感議題被炎上的擔憂,或是被觀眾嫌棄無趣的壓力,還有作品被曲解的風險,「我相信作者已死。比如你喜歡這本書、這段音樂、這首詩,你覺得作者懂你,可是我完全不覺得作者懂你,是你藉由這東西去懂你自己,然後跟你產生共鳴的不是那個作者,是你自己。」所以於他而言,作者和觀眾其實沒有太大關聯,有誤解,只是雙方在這個點上無法溝通而已。

喬瑟夫就是這樣的喬瑟夫,台下內斂寡言是他,台上熱情奔放也是他;狂刷廢片解壓是他,讀文學、寫詩也是他,不斷在矛盾、衝突、掙扎和拉扯之間,就是他創造出的角色之所以特別的原因所在。

採訪撰文/蔡若君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到公視+ 看《一起聽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