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高爾夫球,這運動彷彿向天地與自己挑戰,看別人打似乎很簡單,然而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金鐘視帝李銘順繼科幻犯罪片《緝魂》後,再度於《Q18量子預言》擔綱科學家「柯博士」一角。坦言對現代科技「一竅不通」的他,在場上每次揮桿,飛出去的小白球都如「量子疊加」般漫遊,個性自由自在不拘泥於二位元的0與1,比起科技的無遠弗屆,他更相信人的獨特性,人的瑕疵及不完美,正是演員能安身立命的原因。

《Q18量子預言》是一齣科幻劇,主要敘述由李銘順和天心飾演的科學家夫妻,為了延續因漸凍症而癱瘓的兒子生命,李銘順研發出「量子AI仿生人」白子和黑子助兒子體驗世界,經常演算出相反判斷的兩位仿生人,既能自動學習也會演化,最後逐步發展出意識與情感。

坦言不排斥現代科技,李銘順只是不想被綁住(圖/Q18量子預言)

人被科技控制如同吸毒,他不願被綁住更愛實體

對於是否接演《Q18》,李銘順坦承剛開始猶豫了很久,不敢再接下科學家角色,擔心說服力不足,最後是因這部戲背景雖為量子,實則探討人性與科技的衝擊,「柯博士是個矛盾的角色,他雖然創造出長壽晶片、永恆之戒、虛擬遊戲等滿足妻兒的需求,卻也理解科技會帶來危害。」

回想兩年前收到劇本,當時AI概念還沒如今爆紅,「結果我讀了好多遍,你知道嗎?遇到不懂的量子名詞,又得去做功課找更多資料,確實有點辛苦。」李銘順笑說,好在導演周美玲很會講故事,「她打動了我,把量子分析得頭頭是道,我也才知道原來量子是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比奈米還小,甚至可以進入人體意識,完全超乎我的想像,實在太特別,不過我現在拍完已經全忘了!」

再度飾演科學家,李銘順事前功課做足(圖/Q18量子預言)

情感交流勝於一切,讀劇本原裝A4才有感

談到科技對自己的影響,他現在也會不時盯著手機,但終歸還是喜歡實體,就連他用手機 Email 收到劇本後,都不會第一時間打開, 堅持列印出來仔細看,就算手邊有 iPad 也不會用來讀劇本,「我還是喜歡看紙本,而且一定要原裝大本A4尺寸的才有感覺,或許這是我直到45歲才眼睛老花的原因吧。我也不喜歡打字傳訊息,馬上撥一通電話給對方,直覺方便多了,人與人就是要溝通交流才有溫度。」

他強調自己並非老派,只是執著於「經典」,日常生活習慣付現金、也偏愛傳統汽車的引擎聲浪,電動車螢幕雖大,卻安靜到沒有生命感,「我不是排斥科技,也不認為目前正夯的AI會泡沫化,只是不想被綁住。」說到AI,李銘順更是有想法,不管是對於AI能自動生成劇本,還是演員會被AI取代,他對於人類的獨特性也深具信心:「機器寫的即使劇情再完美,也不會感動我,畢竟人有優缺點、有瑕疵,那樣才有意義;每個人都會有爆發的階段,只是有的早、有的晚罷了。」

過於完美就無法產生感動,李銘順認為有瑕疵才真實(圖/李銘順FB)

在科技幾乎要主宰人類社會的當下,還能如此珍惜真實的情感,或許也與李銘順的成長背景有關。出身自經濟狀況欠佳的家庭,在他的童年成長過程中,周圍雖可見遊戲機,卻沒能力購買,「我從來沒有電子玩具,我的玩具都取材於大自然,例如石頭、卡片、廢棄牛奶罐等,把石頭裝進罐子裡,這些成了我的好朋友。」

把握當下及時行樂,李銘順只要有空就會陪妻兒出遊(圖/李銘順FB)

直到長大成人、收入改善後,「有人送我PS一代電玩,剛開始還挺有趣的,但打一打就覺得沒意思,還反問自己為什麼要一直玩這個,好無聊喔。」所以即使買了電腦,李銘順也是用完就放在那裡,「除了上網外,我絕不會深入鑽研,所以我打字依然很慢,之前想學攝影,結果連拷貝照片的步驟都不太行。」

12歲打工從生活收集感性,差點演到對生離死別無感

回想身為演員的各個階段,從12歲起開始打工,李銘順認為那就是他如現在這般「感性收集」的開始。成為演員之後,多虧遇到一位導演與他聊了半小時,告訴他「想怎樣、就怎樣」放開去演,讓他瞬間頓悟產生了信心,進入30多歲後終於轉化為個人風格,「我讀書不行,但情感方面經歷很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無形中涵養我成為了一名演員。」

李銘順在新戲《Q18量子預言》飾演科學家(圖/Q18量子預言)

開了竅之後的他不再有低潮撞牆期,對演戲這份工作有了許多想法,「表演時看到劇本,思維會一直不斷進來,經過解讀消化吸收,有很多路徑去呈現出你要的結果。」不過,他一度差點失去感情,曾有一段時間,他忽然演到對生離死別完全無感,當下給了他很大警鐘,「太恐怖了,我很怕,馬上阻止生理反應才調整過來,畢竟我不是機器,很清楚眼淚從哪來,控制力太強反而失去情感,也很傷害身體。」

如今到了「知天命」之年,李銘順仍期待有不一樣的東西、完全顛覆的角色,「我很想幫弱勢群眾發聲,例如肢體障礙、聽障或盲人的題材,但絕非直接放大缺陷反造成壓力,而是讓角色笑中帶淚,樂觀地面對逆境,讓觀眾自然去感受那沉重一擊。」

李銘順在《八尺門的辯護人》演活替弱勢發聲的公設辯護人,再次問鼎金鐘獎(圖/八尺門的辯護人)

運動只為保持健康,每十年該有新進步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身形難免受影響,但對李銘順來說,這是境隨心轉。40歲前的他很注重身材保養,現在雖重了10多公斤,甚至粉絲還批評他「過於放縱」,鬍子不刮、白頭髮也不去染,李銘順強調這不是懶惰,身為藝人走到現在,「我已經可以將生活融入工作,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如果你無法理解,就請不要輕易下評斷。」

李銘順平日仍會運動,為的是身體健康(圖/李銘順FB)

話鋒一轉,他表示其實仍持續運動,但純粹為了存健康本,而非維持形象,宵夜已完全戒掉,偶爾喝喝啤酒,「從18歲起,我每天都固定跳繩一小時,每分鐘維持150~200下的節奏,光看地上的汗滴就知道跳了多久,還會帶到電視台去,就算拍戲回到家已凌晨一兩點了也照跳不誤,直到最近怕傷膝蓋,所以改在家做Tabata,燃脂效果一樣好。 」

其實,李銘順從小就愛運動,人高馬大的他,愛打籃球及踢足球,中學時還以橄欖球拿到麻六甲州U15冠軍,近年則迷戀起高爾夫:「說起來,還是高爾夫球與演戲最像!」他38歲時禁不起朋友再三邀請,終於踏入球場揮桿試身手,「當時我就愛上這運動了,因為它最困難,想想要用這麼小一塊的桿面確實擊中球,讓它克服地面的草紋、樹木、風向與水池,筆直地飛向果嶺,這帶給我的人生學習到很多,包括如何控制脾氣、讓自己靜下來別著急。」

李銘順始終保持運動習慣,從高爾夫領略人生(圖/Q18量子預言)

四小時的打球過程中,心情起伏波動極大,「每當遠遠看到其他球友大罵,我就在旁邊偷笑,打高爾夫反映了品行與人格,一眼就看出來了,尤其當發現有人不老實故意填高成績,等於欺騙他自己,我從此再也不會 Respect 這個人。」

已經演了快三十年的戲,人生和工作都已發展的飽滿平衡,現在的李銘順不追求「進步」,更追求跨階段的「體悟」,他繼續拿高爾夫球做為比喻:「我現在對自己60歲的狀態也還沒概念,體力下降是必然,打高爾夫距離比10年前短了20碼很正常,但換個角度想,或許準度更提升了。」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不論會活到幾歲,對他來說,一日演員、終生演員,他笑著說,自己會一直演到記不住台詞,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為止。

採訪撰文/譚兆青
責任編輯/許容榕、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