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網路上對於海豚的報導,會有幾則以「面惡心善」來形容海豚的文章出現,總是面帶微笑、給人親切感的海豚,其實也有暴力、性侵等不為人知的一面。編劇趙心馳於是以「海豚之惡」為題,將朋友那裡聽來的故事陸續寫成小說與劇本,「故事在時間線上,是過去與現在交錯的結構,我覺得很有趣。」後來接觸到劇本的導演游智涵,很快就被故事吸引,一邊讀,腦中也一邊浮現與角色相對應的演員形象,編導二人決定就故事的細節深入討論,並著手拍成影像作品。
從成長中的不愉快取材,探究所謂「惡」的定義
「我叫施謄,這是關於……這些人殺害我的故事。」這是公視人生劇展《海豚之惡》一開始的旁白,故事從高中生施謄(郭品希飾)之死一步步開展,不確定是自殺或他殺,班上的同學與老師,每個人看起來都有嫌疑,也有難以啟齒的秘密。游智涵表示:「雖然故事發生在學校裡,但與其說這是個探討校園霸凌的內容,我看到劇本的第一個想法,其實是好奇——每個人做的小小的惡,堆積在同個人身上,會造成什麼結果。」
從施謄這個角色身上,游智涵看見死亡背後,是交錯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也是他與趙心馳在劇本修改上,特別花心思的地方。「我和心馳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討論,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什麼愉快和不愉快的經驗。」所以在角色塑造上,有想要維護利益而顯得自私的班長、有倚仗家世背景為所欲為的不良學生、有狐假虎威隨聲附和的懦弱同學,也有冷眼旁觀的資優生,劇中的每個學生,有點好、有點壞,還有點熟悉,似乎你我的學生時期,總會遇到這幾類的同儕。
游智涵知道,在長大的路上,有時候因為別人的無心之言,就在心中埋下種子,隨著時間會開出良花還是惡果,沒人能說得準。後來他想到,大概是受到《惡人》影響,不論是吉田修一的小說原著,或是妻夫木聰主演的同名電影,這部聚焦在年輕人心緒的作品,想講述的故事核心,與《海豚之惡》如出一轍:到底誰是真正的壞人?什麼才叫做「惡」?
年輕演員更「好揉」,關係對等才有交流及信任
《海豚之惡》的故事發生在校園,幾位主要角色都是年輕演員,算上前一部作品《壞男孩》,游智涵的確有不少與十幾、二十歲演員一起工作的經驗,「第一件在意的事情,就是他們有沒有理解角色。」游智涵深知,對於經驗尚淺的年輕演員,如果只是導演一個指令一個動作,執行起來並不困難,「但正是因為他們比較『好揉』,所以我會更希望看到他們對角色有什麼想法。」
游智涵說起劇中角色、學生林保力,因為父親是議員,林保力一直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個性,對於班上導師也沒給過多少尊重,直到同學施謄出事之後,他才第一次開口叫出「老師」這兩個字,這個小細節,是來自飾演林保力的演員牧森的想法;而和牧森一起搭檔的演員陳鼎中,也不斷思考自己飾演的李常恆,到底是林保力的朋友還是跟班?兩人之間是否一定要有上對下的階級關係?
看到演員帶著這些問題找上門來,游智涵反而安心起來,這代表著演員事先都好好揣摩過角色的諸多面向,他也就能和對方針對細節有更多討論。而在角色的討論與安排中,《海豚之惡》也換過角。一開始,預定由傅顯皓飾演施謄、郭品希飾演資優生陳進樺,但游智涵觀察:「我認識顯皓比較久,他在當兵之後才有種愈來愈開朗的感覺,相較之下,品希更接近施謄一些,有種心裡有很多事情的特質。」於是在讀本之後,游智涵決定讓兩人交換角色,才有了最後拍攝的版本。
而除了演員個人的理解,無論是《壞男孩》或是《海豚之惡》,游智涵更在意的是這群演員間的默契。「群戲的場面不太可能把演員拆開來看,每個人都是塊拼圖,要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圖像。」說到底,這不僅僅是演員間的默契,也是導演跟演員間的默契。
「要取得演員的信任,而且要是對等的關係,你要了解他們,他們也要了解你。」游智涵認真說道,一路從短片拍到第二部長片,他不確定有沒有其他跟演員相處的方式,所以他總是真心換真心,平時和演員相處聊天,無論和劇本有關的、無關的都聊,「如果你問我怎麼信任彼此?不知道耶,就是跟他站在一起啊。」游智涵半開玩笑回應,反正對立也不會更好,那自然是要站在演員那一邊,與其懷疑對方,不如選擇相信,演員會從信任中得到力量。
導演也要有安全感,不要花時間Diss自己
如果說,演員被信任會有安全感,那導演的安全感又該從何而生?游智涵大呼這提問很難,想了想之後他說:「其實跟演員很像,要相信自己,不要一直花時間Diss自己。」
回想以前在拍片現場,游智涵常常焦慮到吃不下飯。2009年,游智涵執導的畢製《百獄》一舉拿下金穗獎的最佳學生作品獎、最佳導演、最佳美術與最佳攝影,但當時的他並不確定是不是要繼續執導筒,有近十年的時間,他是以剪輯身份投身電影圈。
聊到這裡,游智涵忽然說起前幾天聽唐綺陽分析天頂星座落在金牛的分析:「天頂金牛會在一件事情上堅持很久,因為過程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游智涵正是天頂金牛,畢業那時他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但也沒有真的離開影視產業,「我需要按部就班的過程來站穩(導演這個位置),而且那個相信更多是來自於自己,而不是什麼得獎的肯定。」
而這段「相信自己」的重要過程,就是游智涵拍攝的第一部長片《壞男孩》。過去對於拍片的緊張,來自於不知道自己的準備有沒有到位,但游智涵一直覺得經驗的累積來自於不斷練習,他漸漸知道什麼樣的準備是夠的、知道每場戲的重點和轉折在哪裡,然後會知道要把力氣放在什麼地方,「像是想補拍就趕快講,有空檔就會讓你補拍,不要在那邊煩惱半天,想說這次是不是還要補拍什麼。」游智涵還說,最難的地方在於,導演的緊張不能被演員給發現,因為他們在現場常常是最緊張的那群人。
拍攝《壞男孩》,對游智涵來說,是段痛苦又辛苦的過程,但他也從中獲得許多繼續往前走的力量,「真的走完一個長片的拍攝流程,比較知道自己在幹嘛,也會開始思考怎麼找到觀眾然後跟他們對話。」相信自己,才能拋開過多的焦慮,某個程度來說,也是種放過自己,所以到了《海豚之惡》,游智涵放鬆了許多,「可以在現場吃飯了!」他笑著說。
至於未來在導演這個位置,該怎麼走?想怎麼走?游智涵分享一段業界前輩曾經告訴過他、他也一直很喜歡的一段話:「在這行,好的和不好的,都會遇到,都會發生。」拍戲本來就是起起落落,在這艘船上,和劇組一起坐/做到最後,才是贏家。
採訪撰文/田育志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