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嘉內女士家打掃,剛才我到她家,發現她在儲藏室被綁在椅子上,她肚子上有一個三角形且⋯⋯有一把刀插在她的⋯⋯。」家庭幫傭吱吱嗚嗚打電話報警,揭開電影《無人相信的真相》(La Syndicaliste)的序幕,卻未能替受害者伸張正義,反而讓女主角莫琳深陷囹圄。

真實故事揭開社會性別歧視及厭女文化的序章

電影《無人相信的真相》由法國導演尚保羅·沙洛梅(Jean-Paul Salomé)執導,改編自調查記者凱洛琳·米歇爾(Caroline Michel)撰寫的同名書籍,重現2012年一宗觸目驚心的案件。

當代社會看似進步,但從《無人相信的真相》也可看出要真正消弭歧視和偏見,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當代社會看似進步,但從《無人相信的真相》也可看出要真正消弭歧視和偏見,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電影講述法國跨國核電公司阿瓦集團在經營困難的壓力下,與中國簽訂了一份核電合作合約,涉及技術外流與員工權益問題。工會代表莫琳·嘉內(Maureen Kearney)為捍衛五萬多名員工的權益,不惜挑戰巨大的利益集團,決定揭露這份秘密交易,因此遭到多次威脅,最終在家中遭受慘烈襲擊,她被綁在椅子上,刀柄插入陰道,肚子上還被刻下字母“A”。

然而,這場駭人聽聞的案件卻因嫌犯手法熟練、未留下明顯線索而進展緩慢,更令人震驚的是,警方竟懷疑莫琳,對她展開更具壓迫性的調查,並逼迫他承認一切都是她自導自演。  

電影中,伊莎貝爾·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內斂演技,將莫琳性格堅韌又受盡壓迫的女性形象詮釋得入木三分。透過故事,讓觀眾直視一個充滿性別歧視和制度性暴力的現實,帶領觀眾見證莫琳在集體厭女環境中,為了真相與公義而展開的漫長抗爭。  

女主角莫琳·嘉內在受到襲擊後,悲慘境遇不但未被同情,甚至被警方認為其在自導自演。
女主角莫琳·嘉內在受到襲擊後,悲慘境遇不但未被同情,甚至被警方認為其在自導自演。

受害者就得是脆弱、無助?伊莎貝爾成功詮釋非典型受害者  

遭遇襲擊後,躺在手術台上的莫琳,靜靜的等待醫生為自己驗傷,結束後,擦上正紅色的唇膏,好似要讓自己維持一慣鎮定、剛強的模樣,與剛經歷的生死浩劫形成強烈對比。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好的受害者』?」這是電影提出的核心問題之一。  《無人相信的真相》揭示了社會對受害者的刻板印象:一個值得被同情的受害者,應該是脆弱的、無助的。然而,莫琳的表現卻偏偏違背如此期待,她在受害後表現得異常冷靜,鎮定地面對驗傷檢查和警察詢問。除此之外,愛看犯罪小說、患有抑鬱症和酗酒前科,這些標籤也成為法官和刑警質疑她的理由,正因為警調單位的「預設立場」讓莫琳被迫展開一連串不合理的調查。

電影並未完整呈現襲擊的場景,而是通過一些不安的片段記憶拼湊而成;相比之下,莫琳反復經歷的醫學檢查被拖長,甚至被要求檢查將物體放入陰道「實驗」身體為什麼沒有排除異物,充滿折磨感的情節,就像許多女性在遭受傷害後的情況一樣,身體和心靈一再被侵犯。

而原本堅信「真相會站在莫琳這邊」的辯護律師在發現她曾遭性侵的過去,逐漸認為情勢不利,當時20歲的莫琳遭到順路載他一程的男子強暴,沒有反抗且「絲襪底下沒穿內褲」的她不被法官所信任。言談中,感受到辯護律師的遲疑,莫琳冷靜地反問:「我不是一個『好的受害者』?」這句話無情地揭露了社會是多麽嚴苛的檢視受害者,他們只要不符合社會對「受害」的想像,就會反過頭被指責、檢討。

莫琳·嘉內鎮定的態度讓各界懷疑其「受害」身分,「檢討」被害人也是這個社會持續在發生的荒謬事。
莫琳·嘉內鎮定的態度讓各界懷疑其「受害」身分,「檢討」被害人也是這個社會持續在發生的荒謬事。

用不信任感建構的集體厭女文化 

莫琳遭受種種的不被信任其實也是電影對「厭女文化」的揭示。厭女文化(Misogyny)指的是對女性的偏見、厭惡與貶低,這種文化根植於父權結構,並滲透在社會制度、日常語言、行為習慣甚至個人潛意識中,成為對女性系統性壓迫的一部分。厭女文化的具體展現往往帶有隱性特徵,例如對女性能力的質疑、對女性受害經歷的不信任,以及將女性的價值限定在外貌或傳統性別角色上。

這種對女性的不信任與貶低,不只滲透在社會制度中,更內化在女性自身之中。在《無人相信的真相》 中一幕尤為衝擊,在莫琳的女兒向自己提起被人跟蹤的事情,莫琳卻下意識地問:「妳是有印象,還是確定?該不會是妳想像的吧?」將懷疑與否定投射到自己的女兒身上,這不僅反映了社會對女性經歷的普遍懷疑,也顯示出這種厭女文化已經深植於人們的日常中。  這種「受害者歸咎」現象不僅出現在電影中,現實中的亦屢見不鮮。例如,在性騷擾或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常被質疑穿著是否「太暴露」、行為是否「引誘」加害者犯罪,讓女性在經歷傷害後,還需承受來自社會放大檢視下的二次傷害。

此外,影片中出現的警察、法官和醫療人員,都成為助長厭女文化的代言者。他們的言語與行為無不流露出對莫琳的不信任。警方不願投入資源追查兇手,反而集中精力尋找證據指控莫琳撒謊、即使是女性的法官和醫師,也未能逃脫這種文化的滲透,對莫琳的冷漠與苛責令人心寒。 

女主角在劇中遭受的種種惡意揭示了社會集體的「厭女文化」。
女主角在劇中遭受的種種惡意揭示了社會集體的「厭女文化」。

「有時我們以為能改變世界,代價卻很高」無情道出性別偏見難以扭轉

在電影的尾端,莫琳一句,「有時我們以為能改變世界,代價卻很高」,既是她對自身經歷的感慨,也是對整個社會的控訴。  

《無人相信的真相》最令人心碎的,不僅是莫琳的遭遇,更是她所代表的普遍現象。影片在結尾提及,莫琳並非孤例。在歷史上,無數女性因勇敢揭露不公而遭遇質疑與傷害,甚至被體制化的偏見與暴力所壓迫。不禁讓人聯想到台灣的Me Too事件,2023年,當台灣多位女性陸續揭露職場或人際間的性騷擾經歷時,部分受害者卻因為揭發真相而遭受社會輿論的反噬,被質疑是否「過度解讀」或「別有目的」。有些人甚至被要求舉證過程細節,或承受加害者粉絲的攻擊,這樣的狀況令人痛心,也凸顯了厭女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有多深遠。  我們不得不問:還有多少像莫琳一樣的女性,經歷了類似的痛苦卻無法得到支持?又有多少女性的真相,至今仍無人相信?  

電影以一樁駭人聽聞的案件,揭露了制度偏見的殘酷現實。它提醒我們,為真相與正義奮鬥的道路或許孤獨且艱難,但這場抗爭,不只值得每一個人關注與思考,更是需要長期努力的一條路。

撰文/張家瑜
責任編輯/張博瑞
核稿編輯/李羏

公視+ 線上看《無人相信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