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運氣很好的人,然後也有把握到當下的運氣。」回想這一路以來是如何在演藝圈生存下來,楊一展說他常常檢討自己有什麼地方能做得更好,到頭來還是將一切歸因於無法預期的運氣。
國一以前的楊一展是個小胖弟,他說,在那個年代只要長相比較突出就會被捉弄,同學可能不是真的要欺負人,但這樣的行為,會讓自己覺得越來越自卑。幸運的是,進入青春期後的楊一展不僅變瘦又抽高,五官也出現改變。「那時候很困惑自己為什麼跟爸媽長得越來越不像,以為我是領養的!我媽想到這件事都很生氣。」楊一展大笑,他後來發現是自己原來隔代遺傳,像到很早離世而沒有太多印象的祖父,「你不會覺得那是變帥,但就給予自己一個自信,我終於知道我長得像誰了,就可以用這個身份繼續往社會上混。」
然而,就此的人生也非一帆風順,當時17歲的楊一展對不公不義的事情特別容易憤慨,「我小時候常常沒有搞清楚真相,就一股腦變成超級賽亞人!但我可能只是想為朋友做些什麼,去證明彼此之間的友誼。我的父母比較保守,所以我的價值觀很少被認可,不容許我做自己。現在想想,我當時太想要一個能肯定自己當下的價值感,因此就從其他事情去獲得它。」那時除了行為叛逆,他也一天到晚彈吉他,沈溺在重金屬和搖滾樂,一心只想當個 Rocker,讓父母非常頭痛,還因此被爸爸抓去改名。父親當時只給他兩個選擇,分別是「楊一修」及「楊一展」,單純不想被同學用卡通《一休和尚》嘲笑,他只能選後者,沒想到接下來的人生神奇地一展開來。


19歲追美國夢意外進入好萊塢,第一次擁抱父親更勇敢表達愛
整個高中生涯都浸淫在 Joe Satriani 和 Stevie Ray Vaughan 等美國知名吉他手的演奏裡,對「美國夢」的渴望在19歲的楊一展心裡變得熾熱難耐,於此同時他已在一場校園甄選中受到貴人提拔,開始當模特兒、拍廣告,並存下一點收入。「我也不知道自己去要幹嘛,但覺得到美國就可以做自己,想要去闖、去試試看。」楊一展毅然決然隻身前往美國生活,他四處遊歷、和朋友玩樂團,發現那裡比原本的期待更好,想繼續留下來創造美好回憶,但盤纏不足的現實是骨感的,而他的簽證其實不能在美國合法工作,此時幸運之神又再度眷顧男孩的夢想。
當時美國很缺乏亞洲臉孔的模特兒,楊一展受到一位在洛杉磯擁有製片公司的香港導演幫助,「導演也是亞洲人所以不會歧視,反而把我保護得很好,工作團隊和環境也很好,讓我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好狗運,可以沉浸在好萊塢裡面工作?」楊一展前前後後跟著這位導演當臨演兩年,直到面臨兵役問題才決定回到台灣,「就是一種根性吧!你的家人、朋友都在這,你還是得回來,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完。」回台灣的時候,他第一次主動擁抱來接機的父親,「那是一個勇敢的跨出。在美國每個人都能自信地表達自己,也改變了我很多。」楊一展認為美國並不完美,但他就努力淡化掉不好的部分,將好的東西保留下來。那段旅程彷彿是一場成人禮,讓男孩蛻變成了一位更勇敢表達和做自己的男人。






放慢腳步不是沒在工作,調整狀態參與更多樣的作品
受到好萊塢的洗禮,返台後的楊一展決定繼續往表演的方向努力。23 歲的他在《麻辣鮮師》中以演員身份初試啼聲,到 28 歲演出《光陰的故事》才走紅,後來在《2個爸爸》、《16個夏天》及《一把青》等戲劇作品中,都能看見楊一展的身影。直到 2016 年,因為姐姐罹癌、病逝,疫情又緊接著到來,讓他決定將生活重心暫時轉到家人身上,放慢演員腳步直到疫情結束。「大家以為我這幾年都沒工作,其實我還是有在外銷的好嗎?」如今 44 歲的楊一展苦笑自己已調整好狀態,重回演員生活的步調。這些年他一度到新加坡拍戲,還參與了科幻劇 HBO Asia《獵夢特工》的演出,近期重回台灣觀眾視野的作品《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也是一部橫跨台灣、越南等多國演員及拍攝地的戲劇。
《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講述一名越南醫師為了照顧重病的母親到台灣當非法移工,在仲介劉天誠的協助下四處尋找賺錢機會,同時也幫助許多無法在台灣合法就醫的受傷移工。楊一展飾演的劉天誠不僅要照顧移工們的生計和情緒,也常常遊走在法律和生命的模糊邊緣,雖然內心會焦慮,但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一切妥當啦!」讓人感到很可靠的模樣。


確認「表演權」很重要,「聽命發揮」找尋角色的可能性
談及這次如何準備角色,楊一展說,他總是會先確認自己在這次拍攝中能擁有多少「表演權」,也就是導演願意給予多少自由和空間讓演員表現,再開始準備角色功課。他認為依照表演權的多寡,可以將表演工作分成四種狀態,由大至小分別是「自由發揮」、「自由行事」、「聽命發揮」以及「聽命行事」,「演員說穿了就是在這四個選擇中調適自己。」楊一展最喜歡「自由發揮」,代表導演完全放手讓演員表演,但要承受的壓力也是最大的;「聽命行事」代表演員必須完全按照指令演出,「自由行事」則是指在一個有彈性的框架下見機行事;而這次詮釋的劉天誠則是「聽命發揮」,因為導演對角色已有非常具體的想像,和楊一展的最初設定有南轅北轍的差異,他認為角色是用嘻嘻哈哈的外在包裝很悲情的內在,但導演卻認為劉天誠是從裡到外都是很溫暖的人。不過楊一展也十分逆來順受,便在導演給角色的明確框架下,尋找其他發揮的可能性。


除了認知清楚自己的表演權多寡,楊一展奉行的一直是「沈浸式」的表演方法,「我試過技巧式的表演法,但我功力不夠,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演出來的角色都沒有生命力。」所謂沈浸式的表演方式是在日常生活就融入在角色裡,能讓他為角色創造出靈魂的交流,也更能牽動情緒,這次準備劉天誠的方式也不例外。楊一展曾與真實的移工仲介互動,「你可以在他身上感受到很強烈的內力,他在外籍移工的產業鍊中幾十年來,親身經歷了太多生離死別,有人送命也有人發達,很多事情都在灰色地帶,這些經驗都內化在他的心裡面。」於是楊一展以這位仲介的外型作為靈感參考,特別把自己吃胖,並在對白裡加入很多台灣國語。演出的那段時光,無論是上戲還是下戲,他都使用劉天誠的狀態生活,跟朋友說話會拖著尾音,看似樂觀自在,其實腦子永遠塞滿「要去哪找錢?」的煩惱。
運動就是救贖,衝浪曾救過自己的命
選擇沈浸式的表演方法,代表也有脫離角色的課題,與劉天誠告別就花了楊一展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習慣在殺青那天在心裡感謝這個角色,謝謝它讓我了解這個行業,接下來就是慢慢調回到原本的作息,它自然在某一天就會離開了。」楊一展現在最有規律的作息就是在白天時間騎自由車,「騎自由車會讓我感到很平靜,也跟它的名字一樣會很自由。它會反映你當下的情緒,你可以隨著體力調配運動狀態,像是憤怒的時候就可以衝一波把心跳拉到爆掉無氧的狀態,然後再停下來滑行,喘一喘就會變得開心。」運動對楊一展來說是救贖,10年前陪姐姐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時,是騎車幫助他發洩情緒;20年前身心跌落低谷的時候,是衝浪救了自己一命。


楊一展形容自己的腦子像是住著一隻關不住的猴子,情感很容易被小事波動,是衝浪讓他看見無論多大的煩惱或雄心壯志,在大自然眼前都像如來神掌裡的孫悟空,僅僅是滄海一粟,「我現在都告訴自己要活在當下,練習好好享受!如果停止享受的話,腦袋的猴子就會跑出來胡思亂想,把每一天過好就我現在肯定自己價值的方式。」過去他總是向外追求肯定自我的價值,那老想逆流而上的少年已封存在他的心底;因為曾與命運的大浪對抗過,現在的楊一展順勢而為、回歸內心的平靜,並盡可能選擇善良。


採訪撰文/林梵謹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The Outlaw Doctor化外之醫 》公視+ 現正熱映中 EP1 免費體驗


原來展哥年輕的時候想當rocker ,留美過難怪英文很好 ! 那這件很適合他
化外之影 環保透氣Tee
胸腔X光造型疊層設計連結劇中醫院場景,運用視覺浮動設計創造暈眩感,並使用心電圖的線條連結 I am in Taiwan的刺青紋路。使用獨特的Secao紗線,這是由台灣農產可可豆外殼經過加工後製成的布料,具備優異透氣的柔軟手感,為台灣農業的循環利用。(去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