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六感實驗室》以探索二十四節氣的奧秘為出發,帶領孩子們走進自然、回到土地、季節、氣候與身體的連結,用六感重新認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這片土地。節目配合二十四節氣的發生時間拍攝,把原本抽象、傳統感厚重的「節氣」,化為孩子們可觸摸、可感受、可創作的體驗。每一集以一個節氣為主題,製作「秘密基地」、「節氣餐桌」、「自然舞台」、「動畫時光機」共四個單元,並將其串連出一場場有感、有趣、有溫度的冒險。


從六感重新體會節氣,藝術啟蒙從重視自身感受開始
談起為何會做題材如此特別的節目,製作人王耿瑜思索了一下,將時間拉到了2003年,「我當時從未製作以兒少為族群的節目,因緣際會參與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後,接觸到世界各國的兒少影視作品,讓我忍不住回想,自己小時候都是看什麼樣的作品長大?」影展結束後,她持續關注許多兒少節目,覺得似乎還有些無法滿足。
另一個契機,是王耿瑜想起十多年前,參加作家韓良露舉辦的「清明潤餅節」,活動找來南管音樂家王心心演奏、大家聚在一起包潤餅,王耿瑜覺得十分有意思,原來「藝術」與「食材」兩大元素,可以用很多元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就是這樣的起心動念,王耿瑜以「藝術啟蒙」為核心,開始著手策劃心目中的兒少節目,並邀請導演林浩溥一同加入團隊。


節目名稱雖是「節氣 x 六感實驗室」,但「六感」才是主角,王耿瑜表示,「六感」是佛教用語,意指「眼、耳、鼻、舌、身、意」,是人們賴以感受、形成意念的途徑;而「節氣」是古人感受大自然的智慧結晶,「我覺得身為一個東方人,既然已經有這麼多智慧擺在眼前,我們不去看的話,未免太可惜了嘛!而且藝術啟蒙有各種方式,假如孩子在大自然中得到不一樣的體驗,那也是一種啟蒙。」
林浩溥除了擔任導演,也在北藝大電影創作系、動畫系教課,長年觀察業界及學生,他談到:「為什麼你的創作源頭,都是別人說的東西?」他強調,背誦節氣不是節目的原意,身為創作者,應重新聚焦在自身,例如同樣是「驚蟄」,古人的說法和自己的感受,因為所處地理環境,就可能有所不同,「我想問的是,此時此刻的你,到底感受到什麼東西?不管對新、舊創作者都一樣,回頭去找創作的源頭,找到那些初衷,那些環境到底怎麼觸動我們?」這才是所謂的藝術啟蒙。


在Google五星評論的時代,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直覺及感受
確認了概念及主題方向後,就要開始將想法具現化。團隊耗時六年時間反覆探索、測試,過程中,林浩溥意識到一個社會現象,讓他有感而發:「以前沒有這麼多資訊時,我們能夠對這個自然有更直接的感受,甚至可以很有信心的肯定這個發自內心的感受,無關對錯,但現在似乎已經很難做到這件事了。」
他以日常生活為例:「你走在路上看到一間餐廳,敢直接推門進去嗎?大概都會先看Google評論對吧!但你為何要這麼做?其實你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直覺能力跟感受能力。」他認為,明明每個人的喜好跟味覺都不同,但人們發現自己的感受與其他人不同時,卻優先懷疑自己的感受,非常可惜。「所以我希望能夠把當下感受到的任何情緒,透過某種方式來確實表達,藉由節目來做一件,我們覺得很有意義的東西。」
民以食為天,團隊從發想初期,就先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廣招朋友一起製作「節氣餐桌」,後延伸至邀請小朋友一起做飯,並且不斷測試各個年齡層,以找出最佳拍攝組合,王耿瑜說,自己很像在做夏令營,「我們在試拍過程中,找過一次四十個或是一次八、九個小朋友一起加入,也有過安排幼稚園到六年級這種混齡班,或是單純同一個年級的班級,然後把整個活動用動畫做總結。」


最後發現,三、四年級的孩童,剛好介於理性及感性交接時期,是參加課程最適合的年紀,「他們對於世界還有很多的懵懂,也有些感受,且不亞於大人,只是才剛開始學習表達,但實際該如何做,還有些陌生。」因此在與學校溝通拍攝時,請學校盡可能邀請年齡相仿的學童參加。
然而現實卻不如預期順利,受少子化影響,有些學區的學生數量,根本湊不齊節目所需的十二人,王耿瑜無奈表示:「像花蓮地區,一個班可能最多就二十人,我們採自由報名參加,他們還要考量時間、意願等,不見得所有人都願意參加,最後就只有八個小朋友來。」他們拍攝時間是週末,如果遇到學校是住宿制,週末拍攝便會對家長及學校造成負擔,製作單位也只能因地制宜、滾動式調整。


盡量不打斷拍攝過程,捕捉孩子們眼睛發亮的瞬間
《節氣×六感實驗室》目前共播出兩季、共十八集,製作團隊也南來北往的跑了十八間學校拍攝,團隊善用學校現有資源,帶領孩子們親近了解身邊的大自然環境。林浩溥透露,拍攝的一大關鍵是「過程中盡可能不打斷」,他認為孩子們是來工作坊體驗,只是多了台機器在一旁紀錄,「我們希望能夠用捕捉的方式,看到小朋友那種眼睛亮起來、完全投入其中、很開心的樣子,這是我們非常執著的重點。」
為了不讓小朋友感到負擔,攝影組也僅出三台正規攝影機,其餘則靠GoPro或空拍機紀錄。但他也坦言,這樣的做法回到剪接室時,往往會痛苦百萬倍,「其實我們在做第一季時發現,每個孩子的特性不同,有些小朋友可以很直接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但有些孩子比較膽怯,需要人去帶動、提問。」因此,現場負責與小孩互動的「精靈」格外重要,精靈分為大地精靈、香草精靈、風精靈及動畫精靈,由劇團演員或藝術家扮演,他們藉由提問刺激小朋友思考,或是引導他們表達想法。


除了四大元素精靈,第一、二季還有安排「守護神」串場,但略有變化。第一季守護神是找劇團演員加入,以搶眼又童趣的造型,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到了第二季時,找來停格動畫導演劉靜怡加入,她使用如枯葉、樹枝等節氣相關素材,組合成虛擬可愛的動畫守護神,並且以相同的概念,塑造新的角色「小不點」,象徵封神前的雛形,並投入許多動畫設計,讓小不點與守護神的互動更加活潑,除了在轉場銜接上、讓整體內容更為流暢外,也讓節氣的內容變得淺顯易懂,並成功吸引觀眾加入討論,「我們用動畫創造一個『需求感』,透過兩人的對話,來講解節氣,也讓小朋友或是觀眾好奇他們討論的內容。」
及小不點(下)-918x1024.jpg)
及小不點(下)-918x1024.jpg)
創意沒有城鄉差距,接住孩子最直接的情緒
大自然有時是最佳玩伴,王耿瑜笑說,小朋友第一天拍攝完後,很多人會回饋「昨天都沒有玩iPad耶!」在走訪南北多所學校之後,她也意外發現,小朋友的創意其實沒有城鄉差距,她感慨說:「不管是來自山上、海邊,或是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小朋友,在做動畫時的想像力,以及說故事的能力,都讓我們非常訝異,反而能讓大人反省,是不是因為教育太過著重於『建立邏輯』,而忘記了做為人最天生、直覺的系統開發。」
她進一步補充:「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有他關注的東西,但問題是『有沒有人願意聽他說』並且『接住他』。」例如,有時會遇到老師通報,參加的孩子有過動傾向,或是其他問題需要多留意,但相處過程中卻發現,往往是這些孩子提供最多的創意。因此,她更希望帶領孩子回歸大自然,讓這次經驗成為孩子們未來成長的養分及動力。
目前二十四節氣已做了其中十八個,第三季正在製作中,他們坦言目前有開發教案的計畫,也正討論是否出版成冊,讓更多家長或是老師,能帶著孩子依樣畫葫蘆,用六感去重新感受大自然。團隊也期許,希望透過《節氣×六感實驗室》的示範,孩子們能開始記錄下此時此刻的感受,尊重並接納自己的直覺,這就是最大的收穫。
採訪/許容榕
撰文/張雅雯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