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政哲的IG頁面上,他是這麼介紹自己的:「多數時間寫劇本。偶爾當導演。」2024年他剛連續執導完兩部作品《舊金山美容院》與《拜六禮拜》,但一整天可以完全是受訪行程,不用回到電腦螢幕前面對撰寫中的劇本和台詞,杜政哲笑著說:「今天可以很舒服地聊天,我覺得自己一點都不ㄍㄧㄥ,現在就是我的拜六禮拜!」


勾勒40歲以上、50歲未滿的女性輪廓
既是《拜六禮拜》的編劇也是導演,從無到有完成這部作品,杜政哲最清楚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最初會有《拜六禮拜》的構思,源自於華視與公視台語台的徵件,主題是「生活療癒輕喜劇」,杜政哲說自己沒來由的就想寫三個女人的故事,而且這三個主角不能太年輕、也無需太老成。
「像韓劇《酒鬼都市女人們》,很多戲劇都是三個女主角的結構,我那時候想,這裡頭要有一個沒談過戀愛的,到了快50歲的年紀,她到底要接受自己、還是要去闖一下?再來要有一個反差的角色,被小三破壞家庭、後來自己也成了小三;最後就是女演員,她在八點檔有代表作,但一直覺得那不是心中想要的角色。」簡單幾句,杜政哲就勾勒出《拜六禮拜》裡頭楊世美(丁寧飾)、周瑞秋(鍾欣凌飾)和蕭如如(孫淑媚飾)三個人物的設定。


雖然杜政哲知道,探討30歲左右的女生面對人生關卡考驗的戲劇不在少數,像是《俗女養成記》就是以39歲陳嘉玲的故事成功引起許多觀眾共鳴,但40以上、50未滿的這個年齡層似乎沒有被討論,走到這個年紀,大概是人類平均壽命的一半,到底接下來的日子,是面對死亡的倒數?還是要開始人生的下半場?這也是杜政哲讓40幾歲的三個閨蜜成為故事主角的契機,「剛好我也在這個年齡段,有些生命經驗或許能套入其中!」


鎮上隨處可聽到的台語、純樸的街景就是理想的故事現場
《拜六禮拜》的故事發生在彰化縣二林鎮,背後同樣有過討論與安排,「之前有部作品《若是一個人》,雖然全劇以台語為主,但場景設定在都市,我還是希望下一部戲裡,台語可以更自然地出現。」杜政哲回憶到,在劇本發展階段,正巧團隊走訪編劇之一洪偉成的家鄉「二林鎮」,鎮上隨處可聽到的台語,還有純樸的巷弄街景,杜政哲知道這就是他想像中的故事現場。
於是,劇中和楊世美有曖昧情愫的陳冠中(劉書宏飾),是位後起之秀的葡萄農夫,這是因為二林鎮不僅有多處葡萄農園,也是台灣生產葡萄酒的重鎮。而外冷內熱的體育代課老師、拳擊校隊助理教練楊家豪(連晨翔飾)的設定,同樣來自於二林鎮的驕傲「拳擊」,「台灣拳擊之父」洪欽懋正是在二林鎮發跡,也讓此處擁有「台灣拳擊的故鄉」的稱號。


「更了解二林之後,我們的故事設定也愈來愈清楚;比方說,二林沒有酒吧,所以蕭如如的酒吧是開在距離二林大概40分鐘路程的員林鎮,瑞秋上班的廣播電台外面看得到八卦山大佛,所以其實電台地點在彰化市。」杜政哲說,二林人無法所有日常所需都在當地完成,得要開車移動到附近城鎮工作、採買、聚餐等等,所以雖然劇中沒有明確強調酒吧和電台的地點,但卻在這些細節上如實反映了二林人的生活方式。


不用一哭二鬧三上吊,接受孩子本來就是母親天性
除了地點能如願地設定在多數講台語的二林鎮,作為編劇,杜政哲同樣也想藉著作品和觀眾對話,比如在第一集裡,孫曉健就和媽媽瑞秋出櫃,而且還直接聊起和前男友因為「撞號」才選擇分手。


「台灣真的是走得很前面的地方,可以愈來愈自然地討論同志議題,我也想要讓一個在鄉下的媽媽(指周瑞秋),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劇中出櫃的這場戲,在播出後成為社群媒體上四處轉發的片段。瑞秋當下是很矛盾的,她希望自己是曉健第一個出櫃的人,這代表兒子很信任她;但又不希望自己是第一個知道的人,這意味著過去十幾年來,曉健只能一直把話憋在心裡。
周瑞秋沒有崩潰、沒有否認兒子的性向,也沒有因此覺得兒子生病得要看醫生,「誰說鄉下的媽媽就很傳統?不是只有都會區的父母才能大方接受。」杜政哲相信,作為一位媽媽,即使不了解同志,但不需要一哭二鬧三上吊,「她可以先接著孩子,再去瞭解這些她不熟悉的議題,這是母親的天性啊!」杜政哲這段話語充滿著溫度,就像戲裡面對兒子出櫃的周瑞秋一樣。


「拜六禮拜」不是在日曆上,放下執念就可以真正喘口氣
說到周瑞秋這個角色,杜政哲受訪時不只一次說道:「還好這個角色是鍾欣凌來演!」在劇本撰寫階段,編劇群其實有些擔心,前兩集就有周瑞秋與上司發生婚外情、被正宮抓包、兒子向她出櫃、遇見初戀情人等等劇情,幾乎這角色最戲劇性的橋段,在一開始就演完了,「我們都會開玩笑的說,前兩集就是『瑞秋傳』,後面的戲份,就不比世美或是如如來得有衝突性!」這時杜政哲又冒出同樣一句話:「還好是鍾欣凌!」
隨著劇情發展,周瑞秋離開討厭的職場,遇見回到家鄉試圖輕生的初戀對象洪志安(李李仁飾),到最後終於體會到要好好地愛自己才是活著的樣子,杜政哲坦言,這並不是什麼多新穎的角色設定,可是在鍾欣凌的細膩詮釋下,不僅每一次的哭法都有差異,又能讓周瑞秋「平凡」得像是你我身邊會遇見的中年婦女、阿姨、媽媽,「周瑞秋的改變真的很動人!」這是杜政哲看完十集《拜六禮拜》之後,最直接也最單純的心得。


「這也是我想要講的『慢活』,不是真的『慢』,而是能放下一些原本的成見或執念。」順著周瑞秋的轉變,杜政哲說起《拜六禮拜》想傳達的慢活概念,如同台語的「拜六禮拜」指的是「週末」、是一週上班五天之後能鬆口氣的休息時光,在這樣的概念下,他延伸出去的,是「心裡的慢活」。
在多線並進的《拜六禮拜》劇情裡,其實不只是周瑞秋,楊世美、蕭如如,還有洪志安等人感受到的刺激、下的每個決定,都隱隱符合著慢活概念,「對觀眾來說,只要能在其中一個角色上投射自己、感受到共鳴,那就有接收到我想表達的話。」只要懂得放過自己,生活裡的每一天,都可以是「拜六禮拜」。


採訪撰文/田育志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