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叛逆是成長階段的必經路程,因為要在抵抗之後,我們才懂得怎麼卸下武裝。」公視學生劇展《回收場的夏天》透過 17 歲女孩小萱在回收場長大的生活切面,呈現出她對成長環境的價值觀衝突。而本劇這樣的背景設定,也來自導演兼編劇陳浩維的兒時記憶。

歷經八個月的回收場蹲點觀察

陳浩維來自台中,兒時在市場長大,偶爾母親下班後,會跟著她一起賣回收,「我媽從以前到現在,都很喜歡撿些二手物回家,然後就是堆著,有時候也不一定會用到它。」兒時對回收場的接觸不算多,但他認為回收場和市場很像:「兩個都屬於比較開放式的空間,也混合了住家在裡面,對我來說是個蠻有凝聚感的地方,我很喜歡這樣的空間,因為人來來去去的,大家都在裡面交流。」

陳浩維(右1) 與哥哥姊姊合影,他們成長於台中舊建國市場的雜貨店

為了找尋適合拍攝的回收場,陳浩維與劇組先是整理出台中一百多間回收場,再從中篩出規模不大且住家混合的選項,期間他們在回收場實習近八個月,與場主建立起感情與信任感,觀察在地生活細節,為劇本增添豐富性。比方說劇中小萱揭穿客人送來的回收物,並非青銅而是白鐵,就是一例。他說,「在回收場裡,有些拾荒者會在秤貨時有些小手段,像是青銅跟白鐵比起來,青銅比較貴,所以他們會說『裡面都是青銅』來企圖增加收益。」

陳浩維與劇組在回收場實習近八個月,才與場主建立起感情與信任感

人物原型來自橋下攤販女兒

陳浩維曾憑短片《腸躁男孩》獲金穗獎評審團特別獎肯定,該片劇中的媽媽演員,現實中是在橋下賣西瓜汁與烤蕃薯的攤販,她正值青春期的大女兒平時也需要跟媽媽一起工作,家裡還有個妹妹要照顧,這個大女兒的故事背景啟發了陳浩維,塑造了《回收場的夏天》小萱的角色原型。

林怡婷飾演《回收場的夏天》主角小萱

而就當製片組前去取材時,也觀察到在團隊要離去的當下,大女兒似乎有些失落,不想他們離開,這讓他們也好奇,大女兒在青少年階段就要參與家裡勞動,又嚮往與同儕相處的感覺,她的心裡是否會有矛盾?於是,陳浩維將這樣的想像空間放入《回收場的夏天》劇本中,描繪小萱與媽媽相處上的諸多衝突:小萱平時除了要照顧頑皮的妹妹,還要幫忙分攤家計,許多回收場環境中的瑣事,都讓她喘不過氣,看著在廟口成天玩耍的學長姐們,那份自由感漸漸吸引了小萱。原生家庭的壓力,再對比外面世界的快樂,這樣的矛盾也構成了本劇最核心的情感。

小萱在青少年階段就要參與家裡勞動,與嚮往同儕的心情產生矛盾

情感金錢不被滿足在MTV找愛

「對小萱來說,會被這些同儕吸引的原因,是因為在他們身上,能感受到放鬆、自由的感覺,但她在回收場環境裡感受不到,因為她有太多責任。」生活沒有零用錢使用,於是在金錢方面她不被滿足;她也羨慕媽媽對於拾荒者的照顧,但媽媽總對她頤指氣使,讓小萱的親密需求沒被有滿足,進而對這個環境感到憤怒。

小萱看著對自己頤指氣使的媽媽照顧拾荒者,漸漸開始產生憤怒

於是,在壓抑情緒之外,小情小愛便成了劇中令人放鬆的時刻。陳浩維分享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一場戲,是小萱與學長在 U2 包廂裡親密交流,團隊參考了經典愛情片《愛在黎明破曉時》,「裡面有一場很出色的戲,男女主角在一個視聽室,音樂在播放,兩個人都沒講話沒台詞,但眼神互相交換的樣子,讓環境氣氛非常曖昧,我們想挑戰看看這個方向。」於是劇組在前期,為演員們安排幾次私人相處時間,像是玩桌遊、騎車出門,當下也透過觀察與引導,讓他們互動更加曖昧。

壓抑情緒之外,小情小愛便成了劇中令人放鬆的時刻

一根排氣管是釋然的開始

短短30分鐘,小萱從與家人相處上的不耐,對比見到學長時的柔和,最後在片尾透過接收媽媽給的一根排氣管回收物,小萱也卸下防備與媽媽和解,接受自己生長的環境,「換上排氣管後,響亮的發動聲就像是敞開心房,她已經不再抓著『為什麼我生長在這環境?』的想法了。」

《回收場的夏天》小萱所經歷的矛盾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的課題,陳浩維表示:「她在片子裡面有很多欺騙,但這有點像一個防禦機制,想得到媽媽的關心卻又因壓力而說不出口,才會說謊。」早慧的少女只是渴望被愛,而編導透過扎實的田調,將成長課題揉合在回收場的人事物,學習接受與放下,擁抱並珍惜當下的美好,也許就是矛盾的解答。

陳浩維:「小萱想得到媽媽的關心卻又因壓力而說不出口,所以說謊。」

採訪撰文/陳曼忻
責任編輯/許容榕、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照片提供/陳浩維

在回收場長大的17歲少女,難解的心事該如何釋放?公視+《回收場的夏天》限時免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