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一群學生與公民團體衝進立法院發起太陽花學運,歷時23天的抗爭,成為台灣80年代以來規模最大的公民不服從行動。

「我不是在前線的人,但如果那時我二十幾歲,可能會衝鋒陷陣。」當時的導演蘇奕瑄也是爬牆進立法院的其中一人,她回憶那段時間自己一直關注這場運動,直到退場前夕的大腸花論壇。但她慢慢發現起初大家抗爭的是同一個目標,最後卻出現許多不同的聲音,讓她開始思索:抗爭對個人的影響是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因為參加這場學運之後,生命歷程就此改變了。可能對這個世界的想像、對這個社會要去的地方,因此有不同的想法。」比起整個運動是否成功撼動體制,她更在意的是,在強調集體追求理想與熱情的敘事之外,參與抗爭的個人會面臨哪些迷惘跟挫折。

導演蘇奕瑄(中)到威尼斯與國際影人交流

學運故事不只有社會抗爭,也是人性與情感的啟蒙

太陽花學運隔年,蘇奕瑄為中研院策劃的「學動‧運生—臺灣戰後學生運動回顧」特展剪輯影片,在爬梳台灣學運史料時,她發現解嚴前後的學運多為政治訴求,只有1994年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發起罷課的草山學運,爭取的是「創作自由」。

這個訴求引發同為創作者的共鳴,也開啟蘇奕瑄構思《青春並不溫柔》劇本的起點。她以文大美術系罷課事件為主軸,呈現當時學生反抗學校高壓所做的抗爭行動,同時也細膩地復刻當時美術系學生的裝置藝術和標語布條。

蘇奕瑄參考許多國內外以學運為背景的小說和紀錄片,發現無論在哪個國家,學運到後來經常出現內部成員爭執,更不乏原本感情很好的夥伴,抗爭到最後反目成仇,「學運走到後面會有很多聲音出現,好像沒辦法收控,包括誰可以決定要退場、為什麼是你代表講話。除了政治上的因素,還有一些人與人的情感,最終還是回到人性。」

《青春並不溫柔》呈現學運成員彼此的理念衝突

她認為,情感的啟蒙是很真實發生在抗爭現場的狀態:「像文大美術罷課事件,他們爭取的創作自由,也是回到個人的欲望,你想要做什麼樣的創作、你想說什麼話,這是沒辦法反抗自己的,這跟愛一個人很像,愛一個人要怎麼假裝?」

她將這樣的想法融入在《青春並不溫柔》主角「梁季微」與「魏青」身上,兩個女大生在這場學運相遇,爭取創作自由的同時,逐漸正視彼此的情感。蘇奕瑄透露:「我一開始就想寫女同志。其實學運是非常男性的場域,領導階層還是以男性為主,女性會變成比較後備的角色。我想知道女性在學運裡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她們的自我成長。」

李玲葦飾演的季微(左)和葉曉霏飾演的魏青(右),在抗爭過程逐漸靠近彼此

呈現當代觀點的同志故事,悲情不再是唯一選擇

故事背景設定在1994年的《青春並不溫柔》,沒有花太多篇幅呈現主角對性向的糾結和覺醒,但其實當時的社會氛圍,同志議題相對禁忌和保守,同年更發生北一女燒炭事件,所以對於電影結局,蘇奕瑄經歷了一番掙扎:「我一直在想,現在同性婚姻都合法化了,我還要以當時的樣貌去寫嗎?有沒有可能不要再悲情了?」

導演蘇奕瑄把當代觀點帶進台灣90年代的同志故事

為了把當代觀點帶進這個90年代的同志故事,蘇奕瑄把李玲葦飾演的主角「梁季微」個性設定得更像當下這個時代的女性,面對愛情沒有經歷自我懷疑的過程,對她來說喜歡上誰都是很自然的現象。

另一個主角「魏青」必須具備不論男女都會愛上她的個人魅力,經歷一段時間的選角後,蘇奕瑄從葉曉霏的照片看見她身上有這個特質,眼神流露的脆弱和敏感也非常符合角色設定。最終葉曉霏在片中的表現收穫許多好評,一舉奪得台北電影節的最佳新人,同時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

葉曉霏憑此片獲得北影最佳新人,也入圍第60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

蘇奕瑄說,一剛開始她就希望不要找線上很紅的演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新演員的時間比較彈性,可以和所有演員一起上表演課,最後集體的演出更能呈現學運當時眾人抗爭的熱血和默契。

她認為,葉曉霏和飾演學運領袖的張洛偍,都讓人看到和過去截然不同螢幕形象:「他們從一開始出道都過六、七年了,洛偍一直在演偶像劇,曉霏植劇場後浮浮沈沈。我覺得每個演員都有他適合的角色,只是有沒有碰到而已。有這個機會可以讓他們被看到另一個樣貌,我覺得蠻開心的,也很有成就感。」

蘇奕瑄認為出道多年的葉曉霏和張洛偍,都讓人看見與過去不同的螢幕形象

誰都阻擋不了雨,但可以選擇要不要在「雨中跳舞」

電影拍攝過程有不少經典畫面讓讓演員吃足苦頭,包括唯美的女女床戲、還有在寒冷的天氣下海,都讓蘇奕瑄非常感謝演員的敬業。電影開頭是學生們穿著雨衣、舉標語到教育部前抗爭的戲,「那時我本來想說就饒過他們了,不要下雨,直接拍抗爭就好了。」

拍到一半她還是覺得不行,抗爭現場一定要有雨,無奈製片臨時調不到更細緻的水車,只好用非常凶猛的雨勢沖刷演員,最後所有人的眼睛都快張不開,臨演也是淋到全濕,但也因此成就片中經典的街頭抗爭畫面。

片頭經典的雨中抗爭的畫面,呼應英文片名Who’ll Stop the Rain

蘇奕瑄強調,「下雨」在許多抗爭運動都有重要的意涵。在寫《青春並不溫柔》的劇本時,她查資料發現當年的文大美術系罷課事件正好是梅雨季,所以抗爭活動常常在下雨。

她也分享片名由來,是當時看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作者回憶日本學運全共鬥時寫下「時代一點都不溫柔」,最後成為中文片名的靈感;而書裡提到當時抗爭很流行聽清水樂團的《Who’ll Stop the Rain》,最後也被蘇奕瑄拿來當作英文片名。

清水樂團的《Who’ll Stop the Rain》是一首反越戰的歌曲,雨在這首歌代表了子彈,蘇奕瑄認為:「雨很像外在的環境,沒人可以改變外在環境、沒人可以阻止雨。但你可以選擇怎麼面對下雨天,可以很憂鬱,也可以選擇在雨中跳舞。」

這也呼應了蘇奕瑄對革命、抗爭的疑問,她話鋒一轉,認真的說:「我很喜歡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

這部反烏托邦小說寫一群動物反抗農場主人,革命成功把主人趕走,動物們進入另一個權力關係,最後為了維持運作,豬開始跟人合作,甚至學人用兩隻腳走路。小說最後一句「眼前已是豬人難辨」充滿諷刺與批判力道,讓蘇奕瑄印象深刻,「可能對於革命,我還是充滿自己的疑問,我們抗爭到後面到底是什麼?如果有好的結果,為什麼歷史上我們一直在抗爭?」

這個追問,後來也放在蘇奕瑄共同填詞的電影插曲《在雨中跳舞》,跟著李玲葦輕柔的歌聲,我們彷彿在歌詞裡窺見了學生抗爭運動下的稚嫩與迷惘:「你討厭下雨卻沒勇氣活在陽光裡,自由是什麼,你也說不清。」

由蘇奕瑄共同填詞的電影插曲《在雨中跳舞》,李玲葦和葉曉霏一起穿婚紗拍攝MV(圖/同志婚紗-尚典攝影工作提供)

採訪撰文/宋家瑜
責任編輯/許容榕、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