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就是真實世界的童話,說服你買下一個或許根本不需要的價值觀。曾剪輯過廣告的李念修認為,廣告和童話都是用故事的力量,讓觀眾買下它背後想販售的東西。在她編導的影劇《童話故事下集》裡,便加入不少以廣告短片形式設計的表演片段,荒謬地呈現男女主角婚後產生的價值觀衝突,也影射被美好童話餵養長大的人們,選擇踏入婚姻之後發生的「下集故事」。
精神外遇乏人討論,已婚人士使用交友軟體的動機很特別
《童話故事下集》講述被催婚的林宜玲(柯佳嬿飾)如偶像劇般地與曾學友(劉以豪飾)相遇,她很快地墜入愛河、邁入婚姻,卻一步步被生活瑣事及先生的媽寶行徑逼上離婚的爆炸邊緣。全劇共有12集,以三集為一個主線事件串起婆媳問題、要不要買房和生小孩,甚至是精神外遇,呈現婚姻中常見的四個課題。
主創團隊編導李念修及製作人黃薇夏分享,這部作品醞釀五年之久,靈感來自疫情期間的觀察,「中國的交友軟體突然變得很興盛,而且用戶多為已婚人士,但他們從來不見面,只是想有一個能深度交流的對象。」還有因為遠距工作,很多太太在一夕間發現,在家自理能力極差的先生上起班時竟然如此精明能幹,「女性容易對職場上的男性產生崇拜和好感,是因為男性上班和下班是兩種人,永遠是太太要承受他在家耍廢的樣子。」李念修認為這些都是很當代的現象覺察,過去的戲劇裡不乏肉體的外遇情節,卻很少琢磨「精神上」的外遇。她便以此為起點,想以旁觀者的角度寫出婚姻裡的種種酸甜苦辣。


由於沒有結婚生子的生命經驗,李念修在創作前相當重視田調和研究,採訪對象年紀大多落在30至40歲,婚姻類型很多元,有閃婚、結婚很久或離婚的都有,受訪人數約20人左右,但多以女性為主。她解釋,與個人感受或感情相關的田調主題裡,男性的受訪者普遍就少,「尤其婚姻又是一個更尷尬的主題,女生比較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但男生不太會主動跟別人聊感情上的事,連男生和男生之間都不會明講。」男生表達關心的方式通常以行動表現而非言語,例如想關心對方和老婆的狀況時,他們會約出去吃火鍋或打球,見面時卻一個字都不提。
抱怨老公像媽寶卻不離婚,主因還能感覺到愛
由於男性受訪者不多,為了捕捉更多男性在婚姻中的樣貌,主創團隊便轉往參考民間的分享,像是網路論壇的婆媳版或社群媒體的靠北文,以及較為正式的調查資料。黃薇夏說,「我一直有在媽媽社團裡觀察,每個人都在問『到底該怎麼讓老公讀完我的訊息?』交代的事情都做得零零落落。男生時常結了婚就變成另一個兒子,他有兩個媽媽,其中一個媽就是老婆,但結婚前真的都不會這樣。」她分享先生在交往初期總會認真打扮,多年後卻不再這麼做,先生親口向黃薇夏承認:「因為我已經跟妳在一起了。」這就是讓兩位女性主創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女生總會想繼續努力經營關係,男生卻覺得『達陣了』就可以躺平。」
李念修分享一項婚姻調查指出,另一半過世後男性再婚的比例高,但女性再婚的比例卻很低。同樣要宣布分離的婚姻,女性多會以「我自由了」、「我解脫了」表達,但男性卻會覺得失敗、沒有面子,甚至選擇不講,「原因就是在婚姻中的受惠者幾乎都是男性,男性是被照顧者,需要再找一個媽。」這也回應到李念修的田調發現,「不管婚姻是幸福還是不幸福,女性都會抱怨另外一半是媽寶。」但每當她向老婆們追問「為什麼不離婚?」時,她們卻又會說:「因為還是有感覺到他愛我。」已婚的黃薇夏一旁苦笑,「女生其實是很好哄的!」於是,這些在婚姻經驗中挖掘出的共同癥結點,就慢慢打磨出了林宜玲和曾學友夫妻的關係基調。


花了一年尋覓最佳男女主角,不合理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童話故事下集》裡,林宜玲是一名性格大剌剌的幹練女性,一畢業就到台北自力更生,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剪輯師,婚後卻住進公婆家,生活很依賴媽媽照顧的先生曾學友,遲遲無法付諸搬出家門的行動,刺激出太太一連串的爆氣反擊,卻又莫名其妙冷靜下來的妥協。挑選合適的演員詮釋這兩個角色,其實有各自不同的難度,林宜玲被期待能成為已婚女性的代言人,抱怨老公的同時又不能惹人厭,曾學友的媽寶設定則不容易獲得男演員的認同,再加上主創團隊希望這兩位演員從來沒有組合過,光選角就花了將近一年。
「我很在意兩人之間的化學變化有沒有新鮮感,喜歡不合理的選擇。」李念修說,後來定案由柯佳嬿演出女主角,也是因為觀眾不曾看過她在螢幕裡大罵「呷賽啦!」「我忍你媽!」還拿披薩打老公,「她以往的表演比較收,形象也是比較文藝、有氣質,個性也很溫和,但本片要她的表演比較大,要張狂、發瘋,然後罵很多髒話,可以給觀眾新鮮感。」沒演過喜劇的劉以豪也是不合理的選擇,他在劇裡睡覺呼聲連連、剪指甲滿地亂噴,做什麼決定都要顧慮媽媽,完全粉碎他過往給觀眾霸氣總裁、陽光帥哥的印象,更打破童話裡對王子的刻板印象。


黃薇夏表示男主角的選角其實特別困難,她曾接觸到好幾位男演員都很不認同自己要詮釋的角色,包含劉以豪一開始也不認同「曾學友」這個人,「他覺得這個人怎麼那麼沒作為?實在太廢了!」她分享,許多人會擔心這是一個大女主的戲,男主角會不會只是工具人,被拿來襯托女主角,「但我完全不這麼想,這個戲會讓男生被看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讓她糾結到想分但分不掉?對女主角來說,男主角是誰非常重要。」林宜玲的每一次遲疑和選擇關鍵都在曾學友的行為上,詮釋他演員必須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即便曾學友缺乏改變的行動力,仍能讓觀眾不曾懷疑他對林宜玲的愛。除此之外,曾學友也能讓男性的心理狀態被更多人看見。
過往婚姻主題缺乏男性聲音,導演換位思考邊剪輯邊盲測
李念修認為,以婚姻為主題的戲劇作品大多都從女性的視角呈現,「男性的聲音是失衡的,他們可能也會覺得自己被霸凌。」因此在劇情中,她嘗試在同一件事呈現出男性和女性不同角度的觀點,例如有一整集是以曾學友的第一人稱訴說事件,代替男性發聲,也有許多他和男同事、男性友人互動的情節。「我和導演的習慣是,剪輯到一個階段後就找不同觀眾盲測。」黃薇夏也舉例,當女性觀眾看完一段男性抱怨老婆的片段時,怒火中燒地大喊「屁啦!」真實的反應會再被放入故事裡,讓林宜玲代替她們怒吼。


換位思考的敘事手法不僅實踐在劇情裡,也落實在表演的排練裡。具有新鮮感的卡司同時代表著冒險,柯佳嬿和劉以豪初次合作就要跳過戀愛戲,直接演出結婚多年的夫妻,要建立對彼此的熟悉度並不容易,要進入與本色懸殊很大的角色更不簡單。李念修坦言初期排練非常不理想,面對導演的否定演員也非常挫折,有天她突發奇想,決定讓兩人「交換角色」演看看。
這場戲是林宜玲要說服曾學友去看房,但男方一直找理由拖延,「劉以豪認為男生講這些話很沒用,看一下又不會怎樣?他不相信有男生會講這些話,但男生真的會!」李念修透露劉以豪當時剛經歷完一段壓抑的日子,一直想透過表演發洩情緒,便乾脆讓他演一回積怨已久的林宜玲,「當劉以豪將林宜玲所有的抱怨都爆發出來,突然trigger(觸發)了柯佳嬿。柯佳嬿是思考很有條理的摩羯座,換她開始很理性地對著劉以豪講曾學友的台詞時,劉以豪發現這些話好像變得很合理,突然開始願意相信有曾學友這種男生的存在了。」或許就是經歷這麼一次設身處地的體驗和理解,從那次排練之後,兩位演員的表演就變得順暢許多。


深藍色外套展現心境,盆栽象徵男性長輩沈默的存在感
磨合好兩位主演的表現,不能忽視的還有充滿魔鬼細節的服裝和佈景。林宜玲的服裝是紅色的暖色調,以褲裝和有紋路的款式為主,展示她外放的性格;曾學友個性冷靜,時常得當老婆的煞車,服裝都是冷色調,而且以素面為主。「但當林宜玲決定要孩子的時候,你會看到兩人身上的服裝樣式開始交換。」李念修期待觀眾能注意到,男主角的T-shirt出現紅色條紋,因為他非常想要有小孩,反應他興奮的心情;備孕的女主角服裝變成淡雅的黃色,則是代表她妥協原本不想生的想法。服裝顏色不僅作為角色情緒的視覺象徵,更能輔助演員的表演情感,例如當劇情後面發生心情沈重的事件時,兩人的服裝都變成灰色調,而林宜玲甚至首次穿上一件深藍色的外套。


《童話故事下集》多數場景都在曾學友的老家,「我們想要有兩層樓的房子,當婆婆緩緩從樓梯走上樓時找夫妻倆時,就能造成一種聲音的壓力。」黃薇夏說這種房子其實很難找,好不容易找到一間空屋,美術組還要想辦法塞滿它,從佛堂的祖先照片、牆上的獎狀,甚至是壁紙都是細心佈置的成果,「壁紙要符合婆婆那個年代的審美,曾學友的獎狀都是進步獎或全勤獎,因為他成績很中庸,不會拿到前三名。」李念修細數佈景和道具的細節都是為了鋪墊出角色的關係,有潔癖的婆婆把家裡照顧得無微不至,卻會將林宜玲和公公的內褲放在同一個鍋子煮沸消毒,再用那個鍋子煮飯,「把婚姻壓垮的都是些『小事』,所以我想用它來跟觀眾引起一個最大的共鳴。」她不僅藉由鏡頭放大生活瑣事,也放入許多荒謬的詮釋,讓觀眾可以趕同身受,像是曾學友的爸爸,偶爾會化作一棵會自己下棋的盆栽。
「很多人會抱怨婆婆,卻沒人提到過公公。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年長男性生存的智慧!他們在這個家會消失但依舊有生命,就像盆栽一樣過得很好。」這棵盆栽還特別挑過,是一棵根比較有份量,但葉子又不散的發財樹,和不擾人、懂得自處的公公一模一樣。令人笑到噴飯的是,曾學友的伯伯們也都適時地以「盆栽型態」出場,而且都是不同的品種,代表男性長輩仍有各自不同的性格。


想結婚通常都是年紀到了,社會價值觀制約下真的還有童話故事嗎?
「喜劇是在一件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上,讓觀眾感覺到它的荒謬。」看似奇幻的表現手法,對李念修來說其實相當寫實。在劇裡,林宜玲有天突然能聽見子宮的呼喊,像是恐怖片般地對她低鳴:「用我⋯⋯生小孩⋯⋯」就是來自李念修真實的經驗,「我這麼一個不想結婚、不想要小孩的人,突然在35歲的時候反覆問自己到底要不要生小孩,還問了兩年。那其實是妳的生理在跟妳說話,我只是把它具象化成一個寫實的聲音。」說到底,「生育」和「結婚」究竟是為了生存而召喚擁有子宮的女性做出的選擇?還是只是她們被社會價值觀制約的結果?問題的答案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
李念修在田調時一定會問受訪者「為什麼想結婚?」幾乎每個人都告訴她「年紀到了」,沒有人是因為「我很愛這個人」或是「想一輩子跟他在一起」。「他們發現身邊的人都結婚,那好像也該結了。而這就是社會賣給你的價值觀,就像廣告一樣,賣給你一種生活的模樣,但不見得是你需要的。」她舉例,在1950年代,因為某知名鑽石品牌的廣告在民間永留傳以後,渲染出一個普世的價值觀,讓人們將求婚跟鑽戒連結起來,「但以前的人求婚根本不用鑽戒,可以用各種方式表達心意,只要是你認為對方會開心的東西都可以。 」曾幾何時,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方式已被框架在單一的形式中?或許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嚮往的童話故事下集並不是跟公主或王子結婚,也不是住在城堡裡,而是成為童話裡的旁白,由自己創造接下來的故事。
採訪撰文/林梵謹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圖片/Netflix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