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與他人擦身而過之際,也許總會有一個人,是我們「快一秒」錯過,卻「慢一秒」才懂得的人。日本電影《快一秒的他》(1秒先の彼)改編自台灣導演陳玉勳的《消失的情人節》,由山下敦弘執導、宮藤官九郎編劇,岡田將生與清原果耶主演。這部改編作品將原作的奇幻基底移植至日本特有風格中,以日式清新幽默與溫柔節奏,重新詮釋一場關於時間錯位以致兩個孤單心靈彼此成長的故事。
(本文有部分劇情透露,請謹慎點閱)
「快一拍」的節奏,是一種生活的孤單
在郵局工作的男主角皇一是一個節奏快一拍的人。他動作快、思考快、甚至眨眼都比別人早,而在他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他總像是提早出現、卻格格不入的影子。這種「快一秒」的體質,不只是一種個性上的描寫,更有著孤獨感的象徵。他無法與他人同步,所以也難以理解他人情緒流動的節奏,因此即便外表陽光親切,內心卻始終保有一種與世界不同步的落寞。
電影中,導演透過其日常瑣事堆疊他的落寞,他對同事的親切落空、與父親的關係存有空白,連想開口表達愛意都來不及說出口。而男主角的飾演者山下敦弘用細膩的節奏演繹,讓觀眾逐漸意識到,這個「快」並不是能力,而是一種無法選擇的隔閡。
皇一甚至連在愛情也難逃與他人節奏不對頻的錯位。他在對女同事的好感中遲疑,在計畫中的表白中落空,每一次準備好的時刻都提前一點錯過對方的眼神、語氣或是注意力,而這些細節,不只成全了劇情的張力,更再現了現實中無數愛情的縮影。


「慢一拍」的人,默默撿起被遺落的時間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女主角麗華,她總是慢半拍、是一位存在感極低的大學生。她似乎總在人群中隱形移動,她獨有的時間軌道好似早已被人群忘卻。然而,就是這樣慢一拍人,在皇一消失的那一天,恰巧對上了。
電影在此展開結構上的轉折。前半部從皇一的視角出發,他莫名其妙錯過了一天;後半部則轉為麗華的時間軸,這材揭示了皇一被消失的這一天是如何被「慢一拍」的她默默撿起、修補。
麗華的愛是無聲的,是那種不奢求回報、也不打擾他人的溫柔。她透過每天帶著的那台相機,收集起皇一所遺落的片段,用自己的方式拼湊出他的模樣,最終以一封封郵件,讓觀眾理解「被看見」的真諦。
這樣的敘事也許是訴說著,有些人走得太快,看不見沿路的風景;有些人走得太慢,只能默默收藏別人不經意留下的殘影。當快與慢終於重疊,他們終於能用自己的速度,看見彼此的存在。


改編於台灣電影《消失的情人節》
《消失的情人節》是一部帶有台灣本土幽默與文化特色的作品,要將其改編,是一次挑戰,也是一種翻譯。日版《快一秒的他》在保留原版核心概念之餘,進行了大量語境重寫。宮藤官九郎的劇本放大了主角的性格特徵,並將日本特有的特色,例如電車、郵便、溫泉旅館等場景,嵌入故事中,使角色更貼近日本觀眾的日常體驗。而男女主角在快慢節奏的設定,也在日版被徹底顛覆。
岡田將生將皇一的「快」演繹得收放自如,表面上是社交靈巧的陽光男孩,實則內心滿是來不及表達的失落;而清原果耶的麗華,幾乎用最輕透的語氣與眼神,撐起一個存在感極低卻情感深刻的角色。兩人的對手戲不多,卻正因如此,那場最終在公車上的相遇,因為當世界終於安靜下來,他們才同時抵達,顯得格外動人。
改編後的日版,少了台版的草根特色,取而代之的是日式風格的清新透明。若已看過《消失的情人節》的觀眾或許會覺得略顯平淡,但不妨放下既有成見和印象,把《快一秒的他》當作一獨立作品,或許便能細細咀嚼其箇中滋味。


溫柔錯過的那刻 或許早已留下深刻的記憶
《快一秒的他》是一部不以快節奏推動情節的故事。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不煽動眼淚,而是透過時間差,寫出一種關係中的「溫柔錯過」。我們都曾經是那個對方還沒準備好時太早出現,或者等太久而錯過最好時機的人。
導演選擇用極其平靜的節奏來鋪展這段情感,彷彿也在告訴觀眾,真正的靠近,不是同步,而是願意在自己的節奏中,為對方稍微停下來、等一等。
電影的最後,皇一終於明白,他總是搶先說出口的玩笑與問候,其實都來得太早了些;而麗華那些從未說出的感情,卻在時間的縫隙裡慢慢發酵成最真摯的告白。他們終於在同一輛公車上「遇見彼此」,哪怕這一刻早已錯過,卻也終於留下了記憶的光影、兩人也都有所成長。
或許有些人註定無法一起拍照,因為一人總是快一秒眨眼。但只要他們都還在彼此記憶裡,那份溫柔就會發酵。《快一秒的他》讓我們知道,即使走在不同的時間序裡,也還是能在某個交錯的瞬間,讓彼此被看見。


撰文/Bay
責任編輯/張博瑞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