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導演羅景壬替伊莎貝爾拍攝系列廣告「在愛面前,人人平等」。其中的「他他篇」,找來一對相愛相守近三十年的真實同志戀人,紀錄他們平凡的早起日常。廣告早於同婚合法化,被視為台灣第一支涉及同性議題的商業廣告。而這向來是羅景壬所擅長的,他的廣告作品,有故事,有情感,帶點對生活的揶揄,以及文藝電影般的詩意,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潛藏其中的人道主義。

他被問了不下上百遍:什麼時候拍部電影?終於,就在二十多年的廣告、短片創作後,他於影集《零日攻擊》拍了第一部長片作品。當中的第八集〈反分裂家庭〉,以家庭婚姻為切角,探討台商於台海危機中可能的境遇。「我對於『兩岸一家親』的觀點,就是一個政治語言而已。但是有一個沒有辦法迴避的、台灣跟中國很密切的關係,就是『台商』。」

戴立忍與潘慧優雅高級的生活,暗示著一種中產階級的虛無與悲傷
戴立忍與潘慧優雅高級的生活,暗示著一種中產階級的虛無與悲傷

他認為,這是不可避諱的、真正的所謂「兩岸一家親」,「它應該要找一個新的名詞,它不是兩岸一家親,但台灣跟中國確實因為這東西被綁起來。」綁起來的,不只是事業金錢,還有大把的青春歲月,以及人際關係記憶,形成一整個時代,或一整群人的情感寄託。這些人在台海危機下的狀態和思維,即是羅景壬透過〈反分裂家庭〉嘗試預見的寓言。

故事原先對未來的推論,都已是現在進行式

以往在廣告領域裡,因需執行廣告最主要的商業推廣目的,所以外界時常會形容羅景壬會把想探討的議題「藏」在裡頭。比如2018年的全聯中元節廣告,就被認為影射1981年在台大發生的「陳文成事件」。談到這個印象,羅景壬細心地注意到了訪綱裡的「藏」字,他特別補充說明,這次不存在藏不藏的問題,而是直接赤裸地談了許多事情:老人長照、器官買賣、民防教育等。

劇中以老人長照問題,為夫妻關係走向破裂埋下伏筆。
劇中以老人長照問題,為夫妻關係走向破裂埋下伏筆。

他如教授般一一解釋〈反分裂家庭〉那些不藏了的意涵。劇中,戴立忍和潘慧如飾演一對曾在中國經商、生活多年的台商夫妻,準備帶著兒子移民中國,可妻子卻突然接到養老院的電話通知,她那已無聯繫數十年的父親,因養老院即將關閉而面臨無人照護的窘境,「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的情感牽絆,是一個失能的、有點麻煩的包袱,但卻是情感的唯一寄託。你可以試著放下看看,但你知道放下會更痛苦。」而曾罹患急性腎臟疾病的兒子,則帶出器官買賣的黑幕,藉此強化夫妻倆對中國的羈絆,這份「羈絆」如此盤根錯節,「所以真的不會只是一個台商還存在那邊領不出來的錢而已,可能是在那邊得到的好處,及在那邊犯下的過錯。」

羅景壬苦笑表示,「本來希望能夠具體呈現那些我們推論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全部都已經發生了!」時間回溯至《零日攻擊》誕生前,他們於2022年開始進行各項討論,2023年底他將雛形拍成了一部17分鐘的前導片,然而等到實際播出的2025年,許多事情卻已是現在進行式,「比如紀錄片《國有器官》上映,大家開始討論中國器官移植、買賣的問題,還有確實有政黨在國會提出,要禁止民防教育進入校園。」

羅景壬語氣無奈而擔憂地說,目睹這一切是很沉重的,但這不能被概括為一名創作者的痛,「而是說,你會很感慨這些事情是進行式,On the way,那你就會害怕,後面拍的那些,真正在虛構的事情,會不會真的發生?」

〈反分裂家庭〉透過兒子角色帶出器官買賣、民防教育等議題。
〈反分裂家庭〉透過兒子角色帶出器官買賣、民防教育等議題。

「黑貓」反映中年危機,如逝去的一切美好

〈反分裂家庭〉故事帶有奇幻寓言色彩,開頭那隻在公園長椅上的黑貓,擬化成青春靚麗的女孩(王渝萱 飾),神態慵懶、怪異,還有著若有似無的挑逗。羅景壬解釋,「她是在回應戴立忍這個角色的內在狀態,就是一個『中年危機』。」所以,黑貓投射出已屆中年的丈夫、想抓卻抓不住的往日美好記憶:他的光輝成就、妻子年輕時的模樣、純粹的情感、荷爾蒙,以及殘存的性衝動,「這些變成一個具象化的人,而這個中年外遇了,但事實上它甚至不是一個外遇。」

羅景壬笑說,王渝萱的演繹特別有趣,而戴立忍和潘慧如,也用演技替他撐起了故事。他強調,實際上選角過程並沒有如外界所預設的那般,因題材敏感而波折不斷。比如有位演員其實有參演意願,但無奈發現代言合約或有踩線疑慮,才不得不做罷,「分享這個故事,就是要讓觀眾知道事情的真實狀態,而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就是照正規流程Casting,事實上最後我們還有挑選的可能。」羅景壬額外補充解釋,「凡是被我們選上的都是非常適合的,比較像是最後在排列、配對的時候,做的一個選擇。」

王渝萱所扮演的「黑貓」同時巧妙串聯夫妻過往回憶。
王渝萱所扮演的「黑貓」同時巧妙串聯夫妻過往回憶。

戴立忍、潘慧如詮釋的中產階級,是階級的放大投射

至於為何選擇戴立忍和潘慧如的組合?羅景壬坦言,他希望藉此擴充探討,「台商它談的是台灣的某一種中產階級,所以我希望從象徵的意涵上,他們看起來體面有錢,男生帥、女生漂亮,日子過得舒適,安穩地控制著他們優質的生活品味,總是弄不髒衣服。」包含那如藝術品般、優雅高級得有些誇張的豪宅,皆是階級地位的放大投射,「我覺得他們穿得有點太model了,但都是我期待的意圖。」

夫妻倆參加大學同學會的情節,於杯觥交錯間也能嗅出某種資產的意味。羅景壬表示,礙於片長限制,那場戲實際有所刪減,刪減的並非什麼重要劇情,只是一群人無意義的高談闊論,「我承認那並不是多麼厲害經典的一場戲,而是我每當看那場戲的時候,在現場拍的時候就覺得,都要打仗了,這些人就坐在那邊,還有音樂,還有美酒佳餚,然後對戰爭進行一些非常虛無的討論,而覺得很悲傷。」他認為,這種去道德化的虛無主義,會真正從內裡削弱對家園的意志。

羅景壬藉場景設計和服裝造型,凸顯台商作為資產階級的形象。
羅景壬藉場景設計和服裝造型,凸顯台商作為資產階級的形象。

提醒鄰居吃藥的歌劇〈月之頌〉,呼應失去的言論自由、人權及尊嚴

羅景壬在平緩的節奏中鋪成人性,在背景音樂和演習警報的交錯間堆疊訊息。而音樂,正是整部劇的要角之一。那首提醒鄰居老人吃藥時間已到的歌劇,為捷克歌劇《露莎卡》第一幕的〈月之頌〉,其故事改編自經典童話《美人魚》,女主角為水精靈,羅景壬以此呼應現實,「她愛上陸地的王子,必須要失去說話的能力,也就是要被剝奪言論自由;她失去原本永生的生命,我們可以把這個視作人權,我覺得人的權利跟尊嚴是永生的;她擁有雙腿不再游回水中,像是剝奪了行動自由。她最後在一連串的背叛當中死去,並沒有真的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所以她會是一個悲劇。」

另一首德文曲,也就是兒子彈的鋼琴曲,則為傳唱數百年以上的德國民謠,「它唱的就是『思想是自由的』,就是在歌頌人的思想應該是自由的、必須是自由的、是自由的。」

羅景壬以配樂傳遞了追求民主自由之渴望的訊息。
羅景壬以配樂傳遞了追求民主自由之渴望的訊息。

羅景壬說,〈反分裂家庭〉並非為了批判,「我覺得,台灣已經走向一個非常自由的狀態,我們對於人的自由,人的思想的自由,給予這麼大的肯定,我們好不容易走到今天這一步。我認為在這塊土地上也好,在世界上各地的人也好,都有權利去想像、去選擇想要的生活。」逃離或留下,都是身而為人應有的自由,而這才是台灣這塊土地上,最可愛,也最令人感到驕傲的地方。

採訪撰文/蔡若君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
圖片/牽猴子提供

到公視+看《零日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