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藝術家前,朱駿騰是學電影的。2005年拍的畢業製作短片《睡美人》還入圍了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影展,「簡單來說就是『年少不得志』,我很不適應當時的台灣電影產業,那時台灣電影正往工業化、商業化發展,但大家也知道,那個時候的我無法處理商業類型。」朱駿騰說,與其硬撐,不如先往其他領域試試看。

一踏入藝術圈就是20年,仍舊過不去的坎成為他創作的核心命題,「我們永遠都要面對一個未知的未來,還有自己的處境,那一直都是貫穿在我的電影及藝術創作中。」而那卡住的感受,在社子島得到了共鳴。

誤入社子島,釐清孤魂野鬼般的自己

出生在台北的朱駿騰之前從未踏入過社子島,只隱約對於這個地名有印象。某次在關渡美術館辦個展的期間,在通勤開車的路徑上,半夜回家無聊一時興起拐了個彎,誤入社子島,「我整個嚇尿,當你一開進去就會彎進都是工廠的那條小路,半夜路燈又少,我迷路了,再轉了個彎發現遠光燈照出的是遠方一間廟,那實在是太奇幻。」

朱駿騰說社子島像是個「不存在的島」,大多數人不曾來過,甚至不曾提起,這裡又因被經濟部列為洪泛區而禁止開發,如今還將都更,被卡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這一切都順著水而來,最終也會順著水流走,這也回到我的人生觀:我們人終究要往前,去到某一個地方,那會是哪我不知道。」不過這似乎呼應著過去五六年來,一直在他腦海中浮現的片段:挖洞的男人、漂流的女人。

後來,他住進社子島一年,展開田調,「其實我感受到最多的是無聊。」朱駿騰說,那份無聊讓他釐清總覺得自己是孤魂野鬼的狀態:卡住,逃不出,卻也找不到歸屬。社子島激起《河鰻》的靈感,也激起朱駿騰面對遺憾的勇氣,讓他忍住被質疑的痛苦,三度回到電影圈。

三段隨手拍的錄像是一種靈光

駐村期間,首先誕生的是三頻道錄像版《河鰻》,不過那與電影版是截然不同的內容,像是種靈感軌跡下誕生的創作,「三頻道錄像版是我隨手拍的影像所組成,那是一種靈光、一種片段。那時我把我自己從主體變成比較像是個客體的存在,在那個過程中不斷的吸收。」

對朱駿騰而言,錄像藝術與電影有著自由度與創作邏輯的不同,「電影是一個需要精準的東西。回應到我不斷受到質疑的痛苦,比起純視覺藝術圈來做電影的人,我的包袱更大,因為我知道電影是什麼,也知道台灣的環境與觀眾。所以我要拍《河鰻》最大的挑戰是,既然我已經無法隨心所欲,那怎麼樣可以擦邊,或保持平衡在電影的形式結構之間,又把最大程度的我放進去。」

電影的文本是朱駿騰的弱項,「就像我的錄像作品,很多東西是隨筆的,我很容易想到很多場次,畫面或情節,但要怎麼把他們組織成一個完整脈絡,這對我來說是困難的。」因此他找來編劇游善鈞協力,梳理出了脈絡。不過這個劇本拍完,進入剪接階段時,朱駿騰決定重新排列,「不行,那不是我。」

「我感謝游善鈞彙整出了故事的骨架,但剪接時我發現很多東西太多了。我相信敘事不只是台詞與角色,所以在《河鰻》裡不同轉換敘事觀點,從角色到聲音,到影像,再轉換到角色。」朱駿騰說,他不想把故事講得顯白,寧可觀眾只感受到情緒,但不理解故事在說什麼。

不過朱駿騰也是很「剉」,怕被罵爆、被說難看,不過某次有朋友說自己看不懂電影《沙丘》後,就想開了,「根本沒辦法滿足所有人,我只能把『我自己是誰』做到最多。」

定鏡要夠有靈氣,手持鏡又要夠有野性

《河鰻》還找上了越南攝影師阮榮福(Nguyen Vinh Phuc)合作,起因是聽到朋友說,拍攝《失落邊境》時看到了越南版的朱駿騰,而後他又看了他攝影的另一部電影《人性暴走課》,「我需要定鏡的夠有靈氣,但手持的鏡頭又夠有野性,這兩個能力很反差,很少人能同時具備。」

阮榮福也向他推薦了與越南裔法國人作曲家尊室安(Tôn Thất An),「尊室安很酷,不照cue點配樂,而是在看了我的所有初剪畫面後,給我十首配配看,配完再改。他照自己的詮釋與靈感創作,然後我們再回應彼此的想法。」

美術方面,他則表示在台灣能跟他合作的只有兩個人,一位就是張軼峰,另一位暫時不想說,「我身為導演已經很清楚主創的質地、風格,我只是在他丟出東西後討論實際上可不可行、怎麼調整,我們前面已經過了建立默契那一關。」隨機性是朱駿騰希望《河鰻》具備的特性,因此特意找創作型的成員加入主創團隊,「我們都在那個過程中不斷摸索,找出一個什麼。那個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

面對自我慾望的當下很醜陋卻也很動人

從《睡美人》到《河鰻》,朱駿騰的作品裡頭有許多關於性的描繪,「我覺得那是身體跟心靈上的赤裸,交纏起來很可悲,很痛苦,但也很真實。面對自我慾望的那個當下其實是很醜陋的,但也很動人。」

《河鰻》裡,潘綱大飾演的阿亮與柯泯薰飾演的神秘女子兩人關係並不是愛情,朱駿騰說那更像是互舔傷口,「在我的認知中,男性很可悲,我們永遠都在尋找一種救贖,永遠都把自己的慾望投射在一個客體上,才能得到安慰,得到認可。」他說,阿亮在裡頭是可悲且不值得同情的,而他也自己放在阿亮這個角色身上。

大多數劇組會傾向表演指導與親密指導由不同人擔任,確認分工及安全界線上的明確,但在《河鰻》中,這兩個職位都由彭若萱擔任,「因為她的經驗和能力都可以。」朱駿騰回應。一場柯泯薰的自慰戲,朱駿騰希望那是一種神性與人性的交換,彭若萱則以「舔蜂蜜」來指導柯泯薰,去想像觸碰蜂蜜的濕潤與柔軟,以及嚐起來很甜蜜的舒服感。

柯泯薰角色的原型是社子島「許英媽廟」裡的主神,在電影裡的設定,她失去了信仰及目的,想離開此地。她為阿亮自慰的那戲,朱駿騰認為是兩人的彼此需要,她給他安撫,且她也想要這份關係,「我認為那是雙向的,所以這場戲我讓柯泯薰來主導。」

故事的最後,阿亮離去了,女子卻留下。「社子島上的人事物最後都會消失,但土地不會。」朱駿騰說,女子象徵著土地,不能離去。而他用開啟的鴿社門述說人的選擇,「其實沒有所謂的去或留,我們都是開放的。」

採訪撰文/麥恩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