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一部電影長片作品《青春弒戀》相隔四年,導演何蔚庭的新作《Mothernet》入選2025年第30屆釜山影展「展望」單元,但這次不是社會驚悚題材,不是他自己寫的劇本,裡頭的角色也不講中文,而是一部徹底的印尼家庭電影。
《Mothernet》由印尼編劇Gina S. Noer開發,以近未來為背景,述說生活在郊區的父母與兒子Rama三人的故事。母親突然離世後,父親失去與兒子溝通的橋樑,能模仿母親說話的人工智慧AI I-BU成為兒子孤獨的出口,甚至過於依賴,隨著劇情推進,父子間也慢慢找回溝通方式,接受失去母親與妻子的傷痛。
因「需要工作」而開啟印尼拍攝的契機
會拍這部電影,何蔚庭說一開始只是因為「需要工作」。2023年,何蔚庭於美國的一部末世科幻電影原本要開拍了,卻因碰上編劇罷工,預算問題等再次延後。他說美國拍片跟台灣的節奏很不一樣,台灣的資金八成到齊,就開始動工,邊拍邊繼續找;但美國拍片通常更謹慎,等資金齊全才開拍,不然這個故事早該在《青春弒戀》前就完成了。
「延後就是一年的空檔,而我是全職的導演,還是得要拍片賺錢啊!」何蔚庭吐槽般地說道。他打電話給曾監製過《幸福城市》的朋友劉詠怡聊聊,當時她所處的美國公司正好與印尼公司 Base Entertainment 合作,其手上握著《Mothernet》的劇本正在尋找導演。何蔚庭曾拍過《台北星期天》有跨國合製的經驗,也拍過《幸福城市》及VR360短片《看著我》等科幻題材,正好契合 Base Entertainment 的需求。


原初劇本的世界觀龐大,科幻感濃厚,但何蔚庭不想拍一個《銀翼殺手》,而是像《雲端情人》的輕科幻電影,「我們的重點是家人情感,我不想搞那麼複雜的大製作,他們聽了很開心,預算可控,切入點也很棒。」
通俗電影音樂要下的很滿
進入劇組,何蔚庭首要得決定該以什麼心態拍這部電影。與拍《幸福城市》及《青春弒戀》不同,《Mothernet》並非自己開發的電影,而是作為被邀約的導演參與其中,述說印尼的故事,「其實很像在拍我的首部長片《台北星期天》,我什麼都不知道,要依賴副導的翻譯,我得是開放性的,讓演員及劇組們的意見都進來,並相信他們。」何蔚庭說,在台灣電影拍久了,有時太習慣,會出現一些固定模式,但這次在印尼拍攝感覺是全新的,「把我弄醒了,感覺真的蠻好。」
兩地相比,何蔚庭認為台灣拍攝較有制度及效率,印尼則整氛圍放鬆,但也因此能投入較長的拍攝期。「他們很relax,每兩個小時就想休息、抽煙,吃東西。」他笑著說道,某次準備好要開拍了,生活製片突然送食物從他眼前經過,轉移了現場每個人的注意力,讓他笑稱不知道現在到底要不要讓他拍片,「我後來就規定他們,送東西來要讓我知道,然後要放在外面,不要端著盤子直接晃進來。」


民族性上,印尼人的情感也比台灣人來得外顯,製片也向何蔚庭強調這部片要面向大眾,得通俗,因此音樂下的很滿,「我剛開始很排斥要在電影裡放那麼多首歌,但那些都是印尼耳熟能詳的歌曲,講大地,講生命,也的確音樂一下大家就哭了,這件事你就得買單。」此外,本片的語言、腔調與對白細節也同樣得仰賴副導與演員間的討論與執行,他舉例,青少年演員Bima Sena選擇使用非印尼年輕人講話的方式,比較老成又帶點宅感,讓角色在劇中更具喜感。
何蔚庭也表示,《Mothernet》的團隊可是一時之選,製作人Shanty Harmayn就像是台灣的李烈或葉如芬,資深且可靠。飾演爸爸的Ringgo Agus Rahman是印尼國民爸爸,去年在印尼奧斯卡獎茨特拉獎(Piala Citra)拿下影帝;媽媽則是由主演Netflix影集《香菸女孩》的知名女星Dian Sastrowardoyo擔任,同時她也是本片的製作人之一,也一同協助進行男主角Rama的選角。
選角當天,何蔚庭以Zoom線上參與,看Ali Fikry試戲,兒子來到媽媽病床邊的那場,他沒有大哭,而是試著與媽媽對話、開玩笑,越想裝得平常,卻越讓人看得揪心,「Ali太聰明了,他的選擇太好,真的很會演,我都說他是印尼版的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何蔚庭說,選角選對了電影就成功七成這句話,是真的。


目標是讓觀眾看不出特效的存在
30天的拍攝期,其中8天在新加坡的虛擬棚拍攝。雖然《Mothernet》是輕科幻,但實際上製作了超過400顆的特效鏡頭,醫院與屋頂的戲都在虛擬棚裡拍攝,「看不出來有這麼多對不對?很多人以為才20、30顆而已,沒有人知道哪幾顆是特效鏡頭,就是我的目標。所以我這次算成功呢。」何蔚庭開心地表示,談到虛擬棚拍,大多人想像會拍出的樣子是星際大戰系列影集《曼達洛人》,但用法其實有很多種,拍車內戲尤其適合。虛擬棚省時、方便,但並非萬能,後期依然得修,「所以還是要看團隊功力,不是一鍵完成。就像AI,可以做很多事,但不能完全仰賴它。」
何蔚庭也提到,他已經太習慣台灣後期製作的效率與嚴謹,相比印尼的後期產業則還在發展中,如調光的階段雖然使用大型LED螢幕製作,卻沒有像杜篤之「聲色盒子」這樣影廳式的空間來去製作,使得他最後得把影片帶到泰國的大螢幕做最後調整。「他們一年雖然有200多部電影,但沒有人投資這塊。也因為產業還在發展中,近10年有需要的話他們通常跑到泰國去做這塊。」何蔚庭解釋道。


「還有像是做了400顆特效,很厲害的那位特效弟弟,總是在小螢幕上做,也叫我在筆電上確認,我說在筆電上我看不出來你做的花會不會動呀!」何蔚庭吐槽地表示,最終還是到泰國進行確認。製作習慣的不同讓溝通上稍有磨合,但他也藉此機會讓許多工作夥伴感受到小螢幕與影廳空間的差異,「你的作品不是只在串流平台放,是要進戲院的,怎能不到戲院裡確認畫面、杜比5.1等等的細節呢?」
不只拍獨立片也能在商業片展現個人色彩
近年來電影入選影展成為一種藝術品味的認可,無論商業或獨立的電影都會以此作為宣傳賣點,「對於新導演的首部與第二部電影當然重要,你需要一個平台被看見。但現在也有導演是配合影展走向去拍電影,那走完影展後你還要到戲院播放嗎?你期待是3個人看你的片,還是1000個人,還是更多的人?如果你找了一堆人來投資,那你要不要讓他們回本?時間到了終究還是要還的。」何蔚庭說,這次《Mothernet》也有許多投資方,三、四千萬的預算,想要維持好的合作關係,資方的需求依然需要被滿足,面向印尼市場的作品就得顧及當地情感需求,像這次音樂的豐富程度就是他過往作品不曾出現,契合大眾,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樣貌,依然是他滿意的樣態。


「其實我一直以來只想當導演。」何蔚庭表示,他剛開始拍電影時,沒有太多人願意投資,只能自己寫本、找資金、當製片⋯⋯處理好一切,拍了《超級星期天》獲得肯定,讓他心想那或許這樣的做法就是對的,繼續以獨立的方式拍攝,能掌控的東西許多,但久了其實也痛苦。「以前精力很多,無所謂,我就不睡覺自己做,拍底片、拍色情暴力題材,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可是現在年紀大了容易累,想當導演就好。」拍喜劇、科幻、社會驚悚、家庭電影,何蔚庭說他喜歡拍各種風格,演員可以有很多不同戲路,導演也是。
《Morthernet》將在2025年12月於印尼上映,台灣則有大昇影業參與投資,預計2026年與觀眾見面。同樣是2026年,何蔚庭將有一部新作在台灣拍攝,這是他首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找監製來協助,也找了編劇合作撰寫劇本,打算以更開放、更合作式的方法拍電影,「我想要更純粹一點,專心當個導演。不用自己去寫本、剪輯,其實能夠給予想法、一起討論就好,導演重要的是要會導戲。」他說,目前的想法是如此,但往後還會再變也說不定。
採訪撰文/麥恩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