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女主」這個詞,近年來越來越常見,泛指電視劇中的劇情走向主要圍繞女主角展開,但不是所有以女性為主角的戲劇就能被稱為大女主劇,重點是要能展現女性角色在故事中,得到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歷程。甫上檔的《茶金》和推出第二季的《俗女養成記》,恰恰正是所謂的「大女主」劇,兩位女主角雖有不同的時空背景,但都能緊扣「我的人生自己作主」的精神,在波折的人生歷程中跌跌撞撞活出自我,讓女性打破主流價值、力爭上游的故事,格外吸引人心、也特別勵志。

連俞涵飾演《茶金》的女主角張薏心,在沒有女商人的時代,活出大女主的尊嚴和傲氣。

「大女主」的不典型 挑戰主流價值觀

《茶金》描繪1949年,全台最大茶葉出口商的獨生女張薏心,如何在一個沒有「女商人」的時代,帶領債台高築的公司走向世界。而已經推出第二季的《俗女養成記》,描述一個有點ㄎㄧㄤ的六年級女生陳嘉玲,透過大小嘉玲的角色穿插對照,譜出台灣女性極有共鳴的女性成長故事。這兩部台劇時空背景差距頗大、看似沒有交集,但其實主角都是跳脫當代主流價值觀的不典型的女性。《茶金》中的張薏心,是個被嬌養的客家小吉(客語「小姐」),接受日本教育長大,舉手投足間充滿了大家閨秀的風範。外表看起來氣質典雅舉止優雅,但其實骨子裡卻隱藏著桀傲不遜的剛毅和傲氣,她曾在家族祭祀的場合中,直言詢問長輩伯公:「為什麼女性不能代替祭祖?我雖然是女性,但我也姓張,跟大家一樣崇敬祖先。」而《俗女》的陳嘉玲,親切地就像是鄰家姑娘,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學鋼琴、請家教、戮力栽培,但她未能按照規劃的路線成長,既不符父母的期待、也沒能衣錦還鄉,還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成為大齡剩女,最後還力排眾議在家鄉買了個「鬼屋」。

謝盈萱飾演《俗女養成記》中總是與人生期待脫軌的陳嘉玲,勇於挑戰主流價值。 (圖/俗女養成記)

張薏心:我不想就這樣認命 VS. 陳嘉玲:我從來不做後悔的事

身為大女主,自然不甘心自身命運讓別人做主,但在傳統社會價值框架下,得付出更大的決心才能力抗身不由己。《茶金》裡的張薏心身為新竹北埔首富的獨女,從小錦衣玉食,身著訂製洋服,出入有進口車代步,吃得是高級的五爪蘋果,還能品嚐洋貨白蘭地XO,高檔的物質生活,是習以為常的精緻品味,但優渥的養成背後,她真的快樂嗎?或許只有在彈奏蕭邦名曲時,才能從指尖間傾瀉出對命運的無力與嘆息。被父親安排招贅時,她曾無奈的表示:「不是文貴就是別人,有差嗎?這就是我的命。」但她終究無法坐視父親耗費一生心血的茶廠債台高築,最終鼓起勇氣接手家族事業,因為她不要只當別人的老婆,她想要當個女主人。

不甘作為只能等待招贅的小吉,《茶金》張薏心鼓起勇氣接手家族事業,展現我就是不認命的大女主精神

「我就是不認命」的精神,同樣在《俗女》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北漂的陳嘉玲原本有個論及婚嫁的男友,但未來可預見的婆媳和相處問題卻讓她怯步;有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工作,但卻總是在幫上司擦屁股。第一季劇中有段她跟自己的對話非常觸動人心:「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她最終選擇忠於自我、學著跟自己和解,不需要去服膺別人的期待與社會的價值觀,因為生活終究是自己在過、箇中滋味也是自己在品;認命從來只是因為害怕改變,而不認命才能活出四十而已。

《俗女養成記》深刻詮釋大齡女子的困境與掙扎,學著和自己和解才能活出四十而已。(圖片/俗女養成記)

張薏心:我想跟爸爸一樣走出自己的路 VS. 陳嘉玲:你可以不要生、不要當媽媽

不管是《茶金》還是《俗女》,對親情的描繪都非常深刻,對於「大女主」來說,比起男性對事業出自本能的征服和成就感,她們更多是因為親情的羈絆,才想要去證明自己、或者承擔責任。《茶金》中張薏心多次在陪同父親洽談生意的場合上,因為發表意見而被當場訓斥;而父親對她的期待,也僅僅是替她物色個適合接班的上門女婿,讓張薏心忍不住和心儀的KK(溫昇豪飾)抱怨,如果茶師和我掉進水裡,我爸一定先救茶師。幸好亦師亦友的KK回答她:「那這樣妳最好先學會游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客家千金歸零學起,最終獲得了父親吉桑(郭子乾飾)的認同。劇中有段父女的對話非常感動人心,吉桑說:「這就是妳的命。」薏心回答:「那爸爸你的命又是什麼?不想只當養子,這輩子那麼努力打拼,我像誰,還不是像你…你把你走出自己道路的精神,遺傳給我了。」

《茶金》對於親情描繪深刻,張薏心最終獲得父親吉桑(郭子乾飾)的認同,延續走出自己道路的精神。

相較於《茶金》中隱晦的父女權威關係,《俗女》的親情磨合則直率鮮活許多。陳嘉玲的媽媽只有國小畢業,所以對要上國中的陳嘉玲特別嚴格,因為蘊含著自己當年沒辦法升學的遺憾;當時的普世價值總認為:學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所以即使學費昂貴還要坐兩個小時的車,依然無怨無悔煞費苦心。但這樣的勞師動眾顯然小嘉玲並不領情,甚至長大後還是和控制慾強的母親經常起衝突,劇中還脫口而出「妳可以不要生、不要當媽媽」這句對母親來說傷殺力百分百的話。

《俗女養成記》透過大小嘉玲的家庭生活,呈現真實而鮮活的親子互動,更貼近社會現況。(圖片/俗女養成記)

「刀子嘴、豆腐心」的親子相處模式,其實更貼近台灣的社會現狀,總是有些愛說出口就變成了罵,有些關心表達起來就變成壓力,但真正遇到事情、人生面臨挫折,家永遠都會敞開,父母永遠都是子女的後盾;同樣的,孩子也能反過來成為父母的驕傲與安慰。我們不一定都能像《茶金》裡的張薏心一樣,有能力出手挽救家族事業、讓父親刮目相看;但我們可以相信,就算失敗了,也能像《俗女》中辭掉工作返鄉的陳嘉玲一樣,當她問媽媽會不會對自己失望時,媽媽能夠回答她:「你不會,我就不會」。而有天,當我們羽翼漸豐而父母老去,換我們能成為父母的依靠,就像長大後的嘉玲在颱風夜中緊擁著情緒崩潰的媽媽,告訴她:「不要怕,我在這裡。」

張薏心:我有選擇的權利嗎? VS. 陳嘉玲:下輩子不想再當女人了

大女主的愛情,雖不一定轟轟烈烈,也不追求刻苦銘心,但肯定不能悖離本心。家較嚴謹的張薏心,她對KK的傾慕是隱晦的、是低調的、是深埋於心的,但那段講茶也是講人的肺腑之言,卻比大張旗鼓的說愛更讓人揪心:「找一個人,喝一輩子的茶,看起來簡單,其實很難,遇到了就不要輕易放過。」

《茶金》以茶喻人,只想找一個人,喝一輩子的茶。

自詣為新女性的陳嘉玲,看似大喇喇不受傳統價值觀影響,但在許多人生轉彎處,仍然無法灑脫的拋棄束縛。四十歲的大齡剩女,面對不適合自己的愛情是否還能有勇氣轉身離去?要不要孕育下一代?選擇工作還是家庭?面臨年華老去的焦慮和對人生的迷惘,鮮少人能做到四十不惑,如何拿回愛情甚至人生主導權,是大女主必須學習的成長課題。

面臨年華老去的焦慮和對人生的迷惘,《俗女養成記》對於成熟的愛情有不同的詮釋。 (圖片/俗女養成記)

人生很冒險但也永遠有選擇

即使現今高度開放的自由社會,對於女性在職場上的表現、或者於家庭角色扮演的期待,仍很難避免一些刻板印象或是歧視存在,有關高齡晚婚少生或是不婚不育的超單身社會趨勢,儼然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未來常態。《茶金》和《俗女》雖然時代背景迥異,但卻都緊扣著女性自主和成長的社會議題,恰恰掌握了當代的需求和脈動。因此不論是《茶金》裡外柔內剛的張薏心,或是《俗女》中個性率真的陳嘉玲,都很容易吸引觀眾隨著劇情起伏時哭時笑,因為她們的遭遇特別真實、內心轉折深刻動人,讓觀影者能夠直接代入自身的經歷、啟發自我思考,進而產生其實我們都是「在大時代的洪流裡,泅水泳渡的小人物」之共鳴。但大女主的可貴之處,在於不會輕易對命運妥協,不論是服膺於社會價值或是與他人眼中的人生正途背道而馳,都是出於自我的選擇和意志,「不冒點險、怎知沒有選擇」的人生觀,也讓觀眾在看劇時,似乎多了一種勵志的投射與安慰的效果。就像《茶金》裡張薏心以茶喻人的經典詮釋:「這個傷口讓茶擁有獨特的味道,也讓你變得跟別人不同。」

大女主精神的可貴之處,在於不會輕易對命運妥協,因為人生永遠可以有選擇。

《茶金》和《俗女》很成功地詮釋了大女主的魅力與迷人之處,實在活出許多人心目中想要成為但又沒有勇氣走出的樣態。同時也鼓勵了同樣在人生路途中迷惘的那個你:自己的命運靠自己改變、自己的人生由自己作主,即便生命路途上有很多不可控的意外轉折,但也永遠可以有選擇。

文/Amber
責任編輯/朱予安

《茶金》4K超高畫質線上看:
https://lihi1.com/eHlPt/Dram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