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職人劇,最為困難的就是還原不同專業以及職業背景的真實狀況,技術細節、工作環境以及人物立面,在開拍前劇組都要花極大力氣進行田野。此時專業顧問的加入,提供本來的專業經驗,讓劇組能夠更快速的建立戲劇中的世界觀,也可能使劇本更加的完整。

但拍戲也是專業,也有拍攝上的考量及顧慮,因此在與顧問的工作上,不難看見兩邊互相拉扯、妥協的樣子,而這種種的經過,都會影響整齣戲的走向,以及品質。

曾經擔任醫療劇《生死接線員》專業顧問的榮總外傷科兼任移植外科主治醫師鍾孟軒與亞東醫院器官捐贈協調師潘瑾慧,他們回想起當時參與劇組初期開發劇本、後期製作的協助,都感嘆要完整呈現一齣好的職人劇其實很困難,劇組和專業顧問的合作,需要彼此換位思考,有絕對要堅持專業的表現,這中間當然也有妥協,甚至一度想放棄的時候,但所幸終點是一致希望整齣戲劇,能對社會發揮影響力,讓社會大眾思考生與死的議題。

顧問與劇組的關係隔行如隔山

「《生死接線員》的製作很趕,我們加入團隊時,劇本還有許多需要修改的空間,但是拍攝時間已經快到了。」鍾孟軒的印象中,他很像救火隊。

《生死接線員》談論的題目很大、很深,關於器官移植在醫界的黑幕、民眾對於器捐的既定印象、醫療單位與第一線醫療工作者的矛盾,種種的問題都可以透過戲劇深入、複雜化的檢視。主創團隊的切角很特別也很精妙,以器官移植協調師作為主角的背景,從這個職業別去觀看整個台灣器官捐贈移植系統中關於社會文化、人性角色、與分配制度上的矛盾。

「20年前台灣的器官移植的確是蠻暗黑的。」鍾孟軒說那是過去,但是目前器捐的運作系統已經不是20年前的狀況,時代已經往前走,很多事情也已經改變。因此,《生死接線員》的劇組,遭遇到的第一個狀況,就是本來的想像與現實有著很大的落差。

這是常會發生的狀況,隔行如隔山,很多事情不如本來的預想,鍾孟軒和潘瑾慧記得當時《生死接線員》的劇組想要呈現黑幕,也想要真實呈現器官捐贈第一線的真實狀況,因此田調後就寫了劇本,「但是編劇寫出來的劇情超過了我們的想像。」鍾孟軒說。

作為醫療顧問,在編寫劇本的時期加入,鍾孟軒與潘瑾慧開始嘗試替編劇將整個故事作修改,提供他們的執業經驗、曾經經歷的真實案例,「我們跟著他們一個景一個景的看,一幕一幕的重修,發現順序、對話內容有問題的時候,要嘛就拿掉、要嘛就調換。」潘瑾慧說,當時劇組甚至想要替她在主創團隊的辦公室設個位置,好方便他們隨時能討論。

「裡面的故事如有雷同純屬虛構,但基本上都是真實的故事,很多部分真的都是我們曾經發生過的場景。」鍾孟軒笑著說,他們把曾經遭遇的離奇都編寫進去,也很怕被認出來,但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是戲劇性,真實的故事本身就有著光芒。

腦死病患未見氣管內管基本配備,實際拍攝與想像中的落差

鍾孟軒與潘瑾慧大量參與《生死接線員》的前期故事開發與後期剪接製作,但是中間的拍攝過程,因為本業醫療工作的時間、環境等現實因素的不允許,無法參與。

「我們沒有辦法去拍攝現場實際跟拍指導,所以現場是在地醫院的另外一批的顧問。」潘瑾慧說,當時《生死接線員》是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簡稱彰基)拍攝,所以彰基的醫療團隊在拍攝現場也有提供專業協助。

但也因為這樣,所以造成了開發時期的預想與拍攝時期的狀況有了落差,「我們心裡面的景,到了現場之後,可能完全不一樣了。」潘瑾慧語氣淡淡地,她感覺真的很希望這齣戲更好,這影集中她投入了許多,無形中可能有了掛念。

不同的顧問,會有不同的意見,也會有不同的想法。鍾孟軒和潘瑾慧有這樣的感覺,是在劇組在拍攝結束回台北後製,劇組將毛片初剪提供給兩人的時候,這也是他們這次感覺作為醫療顧問,感覺到最力不從心的部分。

鍾孟軒一樣笑笑的,「當時回到台北,劇組先剪了一版的毛片,傳給我們看,當時我們覺得不太OK,我是做創傷的醫生,但戲裡有些作法與現實是有段距離的。」

潘瑾慧舉例,「有一集,劇情是腦死病人因家屬無法取得共識而自動出院返家,但腦死的病患應該氣管內管是基本配備,可是我們在護送返家的救護車的畫面中,並沒有看到氣管內管。」這是嚴重的錯誤,該怎麼辦?

「我們當時就問說,現場是不是有好幾顆鏡頭在拍?有沒有其他的素材可以救?」潘瑾慧很懇切,專業顧問的重要性,在此時完整的表現出來。劇組聽取意見,又找來導演,重新拍攝了一些畫面,嘗試把瑕疵補救起來,兩人一路跟著,劇組有問題就問,他們就給建議。路途很崎嶇,但萬幸,最終《生死接線員》依然如期上檔,觀眾、社會都有熱烈討論的聲音。

協助團隊還原真實,跨越有限資源積極突破

鍾孟軒認為,製作人、導演、編劇都想要好好講這個故事,但是影視製作的現實就是,若是時間、成本不夠,專業顧問能夠提供的幫助也有限,只能盡可能幫忙看著畫面有沒有破綻,「心有餘而力不足。」他淡然,跳脫醫療產業的血汗,他看到影視產業的障礙,大概生而為人,就是無法避免要不斷面對一大多令人無力又氣惱的現實。

《生死接線員》的製作,讓潘瑾慧看到影視產業所面對的限制,「台灣現在所有的東西都在降低成本,這就是現在所有業界的現實。」製作一支影視作品,要投入極高的時間、金錢成本,而專業顧問在有限的資源下,有時也會被刪減,要做出好作品,要跨越的障礙更為高聳。

「一開始看到那個劇本的時候,我們都有很多畫面,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幫主創團隊還原出我們所知道的真實,告訴他們哪邊與現實產生矛盾。」鍾孟軒還是很淡然,「找上我們的時候,我們真的覺得很開心,因為這真的是應該做的題材,應該要做的議題。」

「我們後來服務的器捐家屬,在會談的過程中曾對我們說,原來真的有器官捐贈協調師這個工作,我們有看那個公視的劇,我們知道會有人來跟我們說明捐贈流程,妳的工作真的跟電視演的一樣欸。」潘瑾慧語氣難掩驕傲,在戲劇中能盡力呈現出某些真實的片段,或許就是這份工作最值得的地方了。

文/陳宣任
責任編輯/朱予安

《生死接線員》公視+線上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