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繼續在律師考試打轉的林珮瑜,與讀著法律愛上戲劇的陳文梓,兩名笑稱自己是「法律逃兵」的編劇,合寫出一部獲獎的法律劇本,再遇見從法律工作出走的導演林立書,誕生了台灣第一部律政職人劇《最佳利益》,2019年推出時獲得熱烈迴響,並將於2022年陸續推出第二季與第三季。

編劇自帶法律背景,打臉熱血理想主義

林珮瑜表示,當時會選擇寫律政劇,除了與陳文梓二人的法律背景外,也是有感於民眾多半等到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想到應該多認識法律,「一般來說,民眾和法律的距離比較遠,如果可以透過戲劇拉近距離,萬一哪天遇到狀況時不會那麼慌。」陳文梓也補充,從律師的角度創作,也能帶出濃縮的人生百態與衝突曲折。

《最佳利益》第一季從菜鳥實習律師的視野出發,導演林立書認為,這是編劇非常巧妙的策略,讓劇本離民眾更近一些,「菜鳥律師剛好是介於一般老百姓跟專業職業人士中間的橋樑,非常自然地帶入觀眾的疑問,也以觀眾的心情去看律師的門道。」加上菜鳥實習律師並沒有選擇案子的機會,因此戲劇能觸及到像是民法、刑法、行政法、國際法、商事法等不同領域之專業議題。此外,陳文梓也認為,菜鳥律師其實象徵一種過於理想的空談,「我自己比較喜歡打臉滿腔熱血的理想主義,(律師)剛入行滿腔熱血,但不能付諸行動的就是空談,就像劇本寫的,『沒有實質幫助的同情,就叫偽善』。」

因此在劇情上,《最佳利益》先鋪排好菜鳥律師陳博昀的成長線,再以戲劇專業帶出劇本每一幕的轉折與情感起伏,透過不同的法律個案,交織成一場場故事,與主角生命經驗環環相扣。劇情線完成後,林珮瑜進一步說明,由於團隊擁有基本法律背景,能自行找尋在台灣發生過的事件或判例,編寫時若遇見法律專業細節,則會再請益線上律師,好比陳文梓的大學死黨葉書佑律師,便是團隊在編劇時背景設定、案例挑選、台詞審核與請益的關鍵對象,同時也是觀眾代表,「簡單來說他就是交到壞朋友」,林珮瑜笑說。

台詞都要符合法庭常態,拉出情緒線後凸顯議題價值

雖然是新鮮的體驗,不過面對大量案例與角色對話,葉書佑律師也認為是個挑戰,「有些法規可能是自己平常比較不常接觸的,要特別做研究,讓個案在有戲劇張力的同時,也得貼近事實。」例如每一起案件要加進去前,編劇在乎的可能是有沒有符合角色的成長線,但律師就需要確認這個案件是噱頭,還是有討論價值。此外,台詞上也有許多仰賴葉書佑的地方,以法庭戲為例,編劇會先寫出劇情導向的說詞,再給葉書佑確認是否符合法庭的禮儀,「就是要確認律師真的會在法庭上講出這樣的台詞,不會違反常態。」

到底哪樣的案例才會有討論價值?《最佳利益》團隊從台灣曾發生過的幾個知名案例出發改寫,但不刻意強調該事件,反而是事件背後的辯證精神。林珮瑜說明,編劇找到案例後,會透過與律師、製作人及導演的開會討論,才決定這些案例的去留,「戲劇第一件事情是要先有感,因為觀眾其實是照著主角的感覺走。如果情緒線不全,再漂亮的案例都會很空洞。」林珮瑜提到自己比較有印象的,好比劇中的移工性侵案,就是透過劇情張力書寫後,再帶出「包容」的觀點,背後其實是一種優越主義,用這樣的方式讓觀者感受到案例的辯證與討論價值。

導演林立書也同意這樣的說法,無論是否能讓觀眾聯想到真實事件,最後都是為了取得觀眾共鳴,找到討論價值,「其實就是回歸到案例有沒有討論的可能、必要、價值與共鳴?會不會達到效果?有的有時效性,現在討論了也沒用,或者他已經不需要再討論了,就會拉掉。」此外,他以自己很喜歡的角色江紹宏出發,說明戲中也帶出除了律師外,各職場上都可以討論的議題,「我個人很喜歡江紹宏那句『小夥子啊,我告訴你,有背景也是一種實力呀』,其實所有職場的人生道理都是這樣。不用心靈雞湯,但又能引起共鳴。」

法庭外的個案辯證永遠比法庭內攻防戰精彩

由於台灣屬於大陸法系,並沒有陪審團機制,因此《最佳利益》許多對於職場、法律與人生的觀點及討論,多半選擇在法庭外,同時透過律師與律師、律師與民眾間的對話完成;至於法庭內的攻防戰,則以快節奏切換鏡頭方式帶過。林立書補充,劇本設定便已如此,「法庭本身戲劇張力不足,真正精彩的東西法律人才會知道,像是訴狀的策略還有高明處在哪裡?《最佳利益》必須要去安排這樣的環節。」

會選擇將本劇命名為《最佳利益》,陳文梓表示,這也跟法律攻防有關,「當事人是對還是錯,其實並不是最大的重點。案件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灰色地帶,律師要捍衛的不是絕對正義,甚至也沒有絕對正義,律師能做的,是幫當事人爭取最佳利益。」因此在劇中他們加入了許多情理法順序的討論,透過法庭外的實習菜鳥律師與指導律師的對話,相對起來比法庭攻防戲更讓人有感。

不過即便目光鎖定在律師與個案間的關聯,《最佳利益》同時也帶到檢察官、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係,除了事前田野調查相關人員執行細節,劇中也帶出法官與檢察官各自立場。從執業人員的角度看,葉書佑認為,檢察官與律師的互動本身就很有戲劇張力,「兩方關係就是相殺,但法律圈很小,大家三不五時就會法庭相遇,要如何把專業與私交劃清界線,每個人都在學習,這塊劇情就是很值得寫出來的真實。」

此外,林立書補充,團隊也刻意安排了一場法官與菜鳥律師的私下對話,帶出許多人在邏輯上會出現的盲點,「你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人就會挺你的觀點,但法律制度、法條、甚至媒體使然,最後卻會造成一種狀態是責怪法官,好像只要先講出『恐龍法官』的人就贏了,但這些人到底有沒有看懂判決?有沒有讀懂當中的文情法理?」

《最佳利益》第一季從菜鳥律師開始成長,到了第二季與第三季的撰寫,陳文梓說在劇本撰寫時,個案的選擇是一大挑戰,特別是有些第一季捨棄的案例,也恰巧找到位置再放回來,「像是宗教詐騙,第一季的視野比較沒有辦法放進去,但第二季因為角色成長到另一個狀態,就讓這個案子起死回生,且更有討論意義。陳文梓補充,「畢竟宗教與法律,都是一種說服別人相信的過程。」

律政劇最迷人的魅力就在於他的說服力,在戲劇張力的快節奏帶領之下,觀眾也得以藉著角色對社會的不公不義發問,權衡專業性和情緒性元素,走入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法律世界。

文/吳宇軒
責任編輯/朱予安

《無法辯護》公視+線上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