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1943年日據時期尾聲、台灣光復初期,由安心亞飾演的農村寡婦阿春,為了翻轉家中無牛可耕的命運,只要地主同意給他們家一頭牛,她就答應借腹生子,為地主家的兒子傳宗接代。

歷經十五年才打造出《牛車來去》

現齡已77歲的導演李岳峰表示,2007年拍完《出外人生》後就想拍《牛車來去》,但因規模大、預算多,一擱置就是15年,直到2017年《苦力》的成功,才有資源孵化《牛車來去》。該劇於2022年3月開拍,歷經6個月10天,劇組在台南、高雄拍攝,翻修白河片場的舊街道,把《斯卡羅》於岸內糖廠打造的清代府城住屋,加工成符合1943年的閩南建築,並改裝中興新村的老宿舍,作為地主的家及醫院,「牛車會社」的茅草屋則全部重搭。

《牛車來去》共30集,是全台語連續劇,故事橫跨三代人,叫得出名字的演員就多達30多位。女主角安心亞在預告中含淚哽咽說:「我答應你!不過我有條件,我要一頭牛,一頭會犁田、會拖車的牛。」演出令人動容。

安心亞為演農婦學耕田,手碎蝸牛不眨眼

近年來安心亞在戲劇上力求突破,有意拋開宅男女神形象,尋求各種可能性,製作人李怡慧觀察到這一點,她表示安心亞雖然給人的一般印象不是台語咖,但詮釋過很多不同的角色,例如她和蕭煌奇對唱台語歌〈咱結婚好嗎?〉,也演過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於是心想:「她的台語說不定可以?」便決定找安心亞來聊聊。

導演李岳峰會面談每一位演員,他回憶那天與安心亞聊得很順利,她聽了導演詳述阿春的故事後眼眶泛紅,導演還半開玩笑地說:「我就這樣被她的眼淚騙走了。」當天還發生一件趣事,李岳峰擔心安心亞飾演農婦的力氣會不夠,問她:「抓鋤頭(tî-thâu)抓得動嗎?」安心亞呆萌回問:「豬頭(ti-thâu)?」搞混了鋤頭和豬頭兩個語詞的台語發音。

雖然面談時發生這個小插曲,但李岳峰並不擔心安心亞的台語能力:「她是台灣人,還有語言老師可以教她。」其實語言老師就是安心亞的母親,她會看著劇本一字一句錄音幫助女兒背台詞,還會提醒她的腔調和口氣應該要如何發音,李岳峰說他很滿意安心亞的演出。

李怡慧也掛保證:「她是有備而來,我對她有信心。」原來,安心亞在開拍前就自行先去體驗農場生活,她表明自己要詮釋好農婦的角色,不要當花瓶體驗,要真的會種田!耕田的架勢有了,還要挑戰怕蟲的心魔,她原本不敢摸蚯蚓、敲蝸牛,拍攝時邊哭邊抓,直到入戲後日漸習慣,手碎蝸牛也很自然,眼睛都不眨一下。

而選角碰到困難的,反而是地主兒子一角。李怡慧表示,少爺這個角色非常難選,「我們跟十幾位優秀的男演員見過面,劇情需要少爺與兩個女人間有感情糾葛,又不希望他被現代觀感認定是渣男,每個人的想像完全不同。」最後楊子儀雀屏中選,李岳峰解釋:「因為他的台語很到位,而且長相帥氣的程度也剛好符合那個年代的樣子。」

「大目仔」「大耳仔」戲份重!片酬高達六位數

《牛車來去》另一個重要角色就是牛,牛的戲份吃重,牛演員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的牛演員是母女檔「大目仔」、「大耳仔」,製作人李怡慧笑說,「我們聘牛主角來演戲的錢,都可以把他們買下來了,但買下來拍完戲怎麼辦?」戲拍完了,牛還是需要主人照顧,因此不買牛,而是花錢請牛演出。

牛演員的價碼怎麼算?李怡慧表示:「不是算一隻牛,主人也要跟來!」算起來,牛演員身價不菲。她舉例說明,拍攝《牛車來去》最大的場面,劇組需要借調18頭牛,牛要運輸、要住宿,一個人只能顧兩頭牛,劇組還要負擔人員的費用,「我們盡可能做到有動物的大場面集中拍攝,但牛演員們總片酬大概六位數跑不掉。」

李岳峰對「牛」情有獨鍾,與他小時候的見聞有關,《牛車來去》的背景故事,取材自兒時記憶。他表示,那時候雖然佃農和地主有階級之分,但還是有真情相待的例子,小時候他陪阿公去收租,親眼看見地主與佃農、人與牛之間的感情,「我阿公是好地主,對佃農們也很好,牛對家庭貢獻很大,收租過程我看到農人會幫牛洗澡、抓牛蝨,對牛很疼惜,有些農家甚至到最後不會去殺牛,就葬在田裡山邊的牛塚。」

台灣牛都很勤奮,牛會幫助農人整地、拖犁,因此牛對農人來說很重要,佃農也有階級之分,有牛沒牛差很大,農人要「趕雨水」才有好收成,若雨季來臨沒借到牛,就要「人做牛拖」很辛苦。

除此之外,牛還會拖車載貨,《牛車來去》特別呈現當年高雄的特殊產業「牛車會社」,絡繹不絕的牛車,載滿高雄港下來的貨,而這些也是李岳峰上小學時看到的光景,「牛很溫順,不過牛在現代社會慢慢消失了,要再看到也很少。過去農家情景、牛車載貨等,我希望能夠拍出來給現在的觀眾看。」

用「真恩愛」為拍戲原則,故事就能感動人心

李岳峰拍戲超過50年,細數他的作品,不論是十多年前的《後山日先照》、《出外人生》,或是近年的《苦力》、《牛車來去》,他總是聚焦於庶民階級,拍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呈現台灣不同年代的樣貌。「時代劇」對他來說的意義是什麼,他認為,時代劇就是呈現那個年代的人的生活。

他進一步解釋:「那個時候的人比較純樸,有敬畏天地的觀念,眾生皆平等,萬物皆有靈,看到石頭或是樹木都會拜,有這種觀念的人,比較不會變壞,也比較孝順父母。拍攝這個時代的戲,比較有人情味,放在現代來播很有意義,讓現代人看到過去社會的溫暖,這是很好的故事表現的背景來源。」

但古早社會的習慣,放到現代來看可能有迷信之嫌,導演透露,劇中有出現「換肚」習俗、神明附身的劇情,李怡慧坦言,對於「借腹生子」也有討論,「以現代女性角度來看,怎麼可能同意丈夫跟其他女人生小孩?」她向長輩請教,得知那個年代家中有財力的,娶個三妻四妾、傳承香火很正常,以前也無法靠醫學解決不孕,既然是劇情需要,就不再糾結。

導演最後用「真恩愛」三個字形容《牛車來去》,這也是他拍戲53年經久不變的元素:「真就是沒有虛假、善的展現,恩是會感恩的人就會報恩、關心別人,愛不用說了,愛就是能包容一切,有愛就沒有恨。這三個條件是人性最後的表現,站在這個立足點來拍戲就會感動人,我拍戲不會離開這個東西,這是我的一種精神所在。」

台灣近年來時代劇的好成績大家有目共睹,李岳峰樂見其成,也坦然説:「我沒有偉大的志向,拍什麼歷史的故事,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我不會拍太大的東西。大事件可以當成背景,貼近庶民是我比較喜歡的,它不是很大,但能切入人心,它的生活與它的思想種種是息息相關的,這樣更容易產生共鳴。」

採訪撰稿/許容榕
責任編輯/張毓茹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