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創作是透過精彩的敘事吸引人,最終目的則是傳遞某種價值觀,所以當故事越精彩,就能讓更多人明白作者想要傳達的價值,韓劇《死期將至》正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它混合了親情、愛情、復仇、動作、懸疑等各種高度娛樂的商業元素,彷彿又是另一部《魷魚遊戲》,成功地讓觀眾在這個劇集爆炸的時代,將視線停留在這部劇上。

高自殺率社會催生議題,直球對決當代生死價值觀

韓國是一個高自殺率的國家,正如《死期將至》主角崔怡在自殺前挖苦自己,雖然不能替自己畢業的學校提昇就業率,但是至少可以幫國家提升自殺率。事實上不僅是韓國,各國年輕人自殺的比例都有攀升的跡象,因為高壓的人際關係與就業問題等等,讓許多年輕人在20代的年紀就感到絕望,認為無法看見未來而走上了絕路。過去許多影視作品在探討這類議題,多半是以呈現年輕世代的困境為主,或是走一個療癒拯救的溫情路線。但是《死期將至》卻選擇直球對決,首集開場的第一個鏡頭就破題: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懲罰我?」故事主角崔怡在趴地痛哭。

「你錯就錯在我還沒找上你,你卻先來見我。」死神從十字架的背光處走來,冷冷地說。

是的,這就是《死期將至》要傳達的價值—自殺是錯誤的行為。但恐怕不是每個觀眾都可以買單,畢竟人們沒有權利評斷他人對於生死的選擇,而且如果可以好好的活著,誰會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哪個人自殺不是情有可原?

《死期將至》的創作者非常清楚這一點,要傳達這樣的價值觀,必須一步一步的說服觀眾,所以設計了男主角崔怡這個與死神立場相反的角色,透過12次的死亡懲罰,展開了激烈的辯駁。首先第一步,創作者先讓觀眾站在男主角那一邊:

「死亡只不過是一種讓我終結痛苦的低等手段罷了。」

崔怡的角色塑造首先要讓觀眾可以同理,一個非常努力的年輕人,卻因為時運不濟而遭受長年的挫敗。然後他迎來了關鍵的一日,在這一天裡,他同時失去了財產、愛人,自我價值被否定。當他站在高樓上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觀眾可以理解他悲憤至極而選擇自殺的心情,而且對於死亡毫不畏懼,因為「活著讓我感到害怕」。接著創作者透過死神登場,透過12次的轉生,讓主角在不同的生命裡體會死亡的真正可怕。

如果用三幕劇的結構(開始、衝突、結局)來解釋《死期將至》,就可以清楚地看見主角在其中價值觀的轉變,並且緊緊扣連他在自殺的那一日所失去的「金錢」、「愛情」、「自我價值」。

第一幕:對死亡毫不畏懼

一開始,主角先是經歷了各種恐怖的慘死,但這並沒有讓主角真正對死亡產生恐懼。接著,當已經是成人的男主角轉生成被霸凌的高中生,這些屁孩的霸凌在他眼中並非絕望的困境,也不值得一死,而是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是死神(創作者)的諷刺,但男主角卻毫無反省。再來,男主角轉生後獲得一筆巨額贓款,對於窮怕了的男主角來說,有錢就無所不能,他甚至驕傲地認為有錢就能逃過死亡。死神(創作者)為了讓他理解死亡有時是毫無選擇,讓男主角轉生為無行為能力的嬰兒,大大的賞了男主角一記響亮的耳光。

第二幕:明白死亡真正的恐懼

這一幕死神讓男主角親眼見到所愛之人慘死,他生前以為自己被愛情背叛而深感痛苦,沒想到貿然赴死的他才是那個負心之人,至此,他終於明白死亡所帶來的真正恐懼,是失去深愛之人,所帶來如地獄般的巨大痛苦。男主角憤恨不平,與死神衝突來到最高點,迎來了故事的第一段高潮。接著他透過轉生執行復仇大計,雖然過程大快人心,但他仍然不明白生命的價值,甚至為了逞英雄而斷送了轉生者的生命。死神(創作者)再次懲罰他,讓他轉生成一個無人認識的流浪漢,諷刺他的自以為是,卻又什麼都不是。

第三幕:產生活下去的渴望

「如何在死神創造的遊戲裡贏過死神?避免死亡,努力地活下去就對了。」即便這個遊戲規則早就揭露,但男主角卻始終沒有達成,甚至錯過了扭轉命運的機會。直到最後,他轉生到自己媽媽身上,透過母親的記憶與日常生活,才驚覺母親在逆境裡長年的掙扎與努力,讓他認清自己的死亡是如此輕如鴻毛,並深深的傷害了所愛之人。至此,他才終於有了活下去的渴望,但卻再也無法以自己的身份擁抱最愛的人們。

「我原以為佔據了人生全部的痛苦,其實只佔了一小部分。即使失敗也沒關係,失敗也必須繼續向前走的理由,我終於明白了。」

《死期將至》的創作者用盡全力說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希望年輕的人們珍惜自己的生命,無論看劇的觀眾最終是否同意這樣的價值觀,相信都會對於生命重新有所思考。本劇男主角的名字是「崔怡在」,怡在(이재)韓文的意思也有「現在」,而且是與過去不同,有所轉變的「現在」的意思。韓文劇名原名이재, 곧죽습니다,意思則是「怡在(現在),即將死去」。在這樣的地方都如此用心著墨,這部劇在播出之後被稱作是「人生韓劇」,的確名符其實。

文/Pia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