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每個人對於「一個人」生活的體悟各有不同;有人因為社交恐懼症所以珍惜一個人的時光,有人因情人的離開而不得不重新適應一個人的日子,也有人終於找到能相互陪伴的愛侶,脫離一個人的生活型態。
這些人生百態在現代社會裡一點都不陌生,也是影集《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裡幾個主要角色的性格與遭遇。而廖苡喬在戲中飾演的,是在職場上心直口快、下班後積極上網交友還參加婚友社,急切想把自己嫁出去的瑜姐。
演戲不只是復刻,還要看見背後的整個時代
詮釋上班族的角色對出道十餘年的廖苡喬來說,並不是全然陌生的經驗,但每個角色都是一個新生命,也是新的挑戰,「瑜姐的設定是基金會裡的主管,不僅很外向,還要帶起團隊氣氛跟向心力,我那時為了角色訪問蠻多人的。」從進入基金會實習、訪問總經理特助,或是與一路從組員做到組長的朋友聊天,廖苡喬多管齊下,用各種方式搜集並接近瑜姐的人生。
而在做角色功課的過程中,廖苡喬認識一位渴望步入兩人生活的粉領族,她拜遍北中南的月老廟,積極參加聯誼活動,但也會在早上五點就起床,到健身房運動一小時後再去上班,理由相當簡單:「一個人的時間也很重要,要先圓滿自己,才能過好兩個人的生活。」從這位朋友身上,廖苡喬幾乎看到瑜姐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但她卻沒有在戲裡復刻對方,「不管是體驗角色生活,或是找到幾乎是現實版的瑜姐,但重點是必須要能抓住角色跟我最有共感的地方。」
這是過往拍攝帶給廖苡喬的體會。曾經在影集《智子之心》的一場戲裡,廖苡喬飾演的角色家中,有位擔任長工的來台老兵,有感於自己年紀漸大,怕成為僱主家中負擔,於是徑自離家來到公車站,希望能坐公車回到位在中國的老家,開拍前導演是這麼告訴廖苡喬的:「你現在看著這個伯伯,不是只有看到公車要把他載走而已,那是一位因戰亂來到台灣的士兵,從此就跟家鄉隔了一片海,他其實再也回不去了!」那一瞬間,廖苡喬看見的不再是公車站牌和孤單老人,而是一整個戰亂時代下的人民與生活。
「我們脫離農業社會,女性地位提高,可以有更多在教育、職業上的選擇,結婚生子不再是人生的首要次序,所以才會有瑜姐這個角色的存在。」廖苡喬是這樣在建構角色,她連結了角色,也連結了時代,「才能讓觀眾有共鳴啊!」她說。
「開門練習」中學會不要批判,想辦法觀察對方才能有所連結
不過「連結」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比想像中困難,廖苡喬分享其中的關鍵在於「不要批判」。
「以前表演課堂上有個『開門練習』,當你把門打開,裡面會有一個人正在誇張地表現他的情緒,老師提醒我們絕對不能感到恐懼,反而要想辦法觀察對方,才能跟他有所連結。」廖苡喬仔細解釋道,一旦在那瞬間被對方嚇到,那在心裡就會築起一道牆,把彼此隔絕開來,「永遠不要對眼前的景象做任何批判,一但有先入為主的認知,就沒有對話和連結的可能了,要盡量打開自己。」
廖苡喬也把演員比喻成鋼琴,或許原本只擅長彈出十幾個鍵的聲音,但只要願意把心打開,跟不同的角色連結,接納自己也接納別人,總有一天會成為能彈奏出完整88鍵琴音的鋼琴。
演戲多年,廖苡喬更清楚意識到:「唯一能幫劇中角色說話的人,就是身為詮釋者的我了。」無論是否認同角色的所作所為,廖苡喬都會試著找到與角色的連結,「如果連我都放棄了,那角色怎麼辦?他就是全世界最孤獨的人了。」即使角色再不討喜,是觀眾口中的惡人,身為演員,廖苡喬絕對是最愛這個角色的人。
一個人不等於孤獨,盲目填空只會活得更緊張
對外,連結角色、連結他人、連結整個時代;對內,廖苡喬更珍惜與自己連結的時刻。早在幾年前就在網路上流傳一份「國際孤獨等級表」,從一個人逛超市、去咖啡廳,到一個人搬家、做手術,隨著一個人做的事情差異,劃分出孤獨等級的高低。但廖苡喬卻有不同理解,孤獨跟一個人並不一定劃上等號:身在團體中但卻沒有跟任何人連結,是種孤獨;但獨自一人時能跟自己好好相處,就不會感到孤單。
「我覺得就是要懂得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曾經,廖苡喬害怕各種空白,對話裡的空白、相處時的空白、工作與工作間的空白……後來她才意識到,真正在意的,是害怕被人察覺自己有所空白。「愈急著想要填滿各種空白,我反而愈緊繃愈緊張,於是我開始學著放慢,學著把重心從『別人眼中的廖苡喬』放回『我眼中的廖苡喬』。」
以廖苡喬的說法,是在自己的時區裡,走著合適的步調。
新冠疫情後她臨時起意飛往京都旅行,跟多年前早起爬山、泡溫泉,行程滿滿當當一路排到晚上的自己不同,這次她就是想去看看曾經造訪過的京都,受疫情影響後變得如何,熟悉的店家和風景是否依舊,而這次的旅行只有一個重點「我自己要覺得舒服。」所以旅程中遇到生理期,她就放鬆地一路睡到下午,才出門覓食、散步,那天出門時間不過短短兩、三小時,她卻一點也不覺得可惜。「我一個人不用趕什麼,也不需要跟別人比,甚至不用跟十年前很有體力、可以到處自助的自己比。」
可以焦急也可以休息,就算被人遺忘也是好演員
時間和經歷讓廖苡喬變得更有餘裕了,她也有為了生計辛苦的時候,沒有工作時她也急過、焦慮過,但回望那個階段的自己,她並沒有因此替「焦急」貼上負面標籤。「我覺得那時候的自己很棒啊,因為感到焦慮,所以更有動力去做更多挑戰。」她去跑馬拉松、去當節目執行製作、也在不同拍攝裡當過打雜當過攝助當過副導,在彼此都默默無名的時候,和傅孟柏、施名帥等人一起組團隊拍短片,這些都是因為急躁而獲得的生命經驗與創作累積。
過往很積極很有熱情的日子,對現在的廖苡喬是種提醒,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一直以來對表演的喜愛。只是人生來到不同階段,自然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在莫忘初衷的同時,也懂得讓自己休息。
「休息不一定是躺在床上睡覺啊,像我最近寫劇本時會下廚、洗碗,光是好好洗切食材備料、看著食物在鍋裡煮滾、還有飯後洗碗等等,都是讓我在緊湊的日常裡放鬆的時刻。」甚至,再把時間尺度拉長拉遠,廖苡喬也更能放寬心看待演員這項工作。
她知道自己喜歡表演,也喜歡當演員,即使哪天被人遺忘,她依舊認定自己是一位演員。「哪怕十年都沒拍戲,我也只是十年內沒有作品,那不代表我就不是演員。」比起整天都只知道工作或排戲,廖苡喬更希望自己好好體會生活裡任何跟表演有關的養分,因為她知道,演員就是要演「人」,把日子過好,表演才有真實感。
採訪撰文/田育志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封面照片拍攝/陳慶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