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他常常在聊,聊在勳諺身上看到我們小時候的樣子。」過去在兒童台當「姊姊」的優格輕拍實況主老公殺梗的肩膀,聊起參與公視節目《換個爸媽過幾天》第二季錄製、迎來「第三個孩子」勳諺的那八天七夜。那幾天對抱有實況主夢、卻不被原生家庭接受的勳諺來說,是段美夢成真的快樂體驗;而對本就育有一對兒女的優格、殺梗夫妻而言,則如搭上時光機重返童年。

優格與殺梗在 2016 年結婚,目前還育有兒子伊布和女兒小珺主。(圖 / 取自 FB 粉絲專頁 「優格 – Doremi 姐姐」 )

生活衣食無虞還有傭人服侍,心裡有話卻沒人傾聽

優格出生在一個「以世俗標準來看」圓滿的家庭:家裡有爸媽、弟妹,還有菲籍移工照顧起居,「我爸媽在學業上沒什麼要求,而且我爸蠻酷的,他在剛有網咖時就會帶我們去網咖。」不過即便生活好像沒什麼煩惱,優格說自己當時有個心願,就是爸媽能聽她說話。

原來她的媽媽是個工作狂,每天早出晚歸,兩人在有限的對話中也鮮少談心;爸爸雖然不時會帶她出門,卻老喜歡自顧自地講大道理。她舉例:「他說要帶我們吃大餐,小孩會想說是 buffet 那種,結果他帶我們去一間我們常去的麵店。我就很難過,哭著說這不是大餐……」原以為爸爸會給點安慰,沒想到他只說:「哭什麼!帶你們出來就是大餐了!」

雖然在爸媽身邊屢次感到委屈,但優格說,因為爸媽當年很早就懷上她,甚至當所有人都建議拿掉她時,只有爸爸獨排眾議地保住她,所以她對爸爸有著很深的愛。為了不讓自己在爸爸心裡被扣分,她就這樣帶著「有話不能說」的委屈長大了。

或許是習以為常了,過去優格並沒有特別意識到這份童年留下的影響,直到婚後,她發現在溝通時只要殺梗一味講自己的、不聽她的想法,平時脾氣很好的她就會瞬間暴怒,「我才想到是因為過去那些事,當時生氣跟委屈是有的,但我不能表達出來。」

受到童年經歷影響,優格總習慣把話藏在心裡。(圖 / 取自 FB 粉絲專頁 「優格 – Doremi 姐姐」 )

母親節寫卡片超級尷尬,和爺爺泡茶是童年的溫暖時刻

殺梗的家和優格則截然不同,爸媽在他小時候就離婚了,因為爸爸平時在外工作,所以在國中前他都跟爺爺奶奶同住。雖然爺爺奶奶因為工作也很忙,無法時時陪他,常讓他一個人待在家打電動,但被問到記憶中最溫暖的時刻,他仍毫不遲疑地說是跟爺爺泡茶,還有跟奶奶看八點檔。

「我爸六日會來接我,爺爺奶奶就帶我在巷口等。可是有時候我爸沒辦法來,我就在路口等很久很久。」殺梗分享起兒時記憶,提到當時每次盼不到人的失落,至於對媽媽,他說其實他有點自卑,尤其每到母親節、學校要大家寫卡片,他總覺得尷尬。

上國中之後,殺梗搬去跟爸爸住。不過兩人的關係並沒有因此拉近,因為爸爸幾乎用補習塞滿了殺梗的自由時間。本來就對讀書不感興趣的他,也就這樣在被迫補習,以及偷時間打籃球和打電動的生活中長大,直到18 歲時他從花蓮搬到台北,靠比賽獎金自立生活。

殺梗說自己很感謝童年經歷,因為爸媽長期不在身邊、他什麼都得自己學,所以他在出社會後比同齡的人都獨立。不過獨立歸獨立,他對於家仍有強烈憧憬,「我早早就覺得我要生小孩。可能是小時候很少體驗到,變成我期待一家人可以一起吃飯、看電視。我覺得那是很舒服的畫面。」

因為小時候未曾感受過全家團聚的溫暖,所以殺梗有自己的家庭後格外珍惜。(圖 / 取自 FB 粉絲專頁「Xargon」)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事實」和「想法」不一樣

「知道有伊布 (大兒子)的時候,我們一起哭出來。」優格開心地說。

然而,在迎來新生命的喜悅後,他們面對到的是不同成長歷程造就的教養觀念差異。例如優格覺得孩子需要安全感,哭了要趕快抱;殺梗覺得孩子要獨立,哭就像運動而已,不必大驚小怪,「我抱久了會累,他就會生氣,兩個人常常就吵起來了。」

優格說,在她學習「正向教養」技術後,兩人透過頻繁溝通,才稍微能同步教養方式。在教養上,優格最希望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能尊重自己又尊重別人。例如,她平時就會用「情緒地圖」教孩子認識情緒,進而能表達,某天她跟伊布聊到「嫉妒」,伊布問那是什麼,她就以「當你看到媽媽抱別的小朋友,你心裡會有怪怪的感覺」來說明。

優格透過情緒地圖,帶領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圖 / 優格提供)

此外,她也帶孩子區分「事實」和「想法」。她分享:「有一次我拿水壺跟伊布說,如果有人說這是白色,那是事實。如果有人說水壺很醜,那是什麼?」伊布說是想法。「那如果有人說水壺很漂亮呢?」伊布說是事實。她哈哈大笑,也趕緊說明那是想法,「我希望孩子能區分事實跟想法,不因別人說的話而受傷,但也尊重別人有自己的想法。」

調整開台模式兼顧工作和家庭,獨立的過程需要陪伴

和優格比起來,殺梗更重視孩子能否獨立解決問題。殺梗談到,伊布的個性內斂敏感,去學擊劍會擔心出劍傷到別的孩子,他微帶懊惱地說:「我會覺得伊布還無法自己承受太多事,他的抗壓性是連在遊戲中都沒辦法,有一次我們去遊樂場玩怪獸猜拳的遊戲,他猜拳輸了兩次,血條掉一半,就說不玩了。」即便殺梗把兒子抓回來,後續還真的逆轉勝,還是無法讓伊布坦然面對這類狀況。

殺梗經常在個人社群分享與兩個孩子相處的點滴。(圖 / 取自 FB 粉絲專頁「Xargon」)

雖然期許孩子盡快獨立,但對於小時候沒怎麼感覺到家庭溫暖的殺梗來說,父母並不只是讓孩子獨立,更該「陪伴」孩子學會獨立。許多家長礙於工作,無法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但優格和殺梗可以在家工作,所以沒有這類煩惱,甚至平日也會讓孩子請假一起出遊。優格補充:「不過有時帶孩子出去會不能做遊戲直播,所以現在比較常開戶外台,這樣既可以陪孩子,他(殺梗)也不用犧牲到工作。」

殺梗不時會帶著全家出遊,累積快樂回憶。(圖 / 取自 FB 粉絲專頁「Xargon」 )

「第三個孩子」帶來新省思,很多美好的價值不需要「調整」

對於如何養育兒子伊布及妹妹小珺主,優格和殺梗仍在摸索。但因緣際會之下受邀參與《換個爸媽過幾天》第二季,迎來 11 歲男孩勳諺加入家庭,也讓夫妻倆對於教養有些新想法。

勳諺一向熱愛打電動,但在原本的家中,媽媽因為擔心他在人際關係上受挫,所以要他加入游泳隊,用滿滿的訓練填滿時間也消耗精力。當勳諺透過節目多了個實況主爸爸,他欣喜驚訝的表情展現無遺。

勳諺(圖中)就如同殺梗優格的第三個小孩,他們全家還一起出席勳諺的畢業典禮。 (圖 / 優格提供)

回想陪著勳諺打遊戲、甚至挑戰開台直播的時光,殺梗說:「我覺得他很快樂。我很像看見以前的自己,以前有個叔叔都會帶我們去遊樂園和海邊,我覺得跟叔叔一起的時候,比跟我爸一起更有家的感覺。而且我也不喜歡我爸強逼我補習。」

殺梗表示,因為他跟優格的工作都不是一般人認定「正常」的工作,所以他本來就能接受孩子追尋任何興趣。透過和勳諺一起生活,他更肯定這件事的重要性,並認為父母不只支持,還可以了解跟陪孩子討論。優格補充:「勳諺還說這八天跟殺梗爸講的話,可能比他這幾年跟他爸爸講的話還多。」

優格在勳諺身上感受到的,除了和她小時候一樣想「被看見」,還有另一點:「後來工作人員問我,覺得勳諺需不需要吃藥,我才知道他有過動狀況,但我真的沒感覺到,我覺得他就是活潑。」優格表示,當時她很驚訝,也猜測勳諺在新家庭之所以開心,可能是沒人給他貼上過動的標籤,他可以真實展現自己。

四人第一次進攝影棚拍攝全家福。(圖 / 取自優格 FB 粉絲專頁 「優格 – Doremi 姐姐」 )

「我也開始反省,很多時候我們出於對孩子的擔心,像覺得伊布太斯文了就想調整他,但我忽略了他這份斯文其實很棒,人人都想跟他當朋友。」她期許自己能多看見孩子原有的價值,「還有,我們去高雄找勳諺的時候,他媽媽就是很海派,跟勳諺性格好像。」這讓優格發現孩子其實隨時都在模仿父母,「如果我希望伊布能說出想法、保護自己,那我得要從我自己做起。媽媽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把想法藏起來,這是我現在開始給自己的功課!」

採訪撰稿/鐘敏瑜
責任編輯/許容榕、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換個爸媽過幾天》第二季線上看!系列二「登不出指尖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