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玫瑰》登上大銀幕!聽到這句話,可能會覺得一陣時空錯亂,畢竟這塊少女漫畫的老招牌,已高舉半個世紀,竟然在2025年初再度以電影版華麗現身!故事依舊以池田理代子經典作品為本,全新動畫電影由推出了《進擊的巨人 The Final Season》、《咒術迴戰》系列的 MAPPA 擔綱動畫製作。雖說近期日本動畫界陸續重製經典作品,但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讓這部描寫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在令和時代依然引起廣大迴響?

從禁忌到傳奇:遙想一個連「性別」詞彙都沒有的時代

時間回溯到1972年, 。24歲的池田理代子在週刊《Margaret》雜誌開始連載《凡爾賽玫瑰》。當時的編輯曾警告她「歷史題材是不會受歡迎的」,但她堅定地回應「一定會讓它成功」。這份堅持背後,源自於她的生命經驗。其實事情的起源只是偶然,在池田理代子高二時暑假作業中的必讀書目中,剛好有《瑪麗・安東妮德》傳記,讀了之後讓她深受感動。「當時並沒有決定要用什麼形式創作,只是單純地想要描寫安托瓦內特的一生。後來剛好成為漫畫家,就想一定要畫出這個故事。」池田理代子就讀大學時期,也正值日本學生運動興盛的年代,她不僅參與了學生運動,更受到當時社會思潮影響,甚至為了追求經濟獨立而離家出走。這些親身經歷,某種程度上亦影響了她後來在《凡爾賽玫瑰》中對革命、自由和抗爭等主題的詮釋。

日本書店中陳列的《凡爾賽玫瑰》原作漫畫(攝影:昭和女子)

然而,在1970年代的日本,漫畫本身就不被視為正統文化。在《CREA》雜誌2022年秋季號刊載的「池田理代子X作家三浦紫苑」對談中提到:「那時是絕對的男性社會,不管去哪裡都有性騷擾,而且原稿費與作品人氣無關,女性漫畫家就是只有男性漫畫家的一半。」當她質疑這種差別待遇時,編輯長理所當然地回答:「因為男人要養家餬口,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作家的傲骨與不屈的創作魂在燃燒,也因此在這樣充滿性別歧視的時代背景下,池田理代子創造了「奧斯卡 Oscar」這個突破性的角色。這名「男裝麗人」不僅是法國皇家衛隊的隊長,更是一個不受性別和階級束縛,追求自我實現的革命性人物,從現在這個時代回頭看,依舊是走在前端的設計。池田理代子在2022年接受日本藝術網路媒體《美術館NAVI》訪談時表示:「那時連『性別』這個詞都還沒有。打工時遇到上司性騷擾只能離職,年輕女孩就是會遇到這種事,那就是那個時代。」不過,她也強調並非刻意要透過作品來抗議性別不平等:「創作就像泉水般自然湧現,我只是畫出自己想畫的東西。」一切價值判斷與準則、帶來的深思與發想,都用作品來決勝負。

跨越媒體的文化現象:寶塚歌劇團史上最成功作品

《凡爾賽玫瑰》的成功也不僅止於紙本上。除了1979年到1980年期間改編成動畫版之外,1974年由寶塚歌劇團改編成舞台劇版後,在當時造成轟動。雖然內部也有人批評不該把漫畫搬上傳統的寶塚舞台,但奧斯卡的男裝麗人設定,與寶塚的「男役」傳統不謀而合,華麗的宮廷場景與服裝,亦十分符合寶塚的審美風格與世界觀,故事中闡述的愛情、革命、理想等主題,亦與寶塚的戲劇表現十分契合,上演後仍持續重複搬演,於2006年1月9日達成1,500場演出,並在2014年6月27日累計了500萬觀眾人次,最近又在2024年重新上演,要說是寶塚歌劇團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不為過,再加上也曾被改編為真人電影版,可視為日本流行文化中跨媒體改編的先驅。

有趣的是,曾為寶塚歌劇團一員的演員黑木瞳,雖然在團員期間無緣碰到《凡爾賽玫瑰》上演,但作為作品超級粉絲的她,這次遇上了劇場版動畫也讓她興奮不已,努力爭取參與的機會。她在日本媒體《HALMEK up》訪談中,黑木瞳也透露:「我跟製作方說,即使是群眾的一個小角色也可以,請讓我參與。」最後則以旁白的身分演出,也算是成就了「迷妹」的心願。

為何是現在?新舊元素平衡的難關

2025年的劇場版由備受矚目、每季往往推出霸權作品的動畫公司 MAPPA 製作,導演吉村愛在談到為什麼選擇在現在製作《凡爾賽玫瑰》時表示:「這部作品描寫的是當時女性要在社會上出頭、開拓自己的道路、覺醒自我意識時所產生的共鳴。這個主題在現在依然具有普遍性。女性仍然生活在某種程度的壓抑社會中,需要自己努力開拓、懷抱信念前進。」在製作上,新版動畫格外注重歷史考證,從服裝到生活方式、禮儀規範,製作團隊都進行徹底研究。「即使是在分鏡腳本階段,團隊也一直在不斷研究資料。」

不過這次劇場版的有兩大難關:一是如何把原作10本漫畫、電視動畫41集的龐大劇情,濃縮在2小時內完整呈現,二是如何抓住新舊元素的平衡。

新版選擇將重點放在奧斯卡和瑪麗・安東妮德這兩位女性角色身上。通過描繪她們從少女到成年的過程,展現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軌跡,並著重於融入愛情元素。在加快劇情腳步的同時,透過音樂與歌詞來鋪陳出角色們的心境與處境。但不得不說,若未事前了解會是這樣的處理,當角色一轉身開始高歌的瞬間,可能會有有點出戲,但如果把它當成音樂劇來觀賞,細緻傾聽曾為動畫《機動戰士鋼彈》系列、《進擊的巨人》系列操刀的作曲家澤野弘之所營造出的華麗氛圍,以及為瑪麗・安東妮德獻聲的聲優平野綾輕盈嘹亮的歌聲,那也是一種觀影的享受。

在視覺表現上,製作團隊除了細緻描繪豪華絢爛的凡爾賽宮廷場景外,亦表現了革命時期激烈戰鬥的煙硝味與熱度。不過畢竟是經典招牌,製作團隊也企圖保留下舊作的經典情懷,如閃閃發亮的大眼睛、重點人物出現時自帶的花卉畫框,甚至受到挫折的白眼黑線都忠實呈現。對於原作粉絲來說,這些都是會心一笑的鋪陳,但就新時代的粉絲而言,可能稍嫌尷尬。

這或許是經典IP的原罪,不過放眼近期新詮釋的作品,如《鬼太郎誕生:咯咯咯之謎真生版》是以「鬼太郎父親」與「水木」來描繪本篇之外的故事,《灌籃高手THE FIRST SLAM DUNK》雖是把重點放在山王戰,卻將敘事主角放在控球後衛宮城良田身上,都是提出了新的解釋與視角,發揮的空間較大。因此,若要定位現在的《劇場版 凡爾賽玫瑰》,應該是帶領大家穿越時空、給予一個想更了解原作與過去動畫版的契機,從「精華版」的角度來評價會較公允。有時間建議可把當初的經典動畫補看起來!

在不自由的時代,該如何活出自己?

池田理代子曾說過:「奧斯卡說的話,直到最後幾乎都是我的信念。」這句話或許道出了《凡爾賽玫瑰》歷久不衰的關鍵。作品中描繪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關於人如何在既定的命運和社會框架中,追求自我實現的永恆課題。奧斯卡面對自己貴族的身分,以及被賦予的性別角色;瑪麗・安東妮德在王妃的責任與個人情感之間掙扎;安德烈跨越階級與犧牲自我的愛戀;漢斯・菲爾遜對瑪麗・安東妮德的忠誠與矛盾,這些角色各自經歷的「人生革命」,其實都在詰問著:在不自由的時代,該如何活出自己?而這樣的這個提問,從1972年到2025年,始終沒有改變,即使是作品中未直接點明卻作為隱藏主題的「性別議題」,在當代社會,雖然表面上的歧視似乎已減少、被意識到,但實質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人們依然在為突破各種形式的社會框架而奮鬥。2025年的《劇場版 凡爾賽玫瑰》既是對經典的致敬,也是對當代社會的再一次提點:我們是否真的已獲得自由?是否真的有勇氣掙脫了各種形式的枷鎖?

《劇場版 凡爾賽玫瑰》平心而論並未獲得滿分的好評,但故事所傳遞出的信念與精神,即使半個世紀,相信依舊能觸動許多人的心,只因「革命」從來就不只發生在街頭,更實踐在每個人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

文/昭和女子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