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盡柑來遇見你》英文劇名為”When Life Gives You Tangerines”,化用諺語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當生活給你又酸又苦的檸檬時,就把它做成檸檬汁吧),韓文劇名「폭싹속았수다」則屬濟州方言,意思是「您辛苦了」。這些名稱緊扣戲劇的苦難哲學,不單一味賣弄悲情,而是透過生命韌性,將酸澀的青橘釀成一盅甘甜的柑橘茶湯。在面對這些經過一代又一代托舉自己的前人與家人,何不向他們,也向自己說聲「您辛苦了」。

劇情要從1960年代說起,聚焦在平凡卻帶著不凡氣質的女孩吳愛純身上,透過她的視角與經歷,回溯上一代的負重前行,直面下一代的青年困境,當然,也勾勒出身處世代夾縫間,戮力翻轉命運的自己。

場景設定在濟州島,側寫後韓戰的社會巨變

韓劇對親情的描繪一向鞭辟入裡,本劇由堅強的主創團隊打造——除了主演IU與朴寶劍,囊括《我的大叔》、《信號》導演金元錫與《山茶花開時》、《三流之路》編劇林恦賰,他們藉由對白與畫面編織橫跨三代的韓半島私影像,既觀照人物主體,亦側寫韓戰以降政治與經濟劇變的韓國社會。

觀看《苦盡柑來遇見你》時,其人文關懷不禁讓人想起韓劇經典《請回答1988》,過了十年後,韓國終於誕生一部有潛力與之比肩的戲劇。同以家庭群戲構築時代氣味,《苦盡柑來遇見你》異曲同工,沒有不切實際的浪漫糖水,沒有十惡不赦的反派,而是以濟州為舞台,平實地說著青春、成長與父母輩的故事。在看似平靜的尋常日子裡,波瀾暗湧潛藏其中,故事也因此直抵人心。

觀眾隨著主角吳愛純一同成長,經歷春夏秋冬,看盡世態炎涼,世代之間也悄然共振。本劇細膩描寫親子之間複雜而深刻的羈絆,有些傷人話語因太親近而脫口,有些感謝與愛則往往難於啟齒,許多對白仿若鐫刻,深深烙印觀者內心,一如劇中台詞『面對不是家人的人,我把講話當成寫情書;面對我該感激千百萬倍的人,我卻像在廢紙上塗鴉。』抑或『父母惦記的是他們無法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子女只想著他們得不到的東西。』這些難以言說的情感,透過戲劇感染無數人心。

女性的妥協和犧牲到底是為了什麼?

儘管有許多角色,本劇核心終究在於女性,並透過時間流逝與世代更迭,描繪女性在女兒、母親與自我等多重角色間的掙扎與抉擇。那些犧牲與妥協,究竟是成就,還是僅僅成全?

第一代的全光禮,貧困多舛出身,因此堅持不讓女兒踏上她的人生路,體面地去學校為女兒爭取權益,為了戴上珍珠項鏈撐場,即使替人做苦工也不惜。她被現實困住,無法卸下那些安在身上的枷鎖,我們無從知曉她真正的夢想,因為那些夢想早被反鎖在她的眉間。

第二代的吳愛純則不同,樣貌又清晰了一些。她想成為詩人,想成為漁會會長,更想當上總統。縱使現實依然未曾善待,她不屈不撓,不再只是順應,而是奮力爭取,擊敗男性主導的政治沉痾,一舉成為濟州首位女性漁會會長。

第三代的梁金明,已然是考上首爾大學的知識份子,她見過母親的卑躬屈膝,見過父親的篳路藍縷,因此獨立自愛,勇於拒絕男友母親的無理要求。相較成為一再複製的女性刻板,她更明白自己想活成何種樣貌,終於能選擇自己的路,不再妥協。

改變談何容易?這些女性的成長並非憑空發生,而是歷經世代的奮力一搏,攔截父權遺毒,傳承自主價值。全光禮吃苦時,仍叮囑愛純『不要退而求其次,要活出最充實的人生。』吳愛純擔憂女人不能上船的禁忌,卻未將枷鎖留給女兒金明,而是選擇親手打破,希望女兒不要伺候別人,而是『不高興就能把餐桌翻了』。一代人的醒悟,往往是數代人的苦旅所換得。

「掙脫」是文眼,不再複製世代承襲的苦難

『身體累到一個程度,會連哭的力氣都沒有,要是哪天你覺得日子辛苦到撐不下去了。不要躺著動也不動,要起來跟人生拼到底,告訴自己你不會死,而且不論如何,一定要活下來,要使勁吃奶的力氣,你就能掙脫暗潮,見到天光,你就能再一次呼吸。』

愛純深陷困境時,回想起母親這番話,也點出本劇文眼「掙脫」。無論是懷抱詩人夢的愛純,選擇私奔逃離現狀;還是因家世背景而在愛情與學業受挫的金明,含淚出走證明自我。一次次掙脫彷彿世代接力,雖未完全鬆綁,但至少苦難不再複製。過去費盡吹灰之力推動的巨石,如今終於開始滾動。

劇中一眾人物看似苦情,卻總在困境中展現英雄般的光輝。經歷喪子、喪母、被欺凌或遭看不起,在悲劇面前,生命韌性更加強勁,況味也得以益發醇厚。當觀眾看見角色的「人味」,也就能真心在乎、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隨之一同歡笑、流淚,更在某些時候憶起個人經驗。

此後,我們想起濟州島,腦海中浮現的不僅是海島風情,也不只是「風多、石多、女人多」的古老稱呼,而是更有厚度的人文情懷——它們來自於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中的溫暖人情,來自文學《永不告別》承載的歷史傷痕,以及《苦盡柑來遇見你》中,一眾犧牲奉獻的女性面孔。

陣陣海風奏鳴悠揚樂音,映照出大時代下的不屈臉譜,儘管遍體鱗傷,她們始終堅信只要竭力抵抗,苦盡,甘甜終會來臨。

文/彭紹宇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