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聽到《全民嬰檢》四字,多數人應會直覺的想到英語文檢定測驗,但細看後,此「嬰」非彼「英」,這令人會心一笑的諧音梗,不難猜測這是一部講述「當父母之前要考試」的作品。導演何煒彤大方承認:「我就是在玩諧音梗!」他在為作品命名時,剛好在準備畢業前的「全民英檢」考試,於是有了看似無厘頭,但十分直覺的聯想。

為人父母應考試取得資格!過三關不問背景財力

「我印象很深刻,大概是2022年吧,當時我在網路看到一則中國虐童案的新聞,那影片簡直可以用怵目驚心來形容。」導演何煒彤講起創作的起心動念,不難從她緊皺的眉頭和充滿起伏的音調觀察到,此事對她衝擊之大,於是她就在自己的姐妹群組分享,「生小孩應該要考試吧,況且亞洲人那麼會考試,他們會考不過嗎?」於是這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催生了《全民嬰檢》。

在《全民嬰檢》的世界觀中,只要有生育計畫的夫妻,都要通過測驗、取得資格後,才「配」為人父母,成功考過的考生得以獲得育兒福利、學區保障與鉅額獎金。此測驗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筆試,就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應試方式,若細看劇中的試卷題目,那些內容皆出自衛福部出給新生父母參考的「兒童衛教手冊」;第二關的面試則由AI出題,夫妻皆要作答,回答種種關於生育計畫的初衷、經濟條件,及過往是否有過流產等「黑歷史」;最後一關則強調「實作」,夫妻戴上VR裝置後,將會進入養育子女會遇到的種種過程,嬰兒啼哭不止、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衝撞⋯⋯等,應試者的應對進退、處理態度,將會被評估是否已適合成為孩子的父母。

在這套機制下,無論社經地位多高、學經歷有多漂亮,都沒有快速通關這回事,想成為父母就得「準備」好為孩子的生命負責,劇中的兩對夫妻就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對家庭的認知、想像也不盡相同,唯一的共通處在於,他們都想成為父母。

英文片名藏諧音梗,生成式AI成新時代題材解方

全新的世界觀、從未有的考試,也讓何煒彤為其「具象化」感到頭痛,「誰可以當考官?」這個問題也給了她全片敘事的靈感。劇本在撰寫時,正是生成式AI衝擊、席捲全球的「GPT元年」,於是這全人類都為之驚奇的新科技,就成了導演呈現此抽象、高概念題材的解套。《全民嬰檢》的英文片名《General Parenting Test》縮寫即是「GPT」,諧音梗無所不用其極。

選定了AI作為串連全片敘事的主旋律,何煒彤想著該如何將這創新、帶點科幻的劇情精準現出來。《魷魚遊戲》的闖關模式讓她稍有靈感,而舞台劇出身的她,曾想過要用一鏡到底呈現,「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腦子壞了。」何煒彤很快就認知到,複雜的劇情需要被好好交代,需要更多的分鏡設計才有可能被解釋清楚,於是她放棄了一直心心念念的一鏡到底,也讓正片的呈現更多元、具巧思。

《全民嬰檢》有不少被紅光籠罩的場景,這是攝影師和燈光師直覺想到的產房顏色,這個紅色有血腥、殘酷,更有養育小孩可能經歷的痛苦之意;另外,片中也不少或高或低、採用側面或斜角的奇怪鏡位。何煒彤解釋,他們想讓一顆顆鏡頭就像「BabyCam」,除了像是這些應試父母的一言一行隨時被監視著外,更有準備出生、選擇投胎家庭的嬰兒,其實在個別夫妻在受孕之前,就已被默默觀察,適不適任、是否有緣分的意涵。

此外,何煒彤也分享此片在拍攝時,曾因知名導演盧貝松而有異動。當劇組選定了極簡的呈現方式,何煒彤也鎖定位於士林的中影製片廠作為拍攝地,沒想到當時整個檔期都被盧貝松監製的《台北追緝令》包下,她只得另尋他處。這有趣的小意外,也讓何煒彤開玩笑說,「我忘了在致謝名單感謝他,否則我也不會遇到更適合的影棚。」

為人父母終無標準,這是一部關於愛的故事

《全民嬰檢》看似是一套嚴格篩選、成為父母的審核機制,要說有示警意味也不為過,但卻沒有威脅、勸退那麼嚴苛。更多的事,先預習、窺探為人母、為人父可能遇到的種種情景,有其辛苦之處,當然也有可愛、溫馨的片段,只有心裡有所準備,在面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襁褓嬰兒,或許就多點耐心、體現更多責任。全片以「考試」作為主軸,但可以發現的是,導演在劇終並沒有定義出成為「好」的父母該有什麼標準,最終她只是拋出一句,「你準備好了嗎?」

「這是一部關於愛的故事。」何煒彤在台藝大的編劇老師,在看完本片後是如此下註解。老師還分享,他一邊觀影也一邊思考著,到底是「有錢」還是「有愛」能夠解決一切呢?但如果劇中的兩對夫妻沒有愛的話,他們不會想要面對、一起去考試,一起去證明自己能夠為一個新生命負責。何煒彤聽完如大夢初醒、被點醒,「是啦,有愛啦。」

採訪撰文/張博瑞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

到公視+免費看學生劇展《全民嬰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