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電影導演碩士,劉慧伶在學姊黃怡玫的邀請下來到台灣拍了兩部短片《怪物》與《凍》及首部長片《刺心切骨》,一創作就是十年,「來台灣的第一個原因很現實,台灣市場還是比新加坡大;第二是因為黃怡玫很厲害,她說去我當然要去呀!」
每一部作品,都帶著劉慧伶的高度自傳性,像是《凍》便是以她與自閉症哥哥的情感出發而寫下的故事。回想拍攝那年,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發生,兇手鄭捷的父母請求政府盡快判死,然而弟弟依然相信哥哥不會是做出這種事的人,「那位弟弟反應讓我想起了我與我哥哥的關係。」
她腦中有個很深刻的畫面,是哥哥牽著她的手,讓她相信他是愛她的,但5歲那年她想離家出走,想拉著哥哥一起,「我那時候問哥哥說你要跟我走嗎,他說要,我就開始收拾我們兩個人的行李。」後來爸爸發現了,問她「你覺得你哥哥會跟你走?」劉慧伶相信答案是肯定的,與爸爸一同找哥哥驗證。沒想到當爸爸一問,哥哥答「不要」,劉慧伶再問,哥哥的答案又變為「要」,「他一直重複再要和不要,我很震撼,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他不是我以為的狀態。那感覺很背叛。」


以弟弟子滐的視角出發,連環殺手泰德邦迪是真情難辨的範本
《刺心切骨》同樣聚焦在手足,劉慧伶用5年的時間撰寫劇本,這次她決定和故事抽離,好更深入探索她對哥哥的情感。為此,兄妹換成了兄弟子涵(曹佑寧飾演)與子滐(劉修甫飾演),故事裡的哥哥也沒有明確的心理病徵或診斷,頂多能說是反社會人格。電影以子滐的視角出發,看曾為擊劍冠軍的哥哥假釋,即使眾人警告哥哥的危險,他依然決定親身確認他們兄弟之間是否有愛存在。


為描繪子滐,劉慧伶參考了伊麗莎白克洛普(Elizabeth Kendall)的書《The Phantom Prince: My Life with Ted Bundy》,裡頭描繪她曾經與美國70年代的著名連環殺手泰德邦迪(Ted Bundy)交往時的生活。有次划船約會,泰德把伊麗莎白推入水中,過了許久才將她救起,在水中掙扎的伊麗莎白第一次察覺他眼神裡有一絲絲古怪。書中也收錄了封泰德給她的信:「我知道你一輩子都會懷疑我對你的愛,但在我死之前我想跟你說,我對你的愛是真心的。」但分手且定案這麼多年,伊麗莎白依舊對此存疑,而這份困惑與水下的對視也成了電影裡子滐懷疑起子涵的開端。
《刺心切骨》背景明確設定在台灣,劉慧伶表示,她把敘事聚焦在兄弟的交互影響,其中電影的視角都從子滐出發,對哥哥盲目的愛像是濾鏡,寫實裡摻著不真實,「而且我也覺得子涵的角色夠聰明,可以避掉那些東西,才有辦法提早假釋出獄。」
、劉修甫之間陰暗且複雜的兄弟情感。(圖/前景娛樂、劇匯文創提供.jpg)
、劉修甫之間陰暗且複雜的兄弟情感。(圖/前景娛樂、劇匯文創提供.jpg)
子涵的聰明也展現在兄弟倆從事的運動「軍刀擊劍」上。劉慧伶本身就是新加坡擊劍國手出身,總會被問及為何把擊劍的危險放入電影中,甚至是子涵曾經拿來使用的兇器。「對我而言子涵這個角色就算是打籃球也可以打死人,這跟什麼運動類別沒關係。他很聰明、控制欲很強,作為擊劍選手他會打得非常好,因為擊劍是策略為主的運動,你要一直猜對手接下來會幹嘛。」
劉修甫看起來是容易受傷的人,牧森最後真的練成了擊劍選手
劉慧伶在選角時,習慣從演員的真實人生中尋找與角色匹配的內容。原本她最擔心飾演子滐的演員難找,一來是因為要年輕,二來是要眼神裡要透露著溫柔。但沒想到那時見的第一個演員劉修甫,從他的眼睛劉慧伶就感覺中了。「世界有兩種人, 一個是傷害別人的人,一個是會受到傷害的人。我覺得子滐是會受傷,很接受型的那種,遇到傷害不會回擊,而是選擇吞下來。劉修甫也給我這種感覺。」


除了氣質,劉慧伶表示選上劉修甫的關鍵,是在聊劇本時他已能完全理解子滐最終的決定,「那是一半觀眾不會理解的選擇,但劉修甫說如果他是子滐也會這麼做。那真的是一個很瘋狂、很絕望,又很極端的決定,我們需要把它實現,才有機會把這部片拍好。」
而讓劉慧伶找最久的反而是飾演子涵的演員。為了找到最合適的哥哥,她帶著劉修甫一起試鏡,有些哥哥他覺得有趣,有些覺得可怕,「直到跟曹祐寧試鏡後,他的反應是『我真的不知道他在想什麼。』那個感覺就對了。」那份對的感覺不只於試鏡,劉慧伶說他也是唯一一個沒問為什麼子涵會變成這樣的人。


她回憶起其中一場試戲,是弟弟突然跑到哥哥工作的超市給他錢,劉慧伶把一句「子涵裝出驚訝的樣子」給拿掉,想看看演員會是真的表現驚訝,還是刻意的驚訝。演出前楊祐寧便和劉慧伶提出疑問:「但我一定知道弟弟會來吧,所以我不可能是真的驚訝。」楊祐寧對於子涵的理解,讓劉慧伶認定他就是最好的人選。
選定主要演員後,最辛苦的就是擊劍訓練,兩人花費了9個月的時間進行,她與擊劍教練一起編撰裡頭的動作。不過最出乎劉慧伶意料的,是善於各式運動的楊祐寧居然不擅長擊劍,「我那時候一直威脅他,說打不好的話我要找替身喔。」等到拍攝日到來,她請所有演員忘記訓練時的動作,進入角色。在第一場子涵與子滐的對練,楊祐寧給出了精確的擊劍動作,連劉慧伶過去的戰友也都覺得打得不錯,而楊祐寧則表示當下的他只覺得弟弟很爛,要給他個好看。
不過其中最厲害的,是飾演子滐男友的牧森,因為較晚加入劇組,他僅有六週的訓練時間,但他卻是三位主演中打得最好,甚至還去參加錦標賽獲得晉級。


把劍與劍敲擊的尖銳放進了配樂,美術呈現如真似假的一場夢
《刺心切骨》裡的聲音也契合著擊劍,音樂家彼得庫雷克(Piotr Kurek)把劍與劍敲擊的尖銳放了配樂中,烘托子涵的驚悚。涵蓋整部電影情感的〈You Mean Everything To Me〉則選擇用小朋友鋼琴演奏,呈現出有點走調的回憶感,而杜篤之和吳書瑤在音效上也強調著鋒利而尖銳的聲音,在擊劍比賽的橋段則特意讓它有著聽起來像是在現場,又不太真實的感受,「美術指導之一的許貴婷和我合作10年了,她讀劇本時就跟我說裡頭弟弟對哥哥懷抱的希望,讓故事看起來有點像是一場夢的感覺,因此才想到讓這部電影從聲音、攝影到美術都有一種好像是真實又好像不是真實的感覺。」
在最後一場戲中,當子滐做出了最終的選擇,飄逸的紅窗簾失去了風聲,原本喧鬧的場地也只剩兄弟兩人,因為在子滐的心底,何謂真實都不重要,他將不顧一切地相信並愛著他的哥哥。而劉慧伶對於她哥哥的愛也是同樣堅定,《刺心切骨》在捷克首映的那天,全家人都飛來看了,包含哥哥,「我知道他沒有能力看懂,但這部片裡的歌〈Oh! Carol〉、〈You Mean Everything To Me〉都是他喜歡的。我希望哥哥在看這部片時,至少可以喜歡那些歌曲。」
、劉修甫賣力詮釋個性迥異的兄弟。(圖/前景娛樂、劇匯文創提供.jpg)
、劉修甫賣力詮釋個性迥異的兄弟。(圖/前景娛樂、劇匯文創提供.jpg)
採訪撰文/麥恩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