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圈》由北藝大電影碩士班創作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捕捉演員臉部表情,輔以台詞與互動的情感書寫,描繪兩位在非典型家庭中掙扎求生的少女,如何在責任與情感的拉扯中彼此傷害、理解、依靠。

(本文有部分劇情透露,請謹慎點閱)

被迫長大的孩子:錯置的母職

年幼的小魚與青春期的阿桂是一對同父異母的姊妹。父母長期缺席,兩人只能互相扶持過活,也被迫承擔了責任錯置與情感錯位的重擔。

從各種細節可見她們的處境艱困:中午帶回的學校營養午餐就是晚餐、兩姐妹不願多花錢買髮飾與耳環、出門時小魚總是由阿桂照顧,甚至當小魚失蹤時,阿桂也求助無門。

在這樣的環境下,年僅十五歲的阿桂被迫扮演母親的角色,負責照料八歲小魚的生活起居——煮飯、送她上學、哄她入睡,甚至成為她性啟蒙的引導者,也在小魚失蹤後獨自承受尋找壓力。她既沒得到母親的愛,在身心尚未成熟的階段,又要照顧妹妹的需求與情緒。

年幼的小魚與青春期的阿桂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卻是彼此唯一可依靠的支柱。
年幼的小魚與青春期的阿桂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卻是彼此唯一可依靠的支柱。

任何事物綁久了,會鬆也會斷

姐妹之間的感情,就像一條髮圈,兩人被綁在一起生活久了,也會鬆、會斷。這段近似母女的關係,在學校的異樣眼光下變得格格不入,小魚在校園中面對同儕的嘲笑與誤解,讓她的情緒崩潰,也產生對姐姐的羞恥與排斥,最終導致她否認阿桂的「母職」身份、轉而傷害阿桂。

小魚對現實的反抗,源自不願接受母親缺席的事實,以及自己失望的情緒。她無法承認姐姐其實就是她的媽媽,因為那意味著她跟阿桂一樣,成為「真正被媽媽拋下的人」。但是,姐姐身為中學階段的青少年,沒有獲得家長的關愛,卻要學著當「好媽媽」,給予妹妹照顧,這樣的角色衝突,其實也對心智還在成長的阿桂來說,是很沈重的傷害。

除了孩子們以外,兩位母親們從未現身,僅以聲音的形式出現。讓兩姐妹靠著對「會有人來接自己」的希望,來支撐每一天。小魚的母親雖曾承諾會來接她,也讓小魚心存「我和姐姐不一樣」的念頭——她以為自己還有媽媽,不像阿桂那樣「完全被拋棄」。然而悲傷的是,最後媽媽仍然爽約,徹底摧毀了小魚對成人世界的信任。

此外,理應承擔部分陪伴責任的父親與阿桂的男友,也無法真正為姐妹倆撐起生活的保護傘。父親偶爾出現,卻只會帶兩人去借錢、沒有真正的關懷;阿桂的男友也還只是學生,儘管偶爾會提供經濟上的協助,但在小魚走失時選擇袖手旁觀。

姐妹之間的感情,就像一條髮圈,被綁在一起生活久了,也會鬆、會斷。
姐妹之間的感情,就像一條髮圈,被綁在一起生活久了,也會鬆、會斷。

兩顆被拋棄的心 終究更靠近

在如此處境下,姐妹倆只能互相依靠、彼此療傷。但這種「小孩照顧小孩」的關係脆弱而畸形,終究面臨衝突與失衡。小魚不願接受姐姐作為唯一的照顧者,進而在情緒爆發後選擇離家出走,引導出夜雨中兩姐妹衝突的高潮戲。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妹妹離家後,還是得由阿桂獨自扛起責任,冒雨出門尋找妹妹,觀眾再次看到阿桂的無奈。

當小魚終於在大雨中看見阿桂的脆弱,才重新認識這個角色——她不是媽媽,不是照顧者,而是一樣需要被照顧的孩子。兩人都只是在被大人遺棄的現實中,艱難成長、彼此誤傷的孩子。

正是這次的衝突,讓兩顆沒有被這個社會妥善呵護的心,終於更靠近。

誤傷彼此的姐妹,在歷經各式艱難和衝突,兩顆心終於更靠近。
誤傷彼此的姐妹,在歷經各式艱難和衝突,兩顆心終於更靠近。

冷調克制的畫面是姐妹被迫長大的寫照

《髮圈》透過簡單的場景配置與音樂,具體呈現社會邊緣狀態下的青少年,如何在心智尚未成熟之際,被迫承擔起成人的責任,同時也點出家庭缺口對孩子心理發展的深遠影響。冷冽的藍灰色調映照主角們孤立無援的心理狀態。許多情感的流動並不依賴對白,而是透過燈光、空鏡、肢體語言來傳遞。像是家中只有兩姐妹的對話聲、雨中的奔跑與尋找,都讓觀眾切身體會兩人內心時而淒涼孤寂、時而激動澎湃的生命狀態。

這部作品描繪出兩位女孩在缺乏照顧與理解的家庭中,如何相互撕裂、也相互修補。究竟是怎樣的社會,讓原本應該被保護的孩子,用稚嫩的思維與能力,成為彼此的依靠與出口,甚至努力在社會中顛頗地活下來?在台灣的許多角落,或許仍有更多沒有被看見的阿桂與小魚,正一步步踏入被大人丟棄、被迫長大的現實人生。

撰文/林詩嫻
責任編輯/張博瑞
核稿編輯/李羏

到公視+看學生劇展《髮圈》

失職的大人,讓姐妹倆的成長歷程充滿創傷、內心千瘡百孔。
失職的大人,讓姐妹倆的成長歷程充滿創傷、內心千瘡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