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島的東北角上,曾有一處名為「新生訓導處」的區域,是1951年開始關押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的主要監獄,當時的政治犯則被稱為「新生」,其中不乏多位台大醫生與知識分子;而這群學識淵博的新生,即使身陷囹圄,他們也盡自己所能,替這座火燒孤島的醫療、農業、教育等各方面帶來改變。
這是台灣史上曾經存在的故事,也是客家電視台影集《星空下的黑潮島嶼》呈現出的新生前輩經歷。為這部作品打造出場景與道具的美術團隊,帶著每個角色還有觀眾重回幾十年前的歷史現場,是影集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功臣。
即使綠島資源有限,前輩連小提琴都靠自己徒手做成
擔任美術設計多年,先前也參與客家電視台《茶金》的尤稚儀,對於時代劇的幕後工作,漸漸累積出一些心得,「一定都是從一堆資料的閱讀開始,網路上找得到的、或是實體書籍。」回憶起《星空下的黑潮島嶼》的前置作業,尤稚儀說,白色恐怖時期距離現在的時間點大約幾十年,不算過於久遠,除了有國家人權博物館整理過的史料,劇組也邀請研究白色恐怖多年的學者林傳凱擔任顧問,在相關資料上的取得顯得容易且豐富許多。


不過愈做準備,愈發現背後的挑戰。記得剛接下美術設計的工作不久,尤稚儀前往北師美術館參觀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展覽《無法離開的人》,本來只是抱著看展心態,結果就在現場開始不停拍照、錄影,替《星空下的黑潮島嶼》搜集參考資料。
「有一個展品是新生前輩手作的紙資料夾,是用紙漿還有包裝紙這些紙,壓製成立體浮雕的資料夾。」尤稚儀邊拍照邊想:「天啊!前輩們沒有在開玩笑的!」起初她也曾有過錯誤理解,以為在物資貧乏的綠島,即使能手作物品,可能也會有些瑕疵、或是與實體有段落差,但親眼看過史料,才發現新生前輩在有限的資源裡,依舊用心製作出許多精美精良的相簿、收音機,甚至是小提琴。




開始對於當年的時空背景與歷史發展有所掌握之後,尤稚儀便著手打造場景與道具,而「怎麼說這個故事」是一切的起點。當時主創團隊參考許多相似主題的作品,進行多次討論;例如曾經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是以笑中帶淚的喜劇手法講述一對猶太父子在納粹集中營的故事,而同樣以綠島集中營為背景的台灣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則是直視女性政治犯在當時的獄中遭遇。
「最後決定出來的角度,像是這兩個極端的綜合體,當時的新生前輩們的確遭受相當大的外界壓迫,但導演和編劇更想關注的,是這群人相互依靠的溫暖,以及在大環境下的人性掙扎。」在這樣的原則下,尤稚儀知道《星空下的黑潮島嶼》勢必會呈現新生所遭遇的殘酷事件或經歷,但並不會把全劇的時間都花在這些苦痛上。


從油燈亮度到醫護室的白色調,都是故事氛圍的呈現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美術組的工作成果,尤稚儀拿出平板電腦滑動照片,說起《星空下的黑潮島嶼》的場景呈現,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回憶」、「現在」與「幽微」。
無論這些政治犯是因為什麼原因來到綠島,故事裡總有些片段是幾位主要角色在回憶入獄前的時光,可能是與家人的相處,或是仍然一帆風順的人生;像是對繪畫和攝影有所涉獵的柳朝琴(曹佑寧飾)想起過去與哥哥把玩攝影機的日子,畫面上就會以溫暖色調加上有點勾邊的光線,帶出回憶的朦朧感。


而「現在」的時間點,指的是新生們在綠島的實際日常,「寫實」成了重點。在考究資料後,確定新生從事勞動的時間其實是在聆聽思想改革課程後,尤稚儀搜尋資料時,找到了英國藝術家伊芙琳.鄧巴(Evelyn Dunbar)記錄女性在第二次事件大戰期間從事後援的畫作,內容包含從事田園農作、修補衣服,或是在醫院裡擔任護理,都與綠島新生的活動相似,伊芙琳筆下不過於誇大戰爭殘酷面的寫實風格與色調,是美術組的重要參考。


至於講述白色恐怖時期無可避免的幽微黑暗面,則是以光影作為場景設計的關鍵。「這部分有跟攝影和燈光一起配合,像是新生所使用的光源是很受限的,如果他們要偷偷做什麼事情,可能就要拿著手作油燈,關於油燈的亮度也都有經過討論才決定。」在微弱的光源之外,包圍著無盡黑暗,其實也是在體現新生前輩當下的遭遇;尤稚儀就著照片一一說明,光是場景色調就能帶出故事的不同情境與氛圍。


當然還有一部份的設計,是跟著劇情需要而有所循序調整。劇中幾位主角都是醫生背景,隨著他們的爭取與付出,新生訓導處的醫護室逐漸從陽春的空間,一步步轉變成有隔簾、能動手術的場域,「所以你會看到後來的醫護室,連床位配置都變得規矩了,因為已經有建立起基本的管理流程。」尤稚儀說道,隨著主角們將醫護室運作起來,這個空間的明亮度與白色調的比例也跟著增加,就是在呼應醫療層面走上軌道的故事線。


全組出動!一場新生椅子大賽各顯神通!
但若要說起這次投入《星空下的黑潮島嶼》美術製作的經驗,尤稚儀笑著說,既然事前掌握到許多前輩所留下來的資料,得知島上曾舉辦中秋晚會的舞台佈景,全是人工繪製,政治教室裡的壁報,也是出自前輩手作,那劇中需要再現新生訓導處的情境,自然是靠美術組的大家一一動手完成。




「因為前輩就是手作出來,好像也沒有其他替代方法了啊!」尤稚儀印象深刻的一次工作內容,是要製作劇中每位新生都要攜帶的小椅凳。當年這些椅凳就是靠前輩手作,然後再傳給下一批上島的新生,所以美術組請木工師傅做好幾組椅子雛形後,大家就各自認領椅子,以自己的想像與習慣進行加工。




有的是在椅子上補丁、有的是拼接上不同顏色的木頭、有的是把某些椅面磨掉,「只要遵循大方向的設定,大家想要加什麼細節,都是可以的!」再回想當時的情境,尤稚儀說那彷彿像是一場「新生小椅子大賽」,雖然目的不在於取勝,但的確是美術組的夥伴各展長才,手作出一把把看似雷同但卻有些微差異的椅凳。
用美術、道具與場景,串起台灣的歷史
回顧起近幾次的美術設計經驗,從《茶金》到《星空下的黑潮島嶼》,尤稚儀做過千金小姐的房間,也打造過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犯收容所,她說自己對於歷史和建築本來就很感興趣,每次參與時代劇的製作,都是場考驗,也是種學習,「我沒有經歷過當年的情境,甚至美術組有更多夥伴年紀比我小,要怎麼重現歷史,這是考驗的一部分;可是每當做了事前功課、完成場景道具,就像是學到怎麼跟過去的時代共處。」






對尤稚儀來說,《星空下的黑潮島嶼》最大的收穫,是這次主創團隊決定出的說故事方式,「像納粹集中營的故事,在國外有許多觀點跟呈現手法,台灣這幾年也開始有影視作品在談論白色恐怖時期的經驗,但相對集中在嚴肅或悲情的路線。」尤稚儀相信,《星空下的黑潮島嶼》選擇了溫暖的人性觀點,也讓解讀這段歷史的角度有了更多的選擇。
美術這份工作帶著尤稚儀穿入時光隧道,回到不同時期的台灣,與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一起生活,「我覺得像是在蒐集台灣史的拼圖。」這是她心底的深刻感受,如果可以,她會許願未來還有更多機會能接觸各個時期的台灣故事,藉著美術設計串起台灣的歷史發展。


採訪撰文/田育志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