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二次大戰期間,敦克爾克大撤退如火如荼進行時,波蘭潛艦「老鷹號」接獲命令,前往北海執行對德國艦隊的攻擊任務。這艘潛艦於23日晚間悄然出航,卻從此未再返航,船上63名官兵的夢想、雄心與愛,最終都沉沒在那片黑暗而冰冷的海潮中,成為波蘭戰爭史上一段令人唏噓的謎團。
為了重現這段神祕的歷史,波蘭導演亞賽克・彼得・布拉伍特(Jacek Blawut)早在電影開拍前,就先帶領團隊耗時近一年考察文獻,除了參考潛艦成員的日記,更邀請歷史學者與潛艦專家擔任顧問,力求每一個細節都能忠於史實。
《鷹勇潛艦》不是一部娛樂性強烈的商業電影,它帶領觀眾進入一窺艦艇的實況,或許不如主流戰爭片來得熱血激昂,但正因如此,更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沉重無奈。
(本文有部分劇情透露,請謹慎點閱)


幽閉壓迫難以言喻的潛艦世界
綜觀《鷹勇潛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對潛艦內幽閉氛圍的營造。
無論是思念愛人時的低語、船員們聚餐小酌的短暫放鬆、負傷士兵的痛苦哀嚎、或是艱難應戰的緊張時刻,一切都被壓縮在這狹小的金屬空間裡。這裡成為他們的全世界,無處可逃。導演運用大量低飽和的暗黑色調,讓觀眾彷彿能感受到船艙內的悶熱與壓抑,觀影時彷彿連呼吸都變得困難。
電影前段,戰事尚未失控,幾段歡愉情景點綴全片灰暗的氛圍。新兵初登場,滿腔熱血,和同袍在狹小船艙內飲酒同歡、吟唱家鄉歌曲。他們出身不同、理想各異,但此刻唯一擁有的,只有身邊的戰友。導演並未將選擇將這群人公式化地塑造成「英雄」角色,而是細膩描繪他們作為平凡人的愛與痛。
如同電影某一幕,軍官捧著戀人的照片,對同袍說著爭風吃醋的話,幻想凱旋歸來後重逢告白,儘管一切終只是想望,因為有了這些細節,讓角色變得立體而動人。


緩慢凝重的臉部特寫,反應出戰火下的人性掙扎
導演亞賽克・彼得・布拉伍特(Jacek Blawut)善於以日常事件,描繪大時代對個人的衝擊。最動人的一幕,是船員們用望遠鏡偶然看見陸地上一場婚禮,燈火通明、歌舞昇平,與船艙內的黑暗與壓抑形成強烈對比。這一刻,戰爭之外的生活彷彿遙不可及,也讓船員對未來的渴望與不安更加鮮明。
隨著戰事升溫,潛艦一次次陷入險境。電影運用緩慢而凝重的臉部特寫,呈現船員在攻擊事件後的創傷與無助。鏡頭久久不移開,讓觀眾直視主角痛苦卻無所遁逃的神情,壓力幾乎從銀幕穿透而出,令人窒息。
電影後段,老鷹號在一次友軍誤擊中遭受嚴重破壞,大量海水灌入艙內,設施被海水吞噬,士兵們在驚懼中掙扎,這些場景讓人聯想到《鐵達尼號》的絕望,但《鷹勇潛艦》少了浪漫,多了戰爭的殘酷與悲壯。
《鷹勇潛艦》以幾位不同位階士官的視角出發,讓觀眾看見同一處境下的不同掙扎。身為領導者的軍官,必須在分秒必爭的壓力下下達決策,每一個命令都關乎數十條生命。他們不僅要承受來自部屬的質疑與歧見,更要背負失敗與傷亡的責任,極具張力的情節,照見戰事背後的人性艱難。


軍事與航艦術語貫穿,打造二戰氛圍
收音機裡傳來納粹惡行的消息,戰爭的陰影始終籠罩船艦之上。電影以細膩的情感描寫與壓抑的氛圍,提醒著每一場戰爭的背後,都是無數生命的消逝。
《鷹勇潛艦》在氛圍營造與細節還原上表現出色,但這同時也帶來節奏上的挑戰。全片以壓抑的色調貫穿,劇情推進較為緩慢,並穿插大量軍事與航艦術語,對於期待大規模戰爭場面、快節奏敘事,或者對軍事題材不甚熟悉的觀眾來說,可能會感到不易投入。
然而,如果觀影者對歷史細節或戰爭人性有興趣,則更能體會片中細膩的情感層次與深度。
電影結尾,並末將「老鷹號」的真相說死,保留了一定的想像空間,既還原了歷史的不確定,也宛如在觀眾心中,重現當年各界對潛艦下落不明的焦慮與遺憾。
本作獲得波蘭國防部及海軍的大力支持,劇組以1:1比例打造出「老鷹號」的艦艇空間,將船上生活的侷促、壓抑與危機感真實還原於大螢幕,也讓本片在2022年波蘭電影節上,一舉奪得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三項大獎肯定。
未解的歷史謎團,控訴著戰爭,永遠不該是人類解決問題的選項。電影細節的誠意與用心,也讓「老鷹號」與那群年輕士兵的故事,再次被世界記住。
撰文/劉奇威
責任編輯/張博瑞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