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狂亂》是日本導演森垣侑大(森ガキ侑大)的電影作品,改編自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的同名小說,書中以女性視角描寫已婚婦女的委屈、懷疑、不安、憤怒等情緒,電影也同樣聚焦女性在婚姻中孤獨的心理變化,呈現從理智到崩潰的過程。
女主角桃子對「幸福家庭」的執念,從最初只是單純的想扮演好媳婦角色,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表現得開心樂觀、勤勞努力,逐漸轉變成懷疑與不安,當生活中每個細節都背離她的期待,那份看似溫柔的愛便轉為近乎病態的失控。
(本文有部分劇情透露,請謹慎點閱)
步入婚姻,也會被孤單淹沒
桃子與冷漠的丈夫、疏離的婆婆同住,過著表面平靜、實際上非常壓抑的日子。她以經營手工皂教室與照顧貓來填補情感空缺、獲得成就感,但這樣的心靈寄託卻沒有辦法抵抗日益累積的孤獨。當貓咪離奇失蹤、丈夫冷暴力,甚至是社區附近垃圾場不明的火災,都讓桃子的精神狀態步向崩潰。


電影大部分的情緒張力來自桃子的獨角戲,她的孤寂與失落透過倒垃圾、採買、清掃等工作不斷累積,桃子不論做什麼,始終是一人,彷彿整個家庭的運轉只剩她在維持,要服侍丈夫,還要照顧婆婆的起居。她關心鄰里間的大小事,卻始終無法真正與人建立情感連結,所有人都視她為無物。即使是住在主屋的婆婆,看似溫和親切,實際上在言談間處處流露出對桃子的質疑與控制,暗示她不是一位「理想媳婦」。而丈夫真守對桃子更是冷淡,對桃子的任何發言都回以冷漠的簡短語句,整天忙碌工作不在家,最終甚至坦白自己外遇、第三者懷孕,將桃子從維繫婚姻的目標中推入絕望。
不只是與人斷聯,桃子最電影開場就不斷尋找的貓「波波」失蹤後,她心中另一個重要的家人也消失了,她不再是任何人的重心,也無處可歸。她成了這個家的幽靈,一個無法被理解、無人等待的存在,只是不斷在固定的地方漂泊徘徊。
女主角江口德子將角色對於情感空缺的獨角戲演繹得精彩、極具吸引力。
從視而不見到真正一無所有
《為愛狂亂》中,許多劇情細節從一開始就藏有伏筆,筆者特別喜歡桃子在社群媒體上持續關注的懷孕女性,最終竟揭曉她就是桃子丈夫真守的外遇對象,這個設計不只是劇情的反轉,更揭露了對桃子「早就知情卻裝傻」的心態。從電影的一開始,她就早已察覺蛛絲馬跡,但選擇沉默,選擇維持幻想,是她僅存的抵抗。


另一個極具象徵、值得回味的場景,是真守與桃子的對話中,談及如何辨認流浪貓與家貓。桃子說「看牠有沒有戴項圈」就可以了,真守卻回答「那如果戴著項圈被丟掉就糟了」後,獨自離開。留在原地的桃子,就是這隻貓。她看似真守「名義上的妻子」,有家有身份,卻早已被真守拋棄,失去了歸屬,不到十句的對話中,將桃子的處境與無力刻畫得更加深刻。
令人心碎的是,桃子鼓起勇氣,嘗試與丈夫的外遇對象見面、試圖請求丈夫結束婚外情,好可以假裝恢復如常,繼續討論房屋翻修等日常瑣事,但丈夫與第三者寧可低聲下氣道歉,就是不願意把桃子心中的理想生活還給她,這也讓桃子心中有氣卻無處發洩,導致她心中最後的恐懼大爆發,進而演變成後續的瘋狂,因為一旦承認一切都已瓦解,那她就真的一無所有。
與先生的感情有嫌隙、有第三者,是女主角桃子心中不願面對、最深層的恐懼。
在榻榻米鋸開大洞,躲避現實
當桃子對真守背叛的不滿走到臨界點,她衝到第三者家,把一顆沉重的大西瓜重重放在桌上,練習逞兇鬥狠,最後卻無功而返。無法對別人殘忍的桃子,只能把無處發洩的憤怒與孤單發洩在自己身上,最後導致自己開始出現一連串異常行為。
她拿電鋸在榻榻米上鋸出一個大洞,躲進去逃避現實,在地下哭泣,也想在地下找失蹤的波波。外面的世界人來人往、太孤單了,地洞裡,桃子獲得久違的安全感。這裡的劇情除了展示桃子的瘋癲,也有相當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呈現。桃子躲藏的地洞外,婆婆與真守對話,婆婆聽到真守因外遇要離婚,竟然第一句話是說「桃子是不是又騙他」,這才揭曉,原來桃子曾經也是真守的第三者,同樣因為懷孕,逼得元配離婚,後來一直走不出流產陰影與對孩子的思念。


桃子躲在榻榻米下的一幕,不只表現出其瘋癲,卻也真切傳遞出她的孤獨。
隨著時間推移,桃子不只失去丈夫、失去貓,連帶作為成就來源的手工皂教室都要收起來了。桃子整個人變得詭異而空虛,在又一場的垃圾場大火中,桃子無力狂奔,直往黑夜裡去。
所幸,電影的最後,給了桃子重獲新生的機會。陌生人對桃子說的一句謝謝,讓桃子感受到久違的溫暖,也象徵桃子有機會開啟新的人生,不再為這個家庭而活。縱觀全劇,女主角江口德子完美詮釋桃子的一喜一悲,配合桃子荒謬的行為與最後獲得平靜的對比,帶領觀眾經歷一場因愛而生的情緒風暴,也許在愛面前,每一個用情至深的人,終究會為愛而發狂。


撰文/林詩嫻
責任編輯/張博瑞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