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厲害!就像魔法一樣!」少女燦爛的笑靨如花、明亮輕快地歡呼道,但佈滿傷痕的臉、一地的血腥讓人不忍直視。《章魚嗶的原罪》彷彿一朵撒上碎玻璃的棉花糖,表面上漂浮輕盈,卻刺得人滿嘴血。表面是外星人與小學生的奇幻邂逅,實則逼人直視那些我們總想迴避的晦暗角落:校園霸凌、家庭暴力、親子疏離、自殺與殺人,透過章魚嗶天真純粹的視角,矛盾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要我們重新審視對「善」與「錯」的認知底線。
「HAPPY道具」是可怕的惡夢,每一集都有最深沉的道德爭論
進入故事的第一秒,便以黑底白字的告示提醒觀眾:作品內容描寫了與生命有關的敏感議題,並明言「基於尊重原作的意圖下,將以影像呈現,絕無推崇該行為之意圖」。事實上,進入故事後,也很快能理解取得共識的必要性。劇情圍繞在外星生物「章魚嗶」身上,他降落地球,與面帶愁容的少女靜相遇了。出身「HAPPY星」的他,熱情地許諾要為靜帶來快樂,獻寶般地一一展示「HAPPY道具」,試圖抹平她日常中遭受到的漠視與暴力。然而這份純潔的善意卻掀起不幸的漣漪,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助人和解的緞帶變成了結生命的工具,原本用來珍藏寶物的容器,則成了掩蓋罪行的工具。


原作漫畫在日本集英社漫畫平台「少年Jump+」上連載時,便引起許多討論與迴響,短短16話,卻成為該平台的連載作品中,第一部單日超過200萬點閱率的紀錄保持者,並被形容為「惡夢版」的《哆啦A夢》。隨著劇情的進展,章魚嗶的天真逐步積累為令人難以承受的「原罪」,觀眾一次次被推進道德的模糊邊界。但詮釋作品時,製作團隊又必須拿捏尺度,以免淪為暴力的圍觀,這也是許多人認為《章魚嗶的原罪》難以被動畫化的難題。
導演飯野慎也指出,這部作品被視為帶有露骨的惡意描寫,但越閱讀便越能理解每個場景背後都有其明確的理由,亦能看出原作者 Taizan 5真正想描繪的並非惡意。他認為,《章魚嗶的原罪》描繪了靜與章魚嗶之間的異文化溝通,是「透過對話,才創造出所謂的幸福」。一開始,製作團隊原本是以靜為中心來描繪故事,但有一天色彩設計師秋元由紀提到:這部作品其實是章魚嗶的成長故事才對,透過章魚嗶努力奮鬥的身影,所有的故事才立體了起來,演出的方向也開始改變,「作品的核心是『救贖』,我們從未想過要讓觀眾享受痛苦的描寫。」


製作團隊俯瞰孩子們所處的世界,來傳達這部作品的核心。製作人須藤孝太郎提到:「『相互理解與對話的故事』是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主題,也是所有參與這個企劃成員共同的認知。」故事後半部逐漸從靜的視角轉移到章魚嗶的成長經歷,因交流產生的碰撞、誤解、反省,章魚嗶也逐漸認知到溝通的成本與同理的重量,正因我們無法真正理解他人的痛苦,才可能在善意之下誤傷對方。


數度出現的白色蒲公英,暗喻永不止息的愛
原作漫畫連載的「少年Jump+」,可說是集英社的創作實驗場,許多受制於尺度或篇幅,難以在紙本雜誌上刊載的作品,都能在這裡以更自由的形式揮灑,而這份彈性也延續到《章魚嗶的原罪》改編動畫上,雖然製作單位為日本電視台 TBS,卻未在電視頻道上播出,也不選擇單一平台獨佔播出,而是上架各大串流平台。在篇幅上沒有比照一般動畫一季約12集的模式,不為符合既定格式去拉長節奏,須藤孝太郎指出,重點是「讓更多人看到這部作品、理解它、被它觸動。」讓更多人願意投入並且主動發言,證明其真正的內容自由,往往才能引爆更深層的共鳴。
原作漫畫裡有著獨具個性的強烈線條,而動畫則活用其語言與細膩,透過畫面的分割、靜止,色彩的壓抑與明亮對比,具象化角色的心理變化,也默默打造出當時的空氣感,比如第一集中,從夜晚轉為清晨、靜受傷的臉部特寫場景,便是透過在「定格畫面」中直接呈現原畫的線條、不加潤飾,以傳達情感與氛圍的落差。另外,室內場景的布置、小道具的點綴也都有所安排。
以三名關鍵角色靜、茉莉奈、東的家為例,東的家境較富裕,設定風格便簡約雅致,靜的家刻意呈現出明顯的髒亂;茉莉奈出生小康家庭,並假設家庭主婦的母親會做一些手工藝,便在她房間的一角擺設了手工製的花圈和相框,包含沙發和廚房的中島設計都有其意圖,透過背景的些微色彩差異,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每個家庭的狀況。第二集中,茉莉奈用書包打靜的場景裡,文具從書包裡散落,其色調都是配合茉莉奈的喜好來設計的,甚至班上孩子們的書包顏色製作團隊也用心挑選,還特別參考了作品舞台的2016年當時流行的顏色。
其他如視覺暗喻、色彩鋪陳,也令人深思。故事中數度出現的白色蒲公英,花語為「永不止息的愛」,放回靜與茉莉奈的處境,顯得諷刺,但同時又被認為帶有「希望」、「無懼」的含義,象徵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存的堅韌,或許也可以看成是一份祝福與期許。此般多重視點的視覺敘事,賦予故事更豐富的層次,也讓觀眾同時接收到劇中角色們的掙扎與奮力。


理解不代表可以挽回,看見卻更容易痛苦
《章魚嗶的原罪》篇幅不長卻夠猛的力道,引起許多討論,最後的收尾卻也毀譽參半,最終,故事試圖闡述的,其實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的內心迷惘,曾以為自己的善意能拯救他人,卻在無意識間傷害了對方,而悲傷的不只是因為我們做錯了,而是驚覺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章魚嗶的成長過程,就是我們理解「能力邊界」的成長過程:理解了,不代表可以挽回;看見了,卻更容易痛苦。然而,我們也該章魚嗶一樣學會的是,「理解」本身便是一種艱辛的成長,必須接受「並非所有的痛苦都能靠善意圓滿解決」的事實,而或許這份無能為力的現實重量,才是《章魚嗶的原罪》真正讓人難以忘懷的原因。


但難道,我們只能懷抱著遺憾的餘韻嗎?事實上,Taizan 5在動畫播畢後,陸續上傳了靜與茉莉奈在家庭餐廳吃東西、東與哥哥一起打電動的場景插畫,雖然沒有任何說明文字、也未點出時間軸,卻也在埋下了可能性的種子。試著共處,將心意轉化為拯救而非原罪的路,從本篇之外的故事,或許才正要展開。


文/昭和女子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