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山的少年》改編自美國暢銷書《迷失在緬因州的高山》(Lost on a Mountain in Maine),敘述十二歲的唐芬德勒(Don Fendler)在緬因州坦丁山走失九天的真實故事。

劇情呈現少年在山中努力求生的意志力,也描繪少年與父母親、兄弟的親情互動,帶入每一個家庭角色經歷這場事件後的改變與學習,讓觀眾感受到人在困境中面對恐懼與孤獨的無窮潛力,最後迎來成長。

(本文有部分劇情透露,請謹慎點閱)

危機之中,更顯現家庭溫暖與韌性

劇情從唐芬德勒的家庭展開,父親的嚴格與對成功的執著,讓他心中充滿矛盾與不滿,他總想要證明自己,卻又在父親嚴格的教育下難以喘息。一開始,唐芬德勒對父親專注工作、無心再像從前一般照顧他們心懷厭惡;然而,隨著與父親對話,他逐漸理解父親在經濟蕭條時代,如何肩負起養家的重擔,父子的對話也從針鋒相對,轉化為彼此激勵。父親那句「有時會害怕,但仍得繼續向前」的感嘆,意外成為後來唐芬德勒在山中孤身求生時,最深刻的精神支柱。

登山途中,父親出於安全判斷決定撤退,唐芬德勒卻認為這不過是父親一如往常的保守與固執,他不願被侷限於父親的世界,執意繼續攀登,少年自負的意氣,最終將他推入迷失深山的境地。才十二歲的孩子,一方面渴望冒險、自由、證明自己,一方面又渴望父親的陪伴與認同。
走失之前,他叛逆與倔強,難以理解成人世界的取捨;走失之後,當孤獨與恐懼侵襲,他才真正領會父親言語背後的力量,逐步將害怕轉化為信念。

除了主角,劇情對其他角色的刻畫也不粗糙。母親露絲以柔軟的情感與細膩的溝通,長年在父子之間搭起橋梁,維繫家庭和諧。唐芬德勒失蹤後,她沒有因恐懼而崩潰,而是將不安化為行動,奔走於搜救單位之間,聯絡各方,甚至動員親友、媒體,與唐芬德勒的雙胞胎兄弟一同尋找資源。母親的愛與堅持,與父親的嚴厲形成互補,也讓這個家庭在危機之中顯現出更深刻的羈絆。

唐芬德勒與父親的關係並不融洽,不過當他走失在山中,父親曾經的話語卻是支撐他堅定的力量。

從年少無知,到敬畏山林、擁抱家人

唐芬德勒剛走失的前幾天,他甚至覺得脫離父親嚴厲管束後的山林生活很自在,他可以隨心所欲,甚至在溪水間自由戲水,都無人可管。然而,他很快便意識到,沒有父母庇護的大自然比想像中殘酷。山林天候變幻無常,食物、水源、昆蟲、低溫,都可能威脅他的生命。每天醒來,他都要面對新的挑戰,孤獨與恐懼在夜裡特別強烈。這些時刻,他不斷想起家裡溫暖的場景,懷念母親為他準備的晚餐,回想父親陪伴自己講床邊故事的夜晚,那些曾被視為「束縛」的小事,都變成最深切的依靠。

少年原本只是想藉冒險來向父親證明自己,卻在生死邊緣逐步領悟生命的脆弱,以及家庭在他生命中的不可替代。支撐他一步步爬起來的,是對家人的思念與愛。從叛逆到理解,從孤傲到柔軟,唐芬德勒的心境轉折折射出許多人青春期與家庭關係的拉扯。當他終於重返父母懷抱時,眼神中的釋懷與感謝,才是電影真正的情感核心。

同時,影片也沒有忽略外部力量的描繪。芬德勒一家並非孤軍奮戰,社區居民、搜救專家,甚至媒體也投入到尋找少年的行動中。這份群眾的力量,讓原本近乎絕望的處境多了一絲希望。當眾人攜手相助,幫助這個家庭重新站起來,電影也照見了人性中最閃亮的部分,即使在危難時刻,依然有人願意伸手、燃起光亮。

唐芬德勒的母親是柔軟又細膩的存在。

視覺與音效體驗滿點,營造在深山中的渺小

作為一部以大自然為主舞台的電影,該劇的音效與視覺配合的相當到位,尤其在唐芬德勒走散的場景,讓觀眾能感受到山林在暴風雨中的混亂以及人類在深山中的渺小。不論是濃霧、傾盆大雨、夜晚的低溫與野生動物的威脅,都被鏡頭捕捉得逼真而壓迫,將山林的險峻與冷冽呈現在觀眾眼前。

另外,在聲音的呈現,觀眾也能透過多種森林裡面的聲音,感受這片森林。靜謐的森林中,能聽見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遠方鳥類的鳴叫,以及少年不斷與自己對話的聲音,熱鬧之餘,反而對照出唐芬德勒獨自在森林裡面的孤單與緊張。

除了視覺與音效,在劇情結構上,電影開頭與中間,特別穿插了搜救隊、芬德勒家庭成員,甚至是唐芬德勒本人的採訪,更透過當年的照片、影片,強化了整部電影作為紀錄片的真實性,這些人如今雖然都已經老去,但從訪談中,仍可以感受到這場意外對人的影響深遠,難以想像在數十年前,這樣的的絕境真實發生過。

《征服山的少年》透過登山的意外,見證少年的成長,以及家庭與社會,如何在黑暗的時刻,成為彼此最強大的後盾。

唐芬德勒在山中努力求生的意志力令人印象深刻。

撰文/林詩嫻
責任編輯/Bay
核稿編輯/李羏

《征服山的少年》公視+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