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這兩個字相信近期只要有在使用社群媒體的朋友,一定經常看到而且並不陌生,但在臺灣的網路文化上,多數的用戶卻都把「迷因」認定是「哏圖」,但其實「迷因」的定義包羅萬象,不單單僅只是「哏圖」與「趣味影片」這麼簡單,舉凡流傳於不同文化與平台之間,一句台詞、一個動作、一張圖片、一段剪輯出來的畫面,只要是透過眾人認可並且能夠被加以複製,進行再次傳播並且衍生的,都可以被稱作為「迷因」,那一個原始素材能不能成為迷因的關鍵,便是眾人認可的集體意識。
不要小看這樣的一個簡單「素材」,迷因的力量可能比你我想像的都還大,就如同誰能預見一個剛開始無傷大雅的悲傷佩佩蛙迷因,後來因為政治與選舉的應用,在美國從一個詼諧的形象變成極端份子的代表,而後又轉折變成香港反送中的精神象徵呢?
延伸收看:佩佩蛙:感覺不錯蛙
https://lihi1.com/xLGB6/DramaGo
而台灣作為全球華人圈唯一真正實行民主的國家,政治與台灣人的生活跟娛樂更是密不可分,其實過去在台灣就常出現許多因為消遣政治走紅的綜藝節目,《全民大悶鍋》與各種奇形怪狀、收視率其高的政論節目,都是非常明顯的案例,回到迷因的宇宙裡,因此在台灣要產出眾人認可最快速、傳播能最廣泛的迷因,政治的選材絕對能引起最多的共鳴,因為對於台灣人來說,政治的嘲諷與消遣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選舉期間,網路上便會出現很多跟政治人物或政治現象有關的迷因素材,而且傳播的領域非常奇特的,也跳脫了部份迷因會因為年齡限制而難以影響大多數群眾的框架,像在台灣的社群媒體內,不論是巴哈、批踢踢、Dcard、臉書、YouTube上,都有各式各樣的政治迷因廣泛流傳,而其中最指標性的,便是由韓國瑜引發的現象,韓國瑜的迷因像是台灣迷因傳播的火山一樣,在2018至2020的期間,轟然爆炸、火星四落,開始以不同樣式的迷因在網路上傳播,像在巴哈場外休憩版上就流行以海綿寶寶動畫分隔圖配政治人物頭像的貼文,YouTube上便以梅川伊芙的鬼畜系列最為走紅,臉書跟IG上以哏圖創作或貼文分散在各粉絲團內,政治性迷因的病毒性傳播,在近年引發極大的討論,也讓台灣人更加認識「迷因」這個名詞,政治素材可以說是讓台灣人跨入迷因領域的第一步。
也就是從這兩年開始,之後各種迷因的形式便逐漸在網路上定調,台灣的迷因創作者與素人也開始懂得以各類的方式呈現迷因,如雨後春筍般各類的迷因粉專、迷因頻道也因應而生,這也有賴於過去好色龍等迷因翻譯創作者,大量的將歐美、日本的迷因圖影轉譯給國內的閱聽眾,實況主類的迷因,接在政治迷因之後的發展,也讓台灣的迷因宇宙取得更進一步的成長,像是史丹利的「哭啊」、統神端火鍋與Toyz裸奔的影片,更是成為目前台灣迷因宇宙裡不可或缺的一環,而要追溯台灣類似形式本土迷因的起源,「杰哥不要」、「yo battle」,這些創作也是最早發酵於網路,但當時還未興起迷因這個字詞,直至最近才又被重新重視,並且歸類在迷因之中。
綜合而言,迷因的傳播與成效,跟該迷因的創作時間並無太大關聯,而是在於何時讓群眾產生集體認同意識,而去定義這個符號的印象,並衍生出更多的創作,一部你小時候無意拍攝的小短片,也有可能在20年後突然爆紅,形成一波讓人捧腹大笑的迷因,台灣的迷因環境正在逐步成熟,而且創作者們所願意投入的心力也正在增加,作為華語圈最民主的國家,期待有朝一日台灣的創作者們能迸發出更多創作能量,將台灣的迷因輸出至歐美等地,讓世界透過迷因更加認識台灣!
編按:「鬼畜」意指一種聲音剪輯的藝術創作形式,創作者從各種音頻或影片中收集聲音素材,重新編輯、分割、重組成另一種完全不同感覺的作品。
文/台灣迷因
責任編輯/朱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