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劇集《茶金》在花蓮所設置的「茶金戲劇經典場景特展」在落幕的同時,隨即宣布會實體展覽轉化為線上策展「茶金空間美學特展—查有此間」。從實體到線上,是一種打破既有使用者慣性,化被動為主動的空間翻轉。
從使用者角度出發 共創完整故事旅程
「實體策展需要思考參觀設計和流暢動線,線上策展同樣需要透過技術落實,讓使用者有很好的體驗,因此必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打造本次茶金空間美學特展的ARTOGO公司執行長楊仁豪強調,展覽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不論是透過實體或是線上,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讓參與者具有最完整的故事體驗。實體特展在花蓮展出期間吸引超過十萬人次造訪,許多喜愛茶金的民眾,甚至透過二刷三刷,不遠千里希望能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這次的線上策展,不僅延續實體展的空間氛圍,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時空距離的限制,24小時隨時隨地都可以瀏覽回訪;同時提供更豐富資訊,像是特別請造型指導姚君擔任語音導覽,專業沉穩地引領進入茶金的人生故事和美學設定;同時也配合展區主題擷取劇情中的經典對白,讓整場展覽呈現的劇情張力和生命力度更加完整。
線上實境展的另一個關鍵特色就是主動性,強調每個人都可以主導自己的選擇,甚至擁有創造的權力。這種全新的多媒體形式,跟傳統影片操作很不一樣,過往使用者只能被動的吸收內容知識,但線上實境體驗可以賦予使用者更多操作的彈性、可以自由決定去閱覽更多的細節,不論是茶金人生中七位主角的衣著配件,或是茶金智慧區八幅以山妹繪製的製茶流程插畫,就連日光辦公室裡,桌上的擺設剪報或是薏心寫給KK的一段話都可以放大細細閱覽,增添許多挖掘的樂趣,也更易產生共鳴;若是想完整的檢視,也可以選擇跟著預設的導覽路徑前進,隨時隨地改變心意或是暫停再回訪都可以,既不怕錯過任何重要訊息,也可以增加記憶力度,對使用者來說,這是一趟共同創作的故事旅程。
把握線上策展三要素 打造類沉浸式共感體驗
「一個好的線上策展需要包含三種要素:好的內容、好的空間呈現、好的引導性操作體驗,這三點做好就能夠達到類沉浸式體驗效果。」ARTOGO執行長楊仁豪解釋,《茶金》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影視產業範本,本身即具有非常強的內容故事,加上美術組在打造空間時非常用心、服裝道具陳設考究嚴謹,替線上實境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好的空間呈現就是指VR實境展間的製作,透過2D和3D建模技術,將展覽空間完整重現,讓使用者自由選擇「模型屋」、「平面圖」、或是「切換樓層」等觀看模式,可以清楚知道身處的位置。
楊仁豪強調,具有空間感對線上體驗非常重要,因為展覽環境也是策展的一部分,當使用者可以理解整體空間的規劃與架構,就能夠更貼近這場展覽。這次為《茶金》打造的線上實境展間,是另一種技術層次和效果呈現,製作流程先用3D建模相機做實景旋轉拍攝,大概半徑四至五公尺就需建置一個掃描點,一個點就是一張360度的照片,因為建模的概念就是需要重疊度夠高;而拍攝點的選擇也很需要經驗,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線上操作的流暢性,比如說走道上要有多少點?大家會想到哪裡去?每張辦公桌和傢俱後面的動線也需規劃順暢。最終將兩百多個掃描點透過建模技術整合,才能讓使用者自由在空間中走動,產生類遊戲式的移動選擇,還能在展區中任何地方放置備註點,以文字、超連結、圖片、語音等多媒體形式,讓使用者在展間就能選看更多作品資訊和細節,整體操作更直覺便利。
至於好的引導性操作體驗就是指好的線上導覽設計,為了讓創作理念更有效率地被傳遞,ARTOGO替《茶金》打造了三種參訪模式:環景遊覽、作品導覽、以及自由探索。環景遊覽會根據設定好的觀展路線,自動帶你環繞展場的樣貌;作品導覽則是逐一帶你細細品味每個展品;自由探索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透過操控自由在展間走動,不限時間也不拘路線,最富有彈性。由於線上看展是一個新的使用習慣,若沒有建置引導性的設計,隨便逛逛可能很快就會疲乏跳出了。所以引導性的設計目的就是讓使用者知曉該怎麼前進下一步,創造足夠的吸引力和選擇性,同時提供豐富的資訊,讓大家更有探索的樂趣。
打破既有框架 像薏心一樣走出自己的路
《茶金》中有句非常打動人心的經典台詞,就是張薏心對日光茶的期望:「不做世界第一,但要做到世界唯一。」對工作團隊平均年齡才28歲的ARTOGO來說,這句話同樣是從無到有打造線上策展最好的詮釋。「對創作者或看展者來說,我們都在賦予它一個新的體驗,我們雖然很年輕,但跟薏心一樣,相信打破既有框架可以為世界帶來新的價值與改變。」楊仁豪認為台灣不管是藝術或是文化底蘊都很深,若能透過線上實境展覽將作品和文化輸出,藉由線上串流的便利性和普及性,讓全世界都能獲得共感體驗,是非常有意義且具前瞻性的創舉。就像《茶金》中所揭示的精神,在動亂的環境中找到一個立足點,進而走出自己的路,成為世界唯一。
《茶金》的人生故事或許隨著戲劇落幕了,但就如同啜飲一杯好茶 —「查有此間」讓人念念不忘的回甘餘韻才正要開始。
採訪撰稿/Amber
責任編輯/張毓茹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