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走向分眾市場、聽歌管道更多元,越來越少人看電視的時代,製播公視《音樂萬萬歲》節目超過十年的製作人張硯田,分享他認為台灣(或狹義說公視)應該做出什麼樣的音樂節目。

Q:你平常會欣賞什麼音樂節目?有看到什麼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

張硯田:我們很多樂手在中國大陸的音樂節目工作過,他們有些確實會亂撒一堆錢、標新立異,但他們確實做到一件我很佩服的事,那就是他們的改編做得非常到位。台灣所有的音樂節目,包括我們《音樂萬萬歲》都做過改編,但大部分的改編,沒有達到讓觀眾有新的感動的目的。

去年(2021年)我做《音樂萬萬歲》的跨年特別節目,就做校園民歌,我刻意選其中一段節目做大改編,找來Karencici、9m88、茄子蛋,各改編一首校園民歌。Karencici 改編〈風中的早晨〉改得真好!聽得出是校園民歌,完全有她自己的風格,和原版完全不違和,太棒了!Karencici說她完全沒聽過這首歌,完全把它當成一首新歌處理。9m88 把〈月琴〉改成全爵士版,很有自己的風格。茄子蛋本來就有改編過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做出來的效果也不錯。以前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原來只要跳出原本熟悉的習慣性音樂風格,就是當新歌做,就會成功。

Q:如何衡量一部音樂節目的成功與否,你的標準是什麼?如果要給《音樂萬萬歲》系列打分數,你會給他幾分?

張硯田:很難講,看從哪個角度,收視率是一種、製作面是一種。其實《音樂萬萬歲》的收視率一直很平穩,之前是老歌唱不完,觀眾也很想聽,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做到最好。但如果是開始改變,找新年齡層的觀眾,《姐妹們的音樂萬萬歲》正在嘗試。

這一季我們做比較大的轉向和嘗試,成功不成功我現在也不敢講,起碼我覺得,該做的事情我們做到了,該顧的內容我們也顧到了。兩位主持人表現很精彩,歌手能唱的每一首歌我們做的也不錯,上一季的樂隊很完整龐大,但樂隊大小不是絕對,編曲也很重要,如果說上一季的效果是90分,這一季就有87分,剩下的3分也許我們這一季做不到,但電視上該呈現的質感,我們還是有做到。

Q:如果真的有多拉A夢可以實現你做節目的願望,你想做什麼?為什麼?

張硯田:我一直在想,如何勾起人們的興趣、讓人們重新喜歡一首歌?我想到的是說故事,我們來做音樂劇!就像你講的,如果錢夠、時間夠,我們可以花錢把該有的佈景、該有的外拍、該有的歌手、該有的編曲、該有的劇本、該有的導演,各就各位、各盡其職、自我發揮,拿出最精采的內容,那這樣就很好,然後像現在這樣,每週播一集。有時候會羨慕中國大陸,有錢什麼不能做?但重點是你要做什麼。他們確實有些東西做得非常精緻,非常到位,有些東西仍在嘗試,但如果我們有機會,要如何做到最好?

Q:音樂走向分眾市場,聽歌管道也更多元,你認為台灣音樂節目的瓶頸和挑戰是什麼?

當節目類型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太有機會去突破,除非我們想到另外一個方式,要不然就是改變型態,也許是比賽類型。比賽類型台灣也做了10年以上,有一種還沒做到,就是「創作比賽」。創作比賽需要有足夠的來源,一般比賽是一次性,初賽、複賽、決賽就結束了,但電視的創作比賽,要注意到所謂的高潮迭起,跟歌唱比賽一樣要有PK,但跟歌唱不一樣,歌只要練唱就好,創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為了比賽一週要寫一首歌,那是很恐怖的事。

我個人認為,公視要做的比賽節目是創作型比賽。講句實在話,唱歌是光鮮亮麗的事情,公視在做的事情是文化紮根,社會上大家比較不care的事情,公視要推。在華語流行歌曲最精彩的年代,歌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創作,創作才是最重要的瑰寶,沒有創作,有歌手也沒有用,不管是李宗盛、羅大佑,縱使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他們了,他們到現在還是資產。

我和老樂手聊天,是不是我們老了?藝術沒有絕對,音樂沒有絕對,好聽最重要,就算有時候沒有按照樂理寫,聽起來很怪。但音樂有個很大的特色,聽一遍覺得怪,聽十遍慢慢習慣,聽一百遍就覺得是特色,這歌有沒有到一百遍?他可能沒有到一百遍會夭折,如果到了一百遍就是奇耙。過去的歌曲,可能聽十遍就被認可了,現在也許要到一百遍才會被認可。

文/許容榕
責任編輯/張毓茹

《姐妹們的音樂萬萬歲》公視+線上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