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穿著T恤,一頭捲髮的張文軒今年將滿24歲,是電視台的實習編劇新人,仍散發著大男孩的青春氣息。一提起創作,他眼神發光,滔滔不絕,信手捻來都是天馬行空的奇思異想。

「片頭『史上最不健康的寫實主義』是我和學校開的一個玩笑,很多過去的畢業作品,都有一種『健康寫實』風格,關懷基層、社會弱勢的題材……但我自己覺得很悶,很不好玩,我比較喜歡一些瘋狂、喜劇的東西,拍一些荒謬事情,現實生活已經要面對很多規矩,在電影的世界,就是要更自由一些。」

這是張文軒《愁青》的開場白字幕,一語道破他與電影的親密關係。這部劇情短片原是香港演藝學院的的畢業製作,一舉入圍南方影展專題與競賽單元。乍看荒誕不經,青春男兒的放肆胡鬧,幽微地道出成長的苦澀,也折射出當代香港青年的生存困境。

浸泡在周星馳與倪匡作品中長大的千禧世代

「我是單親家庭,在一個充滿女人的家庭環境長大……有一個大我七歲的姊姊、媽媽,還有在家工作二十多年菲律賓家傭。」張文軒不諱言自己從小渴望男性情誼的陪伴,自稱典型直男,在學校成天和男性死黨鬼混,一起唸書、踢球、玩耍,連上廁所都要彼此陪伴。

張文軒是千禧年誕生的新世代,但青春期卻泡在香港七至九零年代的喜劇電影和科幻小說中長大。張文軒說,周星馳的動作喜劇,是永不過時的「經典口味」,倪匡的科幻武俠小說《衛斯理系列》,讓他腦洞大開,開始思考香港本土科幻的可能性,「原來香港的世界可以有外星人,可以有很多趣事發生!」

至於欣賞的香港導演,「彭浩翔!(註)」張文軒回答地毫不猶豫,「他拍一些荒謬的喜劇,一群人很認真地去做一些很無腦的事,證明了某種直男的友情……當你們很認真去做,你們就會在那氛圍中,不會管其他人目光,這很影響我的創作」。

除此之外,台灣youtuber、獨立樂團也深深影響他的創作過程,他信手捻來幾首歌,草東沒有派對的〈爛泥〉、康士坦的變化球〈美好的事可不可以發生在我身上〉,好樂團〈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這些歌精確地捕捉了台、港青年世代共享的時代氛圍。

「他們的歌中有種哀愁,有種無力感,卻帶著憤怒,一直聽的時候,感覺像默默有種隱藏力量會爆發。」

成長是痛的,但更要用胡鬧的方法說故事

大學時代,張文軒和八、九個系上學長在香港工廈(台譯:工業大廈區域)合租了一間工作室,每個夜晚,眾人圍坐看電影、聊創作,聊生活時事直到深夜,累了倒頭就睡,日日夜夜,青春彷彿永不結束,直到有人陸續畢業、出國移民,張文軒才忽然發現,再美好的時光,終究要迎來分別。

《愁青》正是他留給逝去青春的一封自白書,故事中的三個大男孩,外賣仔俊B、潮牌老闆Zain、中學教師阿鄭在新蒲崗工廈合租同住,情如兄弟,面臨著人生的轉折點,結婚、移民,或留在香港?這恰巧也是香港青年世代的普遍生存提問。

「要不要離開香港,賺比較多錢啊,去和家人生活啊,很多人都在討論要不要離開,留在香港的人就會想,我在香港的未來可以做什麼?創作有什麼空間和題材?」離開或留下,張文軒說,無論哪一邊都有所失落,沒有最好的選擇。

「成長就是痛的」,張文軒說,但電影敘事要反其道而行,越是無奈,越要無厘頭、科幻和荒謬。現實已經沈重,電影就是要讓人跳脫現實,用新的眼光觀看,「我反而想告訴觀眾,我們還有很多希望……還有很多人會一起陪你胡鬧。」

在深夜的香港街頭,三人推著巨大如棺材的雪櫃(冰箱),展開了一趟奇幻的旅程。

《愁青》靈感來自聽聞友人的真實經歷,一群合租工作室的學長,某日在後樓梯發現了一個被丟棄的雪櫃,拖到自己的工作室。於是,他設定劇情為三位主角分道揚鑣的前夕,要幫雪櫃(臺譯:冰箱)辦一場喪禮,在深夜的香港街頭,三人推著巨大如棺材的雪櫃,展開了一趟奇幻的旅程。

素人演員分別是室友、系上學長,和一位香港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YouTuber,拍攝團隊全由電影系上同學組成,創造出港味十足的荒誕喜劇。雪櫃成為作品最亮眼(也最令人困惑)的主角,「因為我發現,你可以走進冰箱,它有一個人的高度,我在故事上可以賦予它一些意義,好像你不願長大,害怕長大,躲在裡面,不敢走出來面對問題。」

拍攝團隊全由電影系上同學組成,創造出港味十足的荒誕喜劇。

用超現實敘事,回應香港本土的現實經驗

在荒誕笑鬧中,張文軒嘗試捕捉當代香港的社會氛圍與集體經驗,以及非主流的生活樣貌。

「我本身想做關於『家』的概念,什麼是家?在香港,有很多不同範式的家,有的住在自己家,有些是像我和朋友去租工作室,可是這是你真正的家嗎?」張文軒說,香港空間很小,為了省錢,許多年輕人都住在工作室,儘管不合法,但卻是很普遍的現象。他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工業大廈、警察臨檢、疫情封鎖、地下道的無家者,這些對香港社會的直面觀察,既是日常生活,也就自然地浮現在電影背景畫面中。「疫情很影響這個作品,很多疫情原因讓環境本身有變化,例如公園會有膠帶寫『不可進入』,因為疫情,政府不讓人聚在一起(限聚令)。」片中人等紅綠燈時警車鳴笛經過那一幕,他笑說,那是真的剛好發生,才能捕捉演員的即興反應。

「我在香港有時候經過一些露宿者,我會很有興趣,想他們會什麼失去了家?他們背後有什麼故事?其實有很多生活在一起的露宿者,他們形成了一種家,街道是他們的家,他們互相扶持。」

在超現實風格中,要如何回應這個時代?張文軒說,他其實很希望觀眾能看懂作品,就算角色看似荒謬,但認真想想,這並非不可能發生,有時現實反倒更加荒誕。訪談尾聲,張文軒談起正在拍的一部喜劇短片,他描述,有一個人,正做著一件全世界都覺得很無聊,很沒意義的事,但他很認真去做,這是喜劇,也是人生。

註:彭浩翔為香港電影導演、編劇、作家和演員。電影作品包括《伊莎貝拉》、《破事兒》、《志明與春嬌》系列、《低俗喜劇》、《恭喜八婆》等。作品曾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紫荊獎、金馬獎、亞洲電影大獎、柏林電影節等獎項。

採訪撰稿/藍雨楨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南方影展《愁青》公視+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