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失蹤的襪子,如何變成一場冒險之旅?

一天早晨,眼看爸爸趕忙上班出門,卻遍尋不著自己的襪子,洗衣籃裡、地板上、棉被堆裡……,到處找還是找不到,小女孩Pille見狀自告奮勇,開始在家裡幫爸爸找襪子,找呀找,就這樣爬進了床底下,沒想到,狹小的空間頓時變成一條深不見底的隧道,吸引女孩一步步往黑暗裡前進……。

這齣二十分鐘的動畫短片《襪子去哪兒》(The Mystery of Missing Socks),導演是來自愛沙尼亞的Oskar Lehemaa,三十六歲的他,先前已憑此片獲得德國SCHLiNGEL國際兒童影展「最佳國際動畫短片獎」,以及首爾國際兒童影展「動畫類大獎」。今年,在台灣國際兒童影展上,Oskar Lehemaa也帶著作品前來,向台灣觀眾介紹這齣用定格偶動畫拍攝的兒童電影。

改編知名童書,呈現愛沙尼亞共同經驗

做為資深兒童電影製作人,Kristel Tõldsepp説明創作緣起,《襪子去哪兒》改編自愛沙尼亞著名作家Andrus Kivirähk的一系列童書,一直以來,她和製作公司致力將知名的兒童故事改變成短片,用新的說故事方式,接觸更多兒童、甚至成人觀眾,「我們讓導演挑故事,他們有選擇的自由,並且嘗試用不同動畫方式呈現,來表達他們想說的故事。」

為何對「襪子」情有獨鍾?Oskar Lehemaa笑說,這和他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因為愛沙尼亞氣候嚴寒,冬天最冷氣溫會降到攝氏零下二十度左右,每天出門穿上襪子保暖,是愛沙尼亞人共同的生活經驗,而且,一雙由家人親手編織的襪子,更是愛的象徵。他細數,從小到大,祖母至少幫他編織過五十雙襪子,「這是她對我表達愛的語言。」

正因為出於個人情感,讓他決定選上這個故事,將之改編成電影。此外,原本的書篇幅並不長,內容簡單易懂,更有助於改編成二十分鐘的短片,加上必須拍成動畫,也讓他有更多創作空間,「故事裡,所有的情節都在床底下發生,那就是一張很普通的床,跟你的、我的床沒有任何不同。但因為它是動畫片,我可以讓它變得更有趣、甚至瘋狂,超脫一般人的想像框架。」

寵物貓和掃地機器人專搞破壞,製造故事反轉和高潮

於是,他把找襪子的過程,變成一場冒險之旅。原本故事裡,出場角色只有爸媽、女兒和一雙襪子,但為了增加戲劇效果,他增加寵物貓Bacon、掃地機器人等角色,在女孩Pille找襪子的過程中現身搗亂、搞破壞,扮演這趟旅程中的反派角色,為二十分鐘的短片製造轉折與高潮。

至於最關鍵、也最神秘的角色「襪子」,電影裡,它彷彿有了生命,有動作、反應和表情,會開心也會害怕,「這可能是愛沙尼亞人特別有的幽默感。」Oskar Lehemaa説。雖然美國皮克斯知名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也是讓沒有生命的玩具活了起來,但在好萊塢電影中,很少會看見如此平凡、日常的物品成為主角,「這就是我們最不一樣的地方。」

生活中不起眼的人事物,只要發揮想像力,也可以處處是驚奇,「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他觀察,很多人提到兒童電影,容易直接聯想到有趣、誇張的劇情,或熱鬧嘈雜的配樂、鮮豔搶眼的視覺呈現等,但其實,拍攝兒童電影跟一般電影並沒有明顯差異,本質都是如何說一個引人入勝的好故事,也就是在那些笑聲背後,「真正能走進觀眾心裡的是什麼?」

他以自己的創作經驗為例,除了拍兒童電影,他也愛拍給成人看的恐怖片,但對他來說,創作者最需要思考的,「是你要說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同樣講家庭,我可以拍成像《襪子去哪兒》這樣的電影,也可以拍成充滿暴力、血腥的恐怖片,這些對創作者來說,都只是表現形式和工具而已。」

平凡的一天亦是難忘的一天

「拍兒童電影時,我並不會特別去想,這樣拍,孩子會不會感興趣,我只會想,如果我是觀眾,我看了會不會覺得有趣?如果會,那就對了!」Oskar Lehemaa笑說,他雖然沒有小孩,但並不難理解孩子的心理,因為一齣有趣、感人的好電影,是能讓不分年齡的觀眾看了都會歡笑、落淚,而且印象深刻。縱使孩子現在還看不懂,「要相信他們很聰明,總有一天,他們會懂得。」

就像電影一開始,平凡無奇的早晨,家裡充滿喧鬧聲,小女孩拉拉爸爸的衣角、要爸爸和她一起玩鬼抓人,媽媽收拾起堆滿洗衣籃的衣物,看著到處找襪子、手忙腳亂的爸爸,還有一隻坐在掃地機器人上、伺機而動的貓。如此場景,彷彿每天都會在你我的家裡上演,看似稀鬆平常,卻也因此讓人容易遺忘,平凡背後珍貴的美好。

「這就是一家人。希望這二十分鐘的短片,不只開啟觀眾對真實世界的想像空間,也能珍惜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光。」Kristel Tõldsepp説。

採訪撰文/Ada Kang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台灣國際兒童影展熱門好片都在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