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喜歡的漫畫嗎?你也曾經是喜愛作品「慘遭」真人化、動畫被「魔改」的受害者嗎?這份滿足觀賞或看完後希望馬上失去記憶的期待與失落,大概是每個喜歡動漫的人都曾有的感受。這次讓我們來換個觀點,當「創作者」的作品被改編,心境又是如何呢?

2020年起連載漫畫、2023年改編為動畫的作品《我推的孩子》,以真實描繪日本娛樂圈生態蔚為話題。如果說《我推的孩子》動畫第一季透過「演藝圈篇」、「戀愛實境秀篇」點出了這個光鮮世界的愛與死、真實與謊言,再透過「初次登台篇」描寫了偶像與粉絲的關係與「推」的決定性瞬間,那麼第二季的主軸「2.5次元舞台篇」,便真實、細膩、真摯地描繪了「創作者/表現者們」面對作品時的用盡全力。

2.5次元舞台:貼近虛擬又展現真實的舞台演出

「2.5次元舞台」是一種橫跨真實與虛構的舞台演出形式,透過將2次元的漫畫、動畫或遊戲原作立體化,搬演上3次元的舞台呈現,因此得名。也可以透過這個名字看得出來:這種舞台類型因為是以一部重點IP為主,盡可能地在演員角色形象、服裝髮型、小道具、整體場景的美術設計等都力求再現度,演員們也必須貼近詮釋角色的語調、動作、特色,在各方面讓觀眾驚呼出「就跟真的一樣」,簡單來說,目標就是要把「躍然於紙」(或者說「螢幕」)這句成語化為實際。

塚歌劇團曾把《凡爾賽玫瑰》改編為舞台劇版本,多年勾起人氣旋風,締造500萬人次入場觀劇成績。

日本「2.5次元舞台」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74年。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於1972到1973連載的經典作品《凡爾賽玫瑰》大受喜愛,陸續改編成動畫、小說、真人版電影等,可說是複合式「跨媒體製作」的初期經典實例,知名表演團體寶塚歌劇團也在1974年把《凡爾賽玫瑰》改編為舞台劇版本,劇本著重在各個角色的個性描寫,演員們俊美精緻的外型(寶塚歌劇團團員皆為女性)勾起人氣旋風,隨後也造就了50年來(中間停演過10年)、約500萬人次入場觀劇的驚人成績。

然而,寶塚歌劇團有其既有的音樂劇表現性質,開創了2.5次元舞台的先河,但真的要讓「2.5次元舞台」這個概念為人所知的,則是2003年開始上演的《網球王子》音樂劇。

必殺技、殺球場面的物理彌補,觀眾「腦補力」也是關鍵

《網球王子》音樂劇改編於日本漫畫家許斐剛的同名漫畫,歷史悠久又長年受到粉絲喜愛,甚至還有一個專有名詞「テニミュ」(Tenimyu,台灣稱為「網音」)直接代稱這部作品,歷經四期演出,2020年繼續以《新網球王子》為本,繼續搬演下去。近年來,《刀劍亂舞》、《飆速宅男》、《排球少年!!》等2.5次元舞台作品都廣受好評、吸引到一群死忠粉絲。不過有看過這些作品的人應該都會有點困惑,比如說網王裡選手們的「必殺技」、《飆速宅男》在騎單車、《排球少年!!》在打排球,漫畫、動畫可發揮出無限想像,搬到現實該如何呈現?

這也是「2.5次元舞台」的魅力與挑戰所在:力求忠實呈現原作的同時,也透過影像投影、歌唱舞蹈、燈光音效的調整與加乘,展現不同的表現手法。所以《飆速宅男》的小野田坂道在舞台上會拿著把手、配合聲光效果做出「飆速」感;《排球少年!!》的日向翔陽會在人們的簇擁下(工作人員會夾雜在其中)被抬到空中,打造出跳躍感。另外,為了讓觀眾可以看得更清楚「球場」的模樣,也會刻意將舞台做成傾斜角度,這些做法都是希望盡量提供觀眾沈浸式的觀劇體驗。不過,即使技術再進步、演員再奮力,現實與虛擬之間仍有物理上無法彌補的鴻溝,這時候就需要觀眾的主動參與,也就是自己內化腦補掉中間的落差。

2.5次元創作常見溝通衝突,容易累積不信任感

「2.5次元舞台」製作方要努力的地方非常多,忠於原作是前提,但創新內容也是課題,為了在長約2小時的上演時間內完整消化掉故事,就必須有所更動,這也是《我推的孩子》第二季裡描繪到《東京BLADE》原作者與腳本家/演出家面臨的衝突。動畫裡簡潔清楚地闡述了「跨媒體製作」繁複的流程,為了讓事情能迅速進行,從這一端的原作者,到另一端的腳本家/原作家之間,還得經過責任編輯、版權代理、製作部門或製作人、腳本家的經紀人等人,自然被簡化與弱化掉許多要求與意見,資訊不對等加上溝通不足的累積下,不滿與不信任感才在最後爆發。

在《我推的孩子》漫畫連載時,就有媒體訪問過曾負責過《文豪Stray Dogs》、《邊界觸發者》等2.5次元舞台的演出家中屋敷法仁,他便提到:「(這種衝突)非常常見,反而沒有這種情況才奇怪。」因為是預想必然發生的狀況,所以會儘早與原作者溝通協調,以防矛盾發生,這也讓他在看《我推的孩子》時,一直想著周遭人應該要應該要向「亞枇子老師」(故事中《東京BLADE》的原作者)講述更多關於舞台劇的知識才對。

「『不得不為原作添加新的元素』是2.5次元舞台的宿命。單純將原作的漫畫或動畫作品直接搬到舞台上,是不夠有趣的。」中屋敷法仁舉例:動畫裡角色不會汗水淋漓,因為如果要呈現大量流汗的畫面,就必須繪製大量分鏡圖,但舞台上演員可以透過肩膀起伏、汗水滴落等方式來生動傳達;另外,在漫畫或動畫中,即使一次有多人對話,也很難在單一分格或畫面中呈現所有人物的表情,但在舞台劇上,因為演員同時存在於同一空間,這種感官上的直接體驗,能讓觀眾更清楚感受到角色間的情感流動,得以展現登場人物之間的團隊合作。

不過,《我推的孩子》裡也針原作角色被簡化一事作出說明。如果想呈現出角色「糾結」的心境,在漫畫只需要用一大分隔的分鏡、畫出一個表情就能表現,但若舞台劇想讓連坐在遠處的觀眾都能感受,就會佔去過多的演出時間來鋪陳,因此必須「整理得單純一點」,才能避免讓每齣戲都太鬆散,變成讓觀眾難以理解的作品,故事裡在衝突漩渦中的腳本家GOA便曾點出這項矛盾:雖然作為原作粉絲不想修改太多內容,但「假如全部都按照原作,就不需要腳本家這項職業了。」原作打造出縝密的世界觀、精細的人物設定,這些都不容取代,但使用另一種媒介時,如何強化優勢、弭平弱點,其實又是另一項專業了。

「虛擬」的作品與「真實」的舞台,留下更多有趣討論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推的孩子》中,茜帶著阿奎亞去看了一場2.5次元舞台劇後,阿奎亞才初次感受到舞台劇的有趣之處,也打破了他對舞台劇的既定想像。其實劇中他們去的劇場,是真實存在的一座表演設施「IHI STAGE AROUND TOKYO」。這座劇場於2017年開幕,座落在東京豐洲,其特色就跟故事裡描述的一樣:圓形的觀眾席其實位於劇場中央,彷彿一個托盤,隨著劇情需求,便可以360度轉動觀眾席,彌補了場景變化時可能消耗的時間成本與風險。

筆者有幸曾經去體驗過這座期間限定的劇場,而它就真的如同阿奎亞的觀劇經驗一樣,有一陣風吹過,又像是輕輕被別人推了一把,讓換幕如同繪卷般在眼前攤開,既流暢又讓人很好沈浸其中。可惜因為這座劇場在建設之初就是期間限定,已於2023年12月31日閉館,但在漫畫、動畫中,「IHI STAGE AROUND TOKYO」被好好地繪制了下來,也讓劇場本身帶來的新奇效果、對表演方式的新啟發,能長久地被保存、被討論、被關注。此般「虛擬」與「真實」既對立又加乘、彼此衝突卻又互相彌補的關係,實在太有趣了。

文/陳怡秀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