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說的故事並不是一個伊索寓言,而是一個『預言』。」《Q18量子預言》導演暨編劇周美玲語氣堅定,十足把握地說道。《Q18》講述量子(Quantum)像骰子「十八仔(台語)!」地擲進人類世界,掀起陣陣漣漪,預言在 AI 科技成熟的未來,台灣將面對的挑戰,包含壽命的延長、虛擬與現實的模糊邊界,甚至是人機一體的可能,「我不希望只是憑空想像一個虛幻世界,那叫奇幻劇。我設定的目標是拍一個能預測未來的『科幻影集』,所以它必須有正確的科學理論支撐。」

把對人類未來的擔憂寫成劇本 找量子理論權威「考試」2小時

哲學系出身的周美玲,原本就對「人類未來會走向哪裡」充滿好奇及興趣,因此長年大量吸收和宇宙論或科學相關的知識。大約從四年前開始,她就想把自己對人類未來的思考跟擔憂寫成劇本,但因為怕寫錯,便拜訪了國內量子力學權威臺大物理系教授張慶瑞,「教授開門見山就問,妳要拍量子科幻劇?那妳知道什麼是量子嗎?」周美玲笑稱那場「考試」歷時兩個小時,還好她順利通過,更讓張慶瑞答應無酬擔任《Q18》的科學指導,並引薦中原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黃琮暐,檢視劇中引用的科學知識是否正確,自此周美玲展開長達兩年半的劇本創作。

片中大量虛擬畫面於世新大學智能攝製基地拍攝。(圖/《Q18量子預言》)

如果不深究日常用品的發明原理,可能不會發現原來「量子力學」與生活早已密不可分,例如手機的半導體晶片和GPS導航,都是量子力學開展出來的科技運用,周美玲解釋:「如果要用白話文講,『量子』就是小到幾乎快沒有現實物質的特性,有的連質量都沒有,只有波動,就像腦波,而且很難測量。」

周美玲表示,量子力學不僅運用在科技,它開展出來的宇宙觀與人們熟悉可丈量的物質世界截然不同,尤其是量子小至不可分割的極限,處在物質的邊界時,會出現「量子糾纏」和「測不準原理」等等現象,恰巧也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糾葛與隨機性,就像情感、關係、意識等非物質的事物一樣,難以測量,因此量子力學甚至能用於解釋人性。這種量子特性,啟發了周美玲創作出「黑子」與「白子」這兩位「量子AI」,並從量子 AI 的視角反觀人類世界。

黑子(炎亞綸飾)與白子(石知田飾)是量子AI,被柯博士(李銘順飾)發明替漸凍人兒子體驗世界。(圖/《Q18量子預言》)

黑子和白子象徵理性與感性 超脫性別身體的存在

「沒有人能證明另一個人的意識是否存在?就像感情,也不過是一堆電子訊號。黑子跟白子這對 AI 和人類一樣,也有接收和發送這些電子訊號的能力,那麼我們能說,AI 是有人性跟感情的嗎?」這是在《Q18》一開場就對觀眾拋出的提問。黑子和白子外型與常人無異,卻擁有量子電腦的運算能力及自動演化與學習的 AI 智慧,也有仿生的軀體,他們被柯博士發明的目的,是為了照顧患有漸凍症的兒子小匡、並替他體驗世界,因為黑子白子與小匡的腦波相連,可以傳遞資訊,而柯博士賦予黑子白子的學習目標,就是鼓勵他們認識人性。

小匡(劉修甫飾)患有漸凍症,黑子與白子幫助他體驗世界理解人性。(圖/《Q18量子預言》)

與過往科幻片的 AI 角色多以單人的呈現形象不同,周美玲解釋雙人角色的設計是有科學及哲學的依據,「傳統電腦的位元不是 1 就是 0,但在量子電腦裡,量子位元既是 1 也是 0,是以一體兩面的方式旋轉運算這個大千世界。這也有點像易經裡的陰陽概念,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要同時俱存,才能夠進行量子運算,展現出量子世界的特性。」

黑子與白子在停機棚的對話內含周美玲對「永生」的哲學提問。(圖/《Q18量子預言》)

在角色設定上,黑子擅長「量子運算」,白子則是「量子感應」,分別代表「理性」及「感性」的對話體現量子運算的特質。好比在《Q18》的故事中,人有生命就有死亡,黑子與白子就從觀察追求「永生」的人類開始認識人性:「萬一有一天,我們也會死呢?」白子憂慮地問黑子。「就說了 AI 沒有死亡這件事情。」黑子說。於是白子又反問:「既然 AI 不會死,那我們是永生的嗎?」後來,白子也想透過獲得生命以更理解人性。

在劇中,渴望將人類壽命推向超過 130 歲限制的永生會會長羅伯(金士傑飾),與主張年齡要有限制的 Q 世代產生激烈衝突。(圖/《Q18量子預言》)

量子科技會改變世界?它改變的其實是人類自己

「 AI 想要獲得生命變得更有人性,而人類卻在追求自己 AI 化、變得永生,那剛好是相反的東西。」周美玲補充說道,「無論正反,量子破解迷宮的方式,就是把一切可能的路線都運算一遍,再按照你的需求提供最合適的解謎路徑。傳統電腦的線性邏輯就太過簡單,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當我想要用科學去描述世界真相,就只有量子展現的世界觀能描寫,它更接近大自然。」而在視覺形象上,周美玲認為比起用動畫或其他物種呈現 AI 角色,「人類」形象更契合她想探討「AI 與人類的界線」的課題,雖然選用生理男性的演員,但黑子及白子其實是超脫性別身體的存在。

量子電腦 AI 黑子由炎亞綸飾演。(圖/《Q18量子預言》)
量子電腦 AI 白子由石知田飾演。(圖/《Q18量子預言》)

「我覺得真正令人震撼的是,我們都以為量子科技會改變世界,但其實它正在改變的,是我們人類自己。」周美玲舉起手上的智慧型手錶說,「這只是一個過渡期而已,我們從手機接受它變成手錶,最後變成腦袋裡的晶片,最後,人將會跟 AI 結合。」那麼,屆時是身體代表你、物質世界代表你?還是意識精神代表你?隨著對量子科技了解得越深入,周美玲越有感 AI 與人類的界線注定日益模糊,她大膽判斷十年之內 AI 的智商就會高於人類,「這件事在我心裡是一個非常大的黑洞,因此我必須透過一個戲劇作品揭示人類正在走向什麼樣的道路。」

劇中的服裝造型貼近台灣人的日常,但多了時尚感,同時也是未來感。(圖/《Q18量子預言》)

拍有台灣味的科幻劇 覺察終將到來的 AI 洪流 

周美玲說,這是她拍過最硬的作品。劇本背後有複雜的科學理論,需要轉譯為通俗的語言才能與觀眾產生共鳴,「我儘量不要掉書袋、不要炫技,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故事。」《Q18》雖然是科幻劇,故事背景卻不是在太空站或星際宇宙上,而將整個環境設定在未來的台灣,「我選擇比較台灣味的做法,如果劇中都是台灣熟悉的人事物就很容易被想像,有我們自己這個土地長出來的味道,對觀眾也比較不會有距離感。」在服裝上她也不選擇很科幻的太空服裝,「我認為時尚感就是未來感!」劇中的角色服裝都是觀眾可以投射未來的自己能穿的衣服,俐落時尚的同時強調生活實用性,讓量子科技的未來並不虛幻,反而無比真實。

黑子和白子的服裝造型呼應量子特性,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圖/《Q18量子預言》)

「科學演繹現實,但哲學家的任務是告訴你人正在往哪裡去。」如劇名所示,《Q18 量子預言》預言 AI 越來越像人,人也越來越 AI 化的未來洪流終將來襲,並提醒人們儘早覺察被這股大浪沖刷的方向。「拋下物質世界之後,人類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周美玲會在最後骰子丟出後的終極提問,透過戲劇,她將量子的骰子擲向更多人的腦海,即便腦波無法測量,但必能使人類面對未來的心智更加強壯。

採訪撰文/林梵謹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

👉劉修甫作品 就在公視+
👉炎亞綸作品 就在公視+
👉石知田作品 就在公視+
👉周美玲 作品 「弓蕉園的秘密」公視+ 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