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社會上開始用「草莓族」來描述1981年之後出生的七年級生,形容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雖然外表光鮮亮麗,但內心卻沒有足夠抗壓性,如同草莓一碰就爛。來到了八年級生身上,則有了源自日本的「水蜜桃族」的稱號,雖然這群年輕人有著上個世代所沒有的創新思考,但卻與草莓族相似,同樣經不起碰撞。

但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公視推出的2024新創短片《如果時間在此刻停下》、《我可以暫時逃跑一下嗎?》、《注意看,這個女人……》的八年級生導演林劭慈、吳季恩與丁啟文,試著在作品裡投射自我,藉著影像敘事與手法,替自己的位置定錨。

自我揭露生命的低潮,好像一切都沒改變

原本就與另外兩位導演相識的林劭慈,看完彼此作品後敏銳察覺:「吳季恩這次的作品跟他原本拍攝的風格有點不同,之前會比較嚴肅一點,但這次他選擇回到個人身上發展出故事情節。」林劭慈說自己有些嚇到,沒想到吳季恩在《我可以暫時逃跑一下嗎?》裡自我揭露這麼多。

「在拍這部片的時候,我的心路歷程也一直在轉變,《我可以暫時逃跑一下嗎?》的主角彥哲作為一個房仲,卻賣不出房子,他是一個被社會卡住的人,不上不下,所以我安排他逃跑,然後又重新回到生活之中。」吳季恩接口說道,原本希望結尾能帶出正向能量,但拍著拍著,彥哲的人生彷彿跟現階段的自己重疊。

逃跑對於彥哲來說,像是一場美好的夢,夢醒了,生活還是要繼續,每天早上一樣要跟著同事跳早操,「好像沒有什麼改變,無論是別人看著我、或是我看自己,都覺得根本沒有改變。」這讓吳季恩一度陷入低潮,不得不做出停拍決定。

光是意識到兩代之間的糾結,或許就夠了

在創作《如果時間在此刻停下》的過程中,林劭慈也有類似感受。這故事來自於過去回家參加長輩喪禮的觀察,她看見家中女性長輩的無私奉獻與壓抑的矛盾,勾起她許多思考與問號,她也發現自己卡住了。

若要說到關係最密切的女性長輩,絕對是媽媽莫屬,這也是一直困擾著林劭慈的人生課題,「即使拍了這部片,我還是覺得自己一直卡在跟媽媽之間的相處,我很愛她,但我不知道怎麼表達……。」時間一直在走,媽媽有天會老、也會走到生命終點,但自己卻又沒有辦法跨出那一步,好好地表達對媽媽的情感,對她更好一些。

「我之所以做不到,跟個性還有養成有很大的關係,我很想要拍我們怎麼看上一代,但又明顯察覺到這件事無法徹底解決兩代間的糾結。」林劭慈想了想,她並不追求在創作理解開世代間的隔閡,但如果可以讓彼此理解到各自立場的不同,或許這就夠了。「所以這部作品的結尾,也是希望大家意識到有個結在那裡,至於怎麼面對這個結,或許有答案、或許沒有答案,但只要願意去面對,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好。」林劭慈說,如果在意識到彼此差異,還能發揮同理心,進而開啟兩代間的溝通,那就再好不過了。

得先夠誠實,才能與被描繪對象站在一起

和其他兩位導演不同的是,在現階段的創作中,丁啟文還是不太習慣在作品裡投射自我,「作品是要接受評論的,如果我把自身故事發展成作品,不就代表要把私事拿出去讓別人評論?」丁啟文自認是比較膽小的個性,所以在《注意看,這個女人……》裡,他並沒有把自己放進去,而是把關心的性侵與MeToo議題發展成作品主軸。

但他接續林劭慈提及的「同理」,認為這是對創作者來說很重要的價值。「如果你問我創作有什麼讓我感到昇華的時候?我是真心希望,自己能跟我所描繪的對象站在一起,同理他們、理解他們。」《注意看,這個女人……》所處理的議題的確不是那麼正向陽光,甚至是許多人不敢直視與說出來的深刻傷害。

「作為一個生理男性,以這個題材去創作,我可以大方承認我是下流的,我是值得被劇中的女性角色比中指、罵髒話的。」丁啟文不想只是嘴巴說說「我懂你」而已,他知道怎麼樣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同理曾有性侵遭遇的經歷,但他想誠實揭露自己的不理解,才能在作品的創作與拍攝過程中,建立起信任。問起執導這部戲的心得,丁啟文一連說了好幾次:「我覺得我沒有心虛。」

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是顆螺絲也很重要

而「心虛」或許就是當初吳季恩決定停拍的原因之一,原本想帶給觀眾的療癒感不如腦中預期,他如同片名一樣逃跑了一下,但最後還是回到片場,是因為他找到讓心底踏實的理由。

「以前我會覺得自己是創作者,想要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都可以,我就是英雄,但後來慢慢感覺到,我其實適合的是『做我這個位置該做的事』。」吳季恩覺得彥哲也是如此,不一定要成為房仲裡的業務王,只要做好適合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我可能不是怪手的爪子,但我是它承軸裡的一顆小螺絲。」吳季恩說,即使螺絲在機器裡是很不重要的位置,但它依舊可以發揮它最棒的效果。

這也是他跨過30歲年紀之後的感觸,後頭有更年輕的新人紛紛出現,但前輩還是會對著自己說:「年輕人加油啊!」,面對這個尷尬的不上不下的心路歷程,吳季恩藉著《我可以暫時逃跑一下嗎?》分享給觀眾。

年紀稍輕一些的林劭慈,雖然今年還未滿30歲,但也難免感受到社會對於這個年紀的想像,「大家會說30歲要成為更有能力、更有責任的人,所以我愈靠近這個年齡,就愈害怕。」只是林劭慈擔心的並不是能否符合社會期待,她思索的是,到底30歲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如果要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那又該怎麼做?

關於這些提問,她還在尋找答案的路途中,但回到創作這件事上,她的確不急於投入下一部作品,「真的有感覺的時候,我就會拍。」這是她目前的創作準則,她希望做任何事都不要感到後悔。

創作歷程就像料理,除了水煮牛肉還要有豆芽菜

而面對接下來的創作想像,丁啟文則是認真說道,創作者永遠沒有辦法一個招式用到老,每次的創作該怎麼跟觀眾互動,是要調情、要驚嚇,絕對都是不同的方式。

「像我這次在《注意看,這個女人……》裡,又是一鏡到底、又是調節剪接快慢、然後故意讓字幕跟演員說的話搭不上,真的是花招百出,但搞不好下個作品我會非常的節制啊。」時不時就用「菜」來比喻創作的他,不希望觀眾吃重鹹吃習慣,也要適時端上清淡的豆芽菜,他總認為,一個創作者的創作歷程,就像是一整道上菜順序,要讓觀眾有完整的體驗,就不能每道菜都是水煮牛肉。

至於這次交出的短片作品,在未來有沒有機會有所發展?三位導演的確都有各自想像,或許是發展成長片、又或許是擴寫成影集,但不論是要藉此更完整故事架構或角色的心路歷程,還是要嘗試更多拍攝手法,都是值得時間等待。對於年輕創作者來說,每次創作與拍攝都是新的挑戰,這些經歷過的苦惱與糾結,終究在掙扎過後,變成下一部作品的豐沃養分。

採訪/朱予安
撰文/田育志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延伸閱讀:

幕後|開創短片的多元想像,新媒體創作者如何打破「第五道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