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王逸鈴甫以《台北過手無暝無日》拿下第57屆金鐘獎的電視電影獎,片中藉由2女1男在台北的奔跑,描述了時下年輕人的生存樣態。喜歡在影像中描述人與人之間無法言喻又帶點複雜關係的王逸鈴,在公視人生劇展《幻象人》中,將設定轉為「交友軟體」和「出租情人」,帶領觀眾一窺在虛實交錯的線上與線下之間,人們究竟如何看待真愛。
網路世代的矛盾與火花
「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會接觸到高中生,我不只一次在不同的時間、場合,聽到他們提到『魚池理論』。」回憶起《幻象人》的故事起源,來自於王逸鈴多次與高中生的對話,在這些年輕朋友的眼中,網路交友就像是一個大魚池,要同時跟很多人對話聊天、放很多線,再從中選出最大尾的魚做為交友或交往的對象,即使這條魚跑了,也還有剩下的魚可以釣。「在拍攝這部片之前,我沒有使用過交友軟體,魚池理論是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人際網絡建立方式,越想越覺得有趣。」於是,王逸鈴邀來編劇陳定寧共同執筆,以魚池理論為發想,寫下這部在網路交友盛行的時代,情感與現實距離顯得撲朔迷離的《幻象人》。
最初在思考劇中角色時,王逸鈴就決定要從兩個有點年齡差距的人物身上,闡述愛情觀與價值觀的差異。這是故事裡伴隨著網路世代長大、熟悉科技的男主角許浩(吳念軒 飾),與見證網路盛行前後不同世代的女主角予真(林予晞 飾)的原始設定。
但為了讓角色更立體,王逸鈴又多加了一層反差。「年紀輕的男主角,雖然信奉科技交友,心裡卻有個老派靈魂,想追求轟轟烈烈的實體愛情,卻一直碰壁;而年紀稍長的女主角,經歷過更多真實的情感互動,反而因為受過傷變成拋棄式愛情的信奉者。這樣當這兩個角色碰撞時,就會有矛盾跟火花。」
拼接「時間」製造懸念
在王逸鈴過往的作品中,「時間」是常見的元素,《迎向邊疆公路》裡,一對男女在水果貨車上,展開一段從台灣南端到北端,歷經24小時的公路旅程;《台北過手無暝無日》中,刻劃著年輕人在一個夜晚的冒險;《日正當中》則是藉由光影與聲音的設計,在一鏡到底的18分鐘內,解構原本的時間走向。這次,《幻象人》的時間呈現,同樣被王逸鈴動了手腳。
「在這部片的結構上,『時間』扮演特殊角色,故事是從男主角的觀點開始切入,劇情來到男女主角實際相遇後,又轉換成女主角觀點,重新敘述先前的情節,最後才將這兩條線結合在一起。」透過這樣的觀點切換設計,打散線性時間軸,王逸鈴一方面希望能讓觀眾體會兩個角色在面對相同事件時,其實有著不同感受,增加劇情的懸念,另一方面也想藉由時間的拼接感,反映出網路時代中,人與人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來回互動的撲朔迷離。
愛情的想像終究成為幻象?
虛實交錯與真假難辨,構築起了《幻象人》的世界,男女主角在其中透過網路語音交友相識,又藉著出租情人的服務與彼此碰面。「人與人在虛擬世界中的相處,有時候像是一場幻象,在各種由寂寞衍伸出的陪伴文化中,人們認識的是網路上的形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這是王逸鈴想藉著這部作品,提出的第一個討論。
但無論是發生在虛擬或現實中的愛情,更讓王逸鈴好奇的,是人們在愛情裡的想像,以及對另外一半的投射,是否也只是幻象?「就像劇中角色的遭遇,有人想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語音交友軟體上碰到的對象,但真的碰面就一定能認得出來嗎?又或是藉由出租情人的身份外出,卻在相處過程中漸漸分不出真假,不知道是否愛上對方?在這些虛與實背後,真實和幻象又是什麼?」王逸鈴一連幾個問句,帶出《幻象人》這個劇名背後,另一層關於「幻象」的思考。
至於最後角色們有沒有走出這場幻象?王逸鈴說,這是要留給觀眾的空間,一如片尾的夏天,男女主角各自來到海邊,他們有沒有碰面?有沒有在一起,都是開放給觀影者的想像。因為王逸鈴認為,尋找真愛的過程同時也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在人生道路上,不管是談論真愛或是要認識自己,永遠沒有正確答案,只是隨著年齡的積累和與不同人的相遇,在每個生命階段有著不同的想法或感受。
「在我的作品裡,沒有要批判任何價值觀的對錯,也沒有要詮釋單一或絕對的答案,而是藉由角色在故事當中的碰撞,帶給觀眾共感,開啟討論。」王逸鈴說,在《幻象人》的各個角色與情節中,她總是會看到不同面向的自己,希望觀眾也能透過這個故事,看到生活中或愛情中的自己,「好好享受影片跟故事,好好跟著角色去愛,這樣就夠了。」
採訪撰寫/田育志
責任編輯/朱予安
核稿編輯/李羏
王逸鈴導演入圍法國坎城影展Cinéfondation單元《迎向邊疆公路》公視+線上看!
如颱風夜狂暴的父子關係!王逸鈴導演經典作品《夜襲》公視+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