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冠羞避,一種樹與樹間的樹冠互不遮擋,在空中形成溝狀開口的現象。目前科學家仍未完全理解這段間隔是如何及為何產生,但如「社交距離」般的關係,讓樹與樹彼此都擁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也讓公視人生劇展《樹冠羞避》導演張均瑜想起人與人的距離,「很有趣,樹也會有這樣的東西,就讓我在想,是不是人與人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會比較好?」
張均瑜說,她想展開一場對話,在身份、生命階段不同的人之間有所交流。故事聚焦於普年(韓寧飾演)與在在(黃可欣飾演)、母親玉玲(張昌緬飾演)的關係。普年的媽媽在疫後從中國回台過年,卻罹癌逝世;她的愛人在在從泰國來台工作,最後為了家鄉的5歲女兒而告別普年。而普年的阿嬤陳好(吳碧蓮飾演)則在女兒過世後到普年家,使得普年不得不和阿嬤揭開自己的秘密,並面對這兩段逝去的關係。
永遠不嫌多的同志情感故事,只屬東方的情勒式衝突
張均瑜的作品,如她自導自演畢業製作《未命名》,都常帶有同志議題在其中,這是與她自身相關,也是她最想展開對話的內容之一。在《樹冠羞避》裡,阿嬤突如其來的入住,打破普年與在在過往的相處模式,迫使普年得和阿嬤出櫃,並打碎她心中孫女會結婚生子的美夢。但阿嬤的反應不是憤怒或忽視,而是怨嘆自己沒照顧好女兒讓她癌症逝世,對孫女的教育也如此失敗,張均瑜說,這種近似情緒勒索的衝突狀態,是東方文化所特有,「很多時候聽到這種話,我都還寧可被罵不孝,在我的世界觀裡,這反而更令人難受。」
不過飾演阿嬤的吳碧蓮,個性倒是與角色相反,是個很開明的人,甚至差點改變了全片的調性。關於出櫃的其中一個鏡頭,當普年說出她正和在在交往時,阿嬤即興地說了句「啊你們是彩虹喔?」瞬間讓緊張的氣氛變得可愛,連韓寧都笑了出來,張均瑜說,「我本來是很想選這個版本,因為我覺得現實不會永遠像我們以為的反彈那麼大,老人家也有自己很可貴的地方。」不過,這樣的阿嬤太現代,她在《樹冠羞避》裡想探討的是有距離的人們如何開啟對話,慢慢靠近、了解,只好放過「彩虹」版本。
隨著台灣同婚法通過,近年常會聽到質疑,還需要這麼多探討同志與社會及家庭摩擦的文本嗎?「我覺得再多同志故事都不嫌多,就像我們不會覺得異性戀的故事夠多了,是同樣的意思。」張均瑜表示,而在這個故事裡,同志議題只是其一層面,還有國籍、年齡等各式不同的差異存在。
在按摩館裡體會人與人的距離,原來出國工作的媽媽也是移工
《樹冠羞避》裡媽媽的設定源於張均瑜自己,她的媽媽也曾在中國工作。而離張均瑜家三分鐘的距離,有間她常去泰式按摩館,總是由同一位泰國媽媽服務,「她已經結婚在泰國有小孩,是在在的原型,也是透過她,我才有點理解當時我媽媽在中國工作是怎麼樣的心情。」她赫然發現,其實自己的媽媽也是移工,只是未曾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過而已。她曾問起按摩師是否會想回泰國?對方答,在台灣工作能賺得還是比較多,在台灣有個男友是想多一分歸屬感,但對孩子的思念還是依然。
來自按摩店的距離感也讓張均瑜思考許多,「天呀,這個人跟我互不認識,可是對我好溫柔,有時候親近的人都不見得會對你這麼好。那人跟人的距離到底該怎麼定義?」聊著、按摩著,有些情感與關係也被連起來了。因此,按摩館成為《樹冠羞避》的重要場景,是普年對於母親和在在的情感所在,後方掛滿毛巾與浴巾的曬衣場,則遮蔽普年與在在所有還未準備好透露的情緒。
試戲試出關鍵吵架台詞,釣蝦或許徒勞也可能等一個希望
學表演出身的張均瑜,習慣在前期多做幾次排戲,與演員一同描繪角色們在劇本外的生活。這些事前準備,也讓正式開拍後的現場多了份有機性,例如,在在回泰國前與普年的最後一場吵架,許多台詞就是在試戲時誕生,在在的泰文台詞便是當下所吵出來的。為了捕捉兩人的情感張力,最後也捨去了原本的分鏡,改為一鏡到底,大大考驗著演員與攝影的功力,這也成為《樹冠羞避〉最難拍的一場戲。
張均瑜很感謝韓寧,不管她怎麼丟球,韓寧都接得住。一場當普年意識到在在真的已經不在,她跑去按摩館、開遍每個房門的戲,原本的設定是會看到裡頭還有人在按摩,但最後拍攝時,張均瑜把裡頭的人拉掉,但刻意不事先和韓寧說。實際開拍,韓寧開門,房裡一片空蕩,她的驚嚇從眼前蔓延到心底,「因為前期的排練我和韓寧很有默契,我弄什麼她都會接,能順著當下的情境讓一切繼續發生。」
故事的最終,回到普年回憶裡的釣蝦場,媽媽剛從中國回台,也在此首次認識在在。「我很被釣蝦的狀態給迷住,那是一個等待的狀態,很emo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永遠釣不到蝦,樂觀的時候又會覺得我池子裡一定有隻蝦在吃餌。那到底是在等待一個希望,還是在空等呢?」張均瑜說。回到這個起點,是屬於普年的等待,也是故事從樹冠走回樹根,她相信樹冠羞避即使在空中分離,在心底,或在土裡,依舊有什麼是相通而延續。
採訪撰稿/麥恩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